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荔塱,三月物产集锦,在青黄不接之前

广州荔塱市场,来看看阳春三月的本地物产。这是附近村民的自产自销区,在水产海鲜区的后面。在广州市区,是难得一见的本地物产集合地,而且还是当天新鲜采摘,所以很多食客师奶是趋之若鹜。视频有点长,慢慢一起来看看。

先看看青香料:最多的是薄荷,正名皱叶留兰香,本地叫香花菜。它有浓烈独特的香气味,多搭配肉类。食用的话,本地喜欢煎鸡蛋,滚鸡汤肉汤也一流,搭配边炉(火锅)的肉汁或肉汤,清香醒喉。制作夏日茶饮也是极好的。

广东最常用的香料紫苏,因为是一年生,老树都已枯萎,现在只有菜苗。九层塔(金不换/罗勒)也很少,只看到一盆苗子。搭配水产品,有画龙点睛之用。

广州人叫做臭草的,是芸香科的芸香。揉碎了能闻到强烈的味道,文字不好形容。臭草本身是草药,与绿豆红糖同煲,是加强版的清热解毒物,而且味道也更好。臭草很粗生,本地很多家庭会种一盆,随要随摘。

看下栽培的野菜。蕉蕾,香蕉的花蕾,取小香蕉的部分,切碎烫水去粘液,煎蛋滚粥滚汤,能刮油水,珠三角水乡食材。水芹,更多叫野芹,江南人深爱之,有股煤油味,猛火豆豉蒜蓉炒。也很好吃的,估计是粤西人种的。白花菜,少花龙葵微苦微毒清香,滚鱼汤肉汤有异香。有微毒,小部分人吃了容易腹泻。

刺苋菜,菜农常误称为马齿苋,煲汤煮水都可,可去骨火。鱼腥草,在广东是凉茶原料,又叫折耳根,嫩的可以吃。血皮菜,紫背天葵,我觉得不好吃,有肝毒性。本地人也不怎么吃。

枸杞,大家太熟悉了,在广东省,从未有一种野菜或蔬菜如此得到全省人民的认同。主要还是滚汤,放下即刻熄火,否则就过劳。

草药基本是清热解毒,煲水煲汤喝。车前草,车前有草,可保行路安健。还有塘葛菜,经常和猪骨猪肉一起煲老火汤的。

金银花的枝叶,比花更寒凉。崩大碗,也叫雷公根,煲汤。刺苋头,只能煲汤或煮水喝,去骨火。

鱼腥草,这么老的,只能煲凉茶了,不难喝。芦苇的根,相当于茅根,也是清热的。这是茅根,茅根竹蔗马蹄水,经典搭配了,果然旁边就有马蹄。

马蹄就是荸荠,菜市场里最好吃的蔬菜水果。生食有寄生虫危险,要注意。这是本地种植的,个头都偏小。种在黑色的泥水里,表皮有也很黑,看了提不起食欲。

竹蔗就是糖蔗。屈大均《广东新语》说到:其小而燥者曰竹蔗.....然皮坚节促不可食,惟以榨糖。用来煲茅根竹蔗马蹄水为主,冬天就用来焖羊肉。

这时水果少,木瓜也只有小的,小青木瓜可以煲汤炒菜做咸酸。黄木瓜就是水果了。另外就只有一点柠檬。

看下桑家族,身兼草药、汤料、水果、蔬菜几种身份。老桑枝是药材,桑枝叶可煲汤或煮水喝,已经结有桑葚小果,最嫩的桑芽,就是顶好的蔬菜,上汤浸之极妙。也可以买一盆桑树苗回家,随时给小朋友的蚕虫提供桑叶。


艾家族身份更多,涉及草药、蔬菜、香料、民俗用品等等。艾本身是草药,可煮水喝或洗澡擦身,又可艾灼或熏香,嫩的艾芽,清香宜人,客家人喜欢用来滚肉汤,本地则滚蛋汤,也可以制作艾糍艾饼。端午节的时候,艾是最重要的角色,整枝插在门边,传说可驱毒辟邪。

本地蔬菜,田地就在旁边,胜在新鲜,虽然贵一点,也多人买。不过菜心和小白菜心,都是尾声,不好吃了。

这时最美的是春韭菜,又嫩又香,供应量也大,7元一斤。阿姨说在卖的这种叫做针韭,叶子就是细细的,不会长大。顾客也都是多年食客,专挑针韭来买。

竹芋,除了焖肉,煲汤,切片炒,滚汤,竹芋粉也有大用,可制作类似芋圆的糖水。竹芋的口感粉里面带点沙沙的口感,很特别。

刚刚从地里挖出来的粉葛,泥还是湿的,煲汤是极好的。也可以做汤底浸鸡,粉葛的甜香味淳朴自然,沁人心扉,个人很喜欢。

猪乸菜,莙荙菜,这时候的嫩且没异味。可飞水后蒜子豆豉爆炒,或焖汁边炉配肉汁。猪乸菜要肥嫩无渣的才好吃,老了就只能喂猪。

生菜也多,新鲜嫩脆,我喜欢买小棵,菜骨窄而近透明的,适合家庭炉灶爆炒。番薯叶暂时不算多,但这时太阳不算猛,好吃的,就是能吃部分不多,其实不便宜。麦菜一年四季都有,是青菜里的中流砥柱,其品种也很多,风味各异,我都认不全。香芹以菜苗为主,我也喜欢吃嫩的,还有一些荷兰豆。很快就要进入青黄不接,无菜无瓜的阶段,要珍惜现在,多吃青菜。感谢看到最后的市场同好者,握手,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