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消费陷阱丨深剖“消费主义”的9.6分纪录片

在围脖上被安利了这部讲消费主义的纪录片,14年开播的新闻调查形式的记录作品。
片子有三集,从消费主义的诞生与发展,讲到利用人们潜意识里的恐惧心理来促进消费的广告营销宣传,最后讲到针对孩子的消费陷阱——以及成年人如何被一步步变成消费的孩子。
虽然已经略有年头,但常看常新——甚至可以说,因为隔了几年的时间,我们反而能更好地看待当年的狂热里隐藏的陷阱。
第一集:消费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这一集是“干货”最多的一集,消费主义从萌芽到诞生,包括它引导我们产生的现实,都在本集呈现——如果你时间有限,只看这一集就足够你对“消费主义”产生警惕了。
纪录片一开篇,就展示了苹果正如日中天的时候,无数人排队几十个小时,为了抢购5S的场面。在苹果热已经淡去了一点点的当下,这样的场景滑稽,又带给人极大的冲击。

当被问到5s和5有什么区别的时候,狂热的排队者表示:也没什么区别、有更多的颜色、可以指纹解锁很有趣——为了这个,他们花费几天的时间排队,并且付出大量的金钱。
这有点魔幻了,但想想国内的兰花、古玩、奢侈品、鞋,乃至一杯奶茶、一盒草莓或一束花——消费在上,我们都没能幸免。
随后镜头 一转,我们来到了废品收购站,无数远远没到用不了的产品被大量弃置,神奇的是,这里还有大量的、商家宁可弃置也不肯卖掉的还未拆封的电子产品——宛如当年被倒入河中的牛奶……


当今消费主义的核心,就是新产品不断被淘汰。
人们喜欢消费和淘汰,而商品的不断淘汰支撑着整个经济——这个不断消费和报废的循环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到底是谁?
带着纪录片标题里的疑问,三集时长的片子,进入正题。
20世纪20年代,制造商提出了“计划报废”理念:故意设计容易损坏的产品,人为缩短产品使用寿命。
从电灯泡开始应用的理念(让可以使用2500h的电灯泡缩短寿命至1000h),当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产品,洗衣机易损坏的加热元件、无法换电池的电动牙刷、打印机墨盒的倒计时(重制3次后它仍然可以使用),甚至成为众所周知的约定俗成——它成为了当今消费经济的基础。
冷战时期,社资之争让人们认可:自由的选择权和丰沛的产品,是自由民主的象征,人们几乎是主动地接受了自己“消费的义务”。但很快,售卖方认识到,即使应用“计划报废”,人们拥有的东西总有一天也会饱和,为了维持人们旺盛的消费,他们决定:改变人们的消费意识——于是,“有序制造不满情绪”的销售哲学诞生了。
商家开始引导人们,因为外观来选择和淘汰商品——你的旧车远远没到淘汰的地步,但商家通过微小的改变,让你觉得“新车更好”——就这样,50年代的人们享受了消费升级的快乐。
接着,时间来到了60年代,紧随物价提升的收入停滞了【仿佛看到了当下的我们】,到70年代,更是迎来了物价飞涨——人们入不敷出了,消费陷阱却再次发展——由资本家出资建设的“智库”蓬勃发展,媒体、教师、学生群体,开始用“自由市场理论”影响这个世界。
而它的核心是:给消费者至高的位置,让普通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消费主义”正式诞生了,并且飞快地蔓延全球。
电视剧的出现让大家的消费的意愿攀升,信用卡的出现则让大家可以很轻松地从“想买”到“买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同一款产品可以轻松拥有数百种不同的设计——新产品变得越来越重要,流行周期开始变短,无数的商品还能使用却面临“过时”。
从衣服到家具,一次性消费主义成为了主流。
第二集:大量案例,展示人们的需求如何被商家的宣传所改变、拉高
第二集其实更像一门广告营销学入门。
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家们发现,找到人们潜意识的恐惧=找到把东西卖给顾客的方法
EG:汽车利用我们对危险的恐惧,把安全感卖给我们,911后SUV销量大增——但其实它的翻车几率比普通车高很多。
广告宣传焦虑和恐惧,而为了缓解焦虑和恐惧,人们不断消费。

商家通过广告告诉人们他们不了解的可怕的事,再给到一种神奇的解决办法。——只要找到这个点,让人们记住,销售就成功了。
*少女(消费者)+英雄(产品)+坏人(没有产品会遭遇的恐惧事件)
第三集:揭示成年人像孩子那样购物的原因
大量儿童消费者的诞生,让商家学会了将玩乐作为消费——大量非必需品消费产生了。
并且孩子对故事性的需求+授权制的完善,促成了IP打造这一“玩法”:1、2岁的孩子就可以识别IP——而成功的IP从孩子到成年人都会为之买单。
EG:星球大战的成功
商家从孩子身上得到了大量的回报,但他们并不止步于此,反而更进一步:如果让大人变成孩子,他们会成为更好的消费者——抱着这样的计划,商家开始鼓励成人释放童心。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孩”的洗脑,让成人和孩子逐渐达成了欲望趋同——漫展、游戏得到了成人的认可,常规的商品也开始转变为更有游戏性的销售方式。
除了心理上的铺设,信贷制度的诞生,也让人们屈服于即时满足。购物欲被更多地释放,人们也更容易接受高价——购物与付款之间的紧密联系被割裂了。

而互联网购物的诞生,不间断的营业时间+安全简单的购物方式,让消费变得更加迅速。不再等待、不再延迟满足、不再思考和迟疑后,成年人在消费时,变成了“儿童”。

“计划报废”理念人为地缩短商品的使用时限;
“有序制造不满情绪”的销售哲学,
让消费者仅仅因为“新品更好”的认知,就淘汰掉依然能使用的“过时”产品;
“自由市场理论”将“消费者”这一身份赋予我们,让消费成为我们快乐的责任;
广告带给我们未知的恐惧和焦虑,再让我们为之买单;
IP打造、对童心的提倡,让大人和孩子一起坠入消费陷阱;
信贷、信用卡、网络购物的诞生让消费更便捷简单
——停下来,就变得更难。
得利者花费了漫长的时间,将消费主义植入我们的内心。
“不买立省百分百” 的反思,能否抵抗 “买买买”的魔力?
每个人都将用消费给出答案。
而这部片子,至少能帮助我们思考,让我们给出“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