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三章 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第六节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条件

2023-07-28 22:53 作者:HIP10826  | 我要投稿

第六节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条件


一、阶级消亡必须首先消灭剥削阶级及其制度

       恩格斯说:“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是以前生 产不大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 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因而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的时 候,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但是,即使阶级的划分根据上面所说具有某种历史 的理由,那也只是对一定的时期、一定的社会条件才是这样。这种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的高度发展阶段为前提的,在这个阶段上,某一特殊的社会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不仅成为多余的,而且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这个阶段现在已经达到了。”【1】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使人类划分为不同的阶级,生产力的不够发展又使这种阶级之间的对抗与斗争成为一定时期内社会现实的基本内容, 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必将使阶级与阶级斗争这一社会现象成为人类历史的陈迹,这是历史的辩证法,也是恩格斯分析人类历史和当时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物质文明,正是在这种文明的基础上,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与阶级对立问题遇到了新的情况。一方面,发达的物质文明初步提供了丰裕的条件,但实质上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社会分配得不到总体上的协调,文明的结果不是使社会更加协和,而是更潜伏着深刻的危机。物质进步的结局是人的物化,人成了物质世界本身运转的工具,而不是人利用外界的一切为自身服务。另一方面,在这种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阶级之间的差距拉大,对立加剧,阶级对立简单化,尤其是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革命阶级——无产阶级。由于特殊的经济、社会、政治条件,决定了这个阶级的个性,它肩负起了消灭阶级本身的历史使命,充当了生产力在历史中展示自己力量的现实角色。

       列宁指出:“为了完全消灭阶级,不仅要推翻剥削者即地主和资本家,不仅要废除他 们的所有制,而且要废除任何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要消灭城乡之间、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这是很长时期才能实现的事业。要完成这一事业,必须大大发展生产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9—440页。



力,必须克服无数小生产残余的反抗(往往是特别顽强特别难于克服的消极反抗),必须克服与这些残余相联系的巨大的习惯势力和保守势力。”【1】也就是说,阶级消亡可分为两个基本的步骤或方面:一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即私有制),消除剥削阶级存在的基础;二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使阶级的存在最终成为不必要。

       为了消灭剥削制度,废除私有制,现代生产力的承担者——无产阶级必须进行推翻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革命,砸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 切”【2】,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并通过这一政权,废除私有制,“把资本变为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财产”【3】,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巩固公有制,发展社会生产力。

       为了消灭剥削阶级,在废除剥削制度的同时,一方面,要对原来的剥削阶级进行改造, 使它们在新条件下摆脱依靠剥削为生、不劳而食的习惯,尽快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新社会普通公民中的一员;另一方面,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 列宁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就是朝着消灭阶级的方向迈进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而无产阶级要完成这一事业,就应当利用国家政权机关来继续进行阶级斗争,就应当对被推翻了的资产阶级和动摇不定的小资产阶级采用斗争、影响、诱导等不同的方法。”【4】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阶级斗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它表现在:(1)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整体上已不存在;(2)是国家政权对少数不法分子之间的斗争;(3)斗争采取维护法制的形式;(4)斗争只是偶然产生而不是连续性的、疾风暴雨式的运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阶级斗争的基本目的,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条件下维护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只有巩固的政权,才能保障消灭私有制的成果,才能逐步地消灭剥削阶级及其影响,使人类稳步地向生产力发展所导向的无阶级社会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在这一方面,无产阶级专政已作了它能作的一切·····阶级一消失,专政也就不需要了。没有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是不会消失的。”【5】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促进阶级消亡的必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不会产生阶级问题。阶级的起源和阶级的



【1】《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8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6页。

【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3~94页。

【5】《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1页。



消亡都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阶级消亡问题之所以能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提出,也无疑是发自生产力本身发展的要求。因而,作为由阶级对抗走向阶级消亡的基本环节的无产阶级专政,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逐步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消除旧的社会分工强加于人的种种束缚,为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条件。

       阶级能否消亡,废除私有制、消灭剥削阶级及其制度是必要步骤,但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却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和关键。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历史的最终结果而言,制度的要求不是绝对的,而生产力的要求却是根本的标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什么善良道德的结果,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就是解放被资本主义私有制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在与这种生产力相配的制度条件下,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逐步走向无阶级社会。假若不能完成这一基本任务,自身的巩固就难以保证,更不用说去消灭阶级现象了。

       剥削制度的产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奴隶制相对于没有阶级剥削的原 始社会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在基本生活之外剩余不多的条件下,如果没有剥 削,人类可能始终在一种原始状态中徘徊。剥削在一定历史时期有它的进步性。对它的 伦理上的批评并不能掩盖它在历史上的作用,它的作用的好坏还要看它是促进还是阻碍 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上的残忍的剥削制度之所以被批判并不是因为它残忍,而是因为那 种超强的剥削在相当长时期内超越了剥削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限度,成了历史的障碍。 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之所以被否定,也正是因为它已成为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阻力,与生产力本身的要求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在处理制度问题时,生产力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一定条件下,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阶级消亡创造条件,必须废除某种制度;但在另一些情况下,为了刺激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部分地保留某个阶级或某种制度,或者说,在新制度的绝对控制下容许旧制度的某些因素暂时存在一个时期,以使和它能满足其要求的那部分生产力相适应。

       总之,阶级社会已经存在了几千年,阶级社会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人格模式、价值规范等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思维的各个领域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阶级消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产阶级作为人类历史上的最后一个阶级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走向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环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页。



节。阶级消亡首先必须消灭剥削阶级及其制度。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不会有阶级的产生,也不会有阶级的消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问题的基本结论。


第三章 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第六节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条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