一个关于“妈妈”和“我”的心理实验
曾经阅读过一个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关于亲人的比较研究,我印象非常深刻。
这个研究通过实验,对比了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的意大利大学生和东方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生和日本大学生。
当给予被试关于“我”的刺激词句时,会点亮大脑某个部分。
当给予关于“妈妈”的刺激词句时,两组被试出现了显著性差异。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点亮的区域和关于“我”的区域大量重合,而西方文化背景下,点亮的区域重合率相对小很多。
我不知道如果找妈妈做被试,会有什么样的实验结果。但我猜可能会有异曲同工之处。
母亲对于我们几乎等同于自己,这样的实验结果可能并不让人意外。他人对我妈妈的评价,确实会本能的觉得是对我的评价。别人骂我妈妈,不管对错,我都会觉得是在骂我。
“母亲”和“我”的高度纠缠根治于我们的集体潜意识,是文化赋予的心理特性。它没有好坏之分,但了解这一点有助于理解永远的母子连心,子女对父母割舍不下的操心,部分成年了也纠缠不清的母子关系,是有多么深刻的心理基础。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和父母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怎么保持既独立又亲密。
东方文化背景赋予我们的“家”,是吸烟刻肺的。虽然现代多元文化带来的影响,很多事不再总能保持共性,但文化特性根植于心,潜意识的影响只是多少的区别而已。
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安全感,当然也会带来很多纠结和痛苦,就像所有的关系一样,爱与恨并存,幸福,痛恨,快乐,怨怼,无私,期待,理解,不满,依赖,愤怒,种种情绪并存交织,无法评价,甚至无法确认。而身处关系中的人无论如何思考,最不应该得到的就是外界的杂音。对于关系中的人和事,外人的评价永远是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