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篇(先秦)《诗经·郑风·遵大路·清人》赏析
1、诗经·郑风·遵大路·清人
作者:【先秦】佚名
遵大路兮[1],掺执子之袪兮[2]。无我恶兮[3],不寁故也[4]。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5],不寁好也[6]。
注释:
[1]遵:循、沿着。 [2]掺(shǎn):执,持。袪(qū):有边缘的袖口。 [3]恶:厌恶。 [4]寁(zǎn):速去,很快离去。故:故旧。这句是说不宜这样快地离开故旧。 [5]魗(chǒu):厌弃。 [6]好:亲好。
点评:
《遵大路》,郑国迎送各国路过使臣的乐歌。考郑国地理位置,正处于东西南北的交通大道。“无我恶(丑),不寁好(故)也”等句,不过是在以自谦的方式,向对方表示结好之意。外交辞令,却表达得缠缠绵绵如同情歌,正是《郑风》“新声”特有的可喜之处。
2、诗经·郑风·清人
作者:【先秦】佚名
清人在彭[1],驷介旁旁[2]。二矛重英[3],河上乎翱翔[4]。
清人在消[5],驷介麃麃[6]。二矛重乔[7],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8],驷介陶陶[9]。左旋右抽[10],中军作好[11]。
注释:
[1]清人:清邑的人。指高克及其军队。清,据郦道元《水经注》,在今河南省中牟西。彭:黄河边卫国地名。《毛传》:“彭,卫之河上,郑之郊也。”《孔疏》:“卫在河北,郑在河南,恐其渡河侵郑,故使高克将兵于河上御之。” [2]驷介:披着铁甲的马,一车四马,所以称驷。旁旁:马强壮貌。三家《诗》作“騯騯”,《说文》:“马盛也。” [3]二矛:古代战车上通常要装备各种长短兵器,此处仅言两矛,即酋矛和夷矛,酋矛短,夷矛长,故称二矛。英:矛柄上的羽毛装饰。 [4]翱翔:彷徨,徘徊,进退不定的样子。下文“逍遥”义同。 [5]消:地名。 [6]麃(biāo)麃:雄武貌。 [7]乔:雉鸟的羽毛。《韩诗》作“鷮”,即用鷮羽为矛柄装饰。 [8]轴:地名。 [9]陶(yáo)陶:车马驱驰的样子。 [10]左旋:战车向左旋转,是车战基本战术动作。古代战车,若车上有两人,御者居左,甲士居右,若三人,则一人居中,还是左为御者,右为甲士。而居右的甲士又是手执戈矛的勇力之士,是战阵中的攻击手,所以,战车左转,才可使甲士处在外侧向敌的位置,以便其攻击和防御。据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右抽:车右在战车左旋时,作抽矢或抽戈作射击刺伐动作。这句是说御者与甲士战术动作配合得很好。抽字亦作“搯”。 [11]中军:即军中。作好:各种军容阵势做得好。与上两章“翱翔”“逍遥”同意。
点评:
《清人》,写高克之师徘徊黄河岸边的诗篇。此诗的背景与《鄘风·载驰》相同,都是卫国遭受北狄入侵时的作品。郑、卫系周同姓国家,在卫国遭受灭顶之灾的危急时刻,郑国装备精良的将士们却在边境上“翱翔”“逍遥”,徒作军容之好,这是很具讽刺意味的。《毛序》说诗刺郑文公,字面看不出这样的意思,其实是暗藏在字面后头的。这是诗的含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