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兵可以穿裙子,男兵只能穿长裤?

主要因为现代军服的设计习惯。
各国的军服在一定程度上要表现本国的军事实力。
军服的设计在保证可靠性、功能性的前提下,也要强调舒适性与美观性。
因为优质的军服更是能对士气进行鼓舞。
现代军服大致可分为礼服、常服、战斗服/作战服、工作服/作业服等四类。
设计战斗服/作战服、工作服/作业服,除了要有坚牢、耐磨、透气等基本功能外,
还要满足使用者在相应场合下,各种战术动作/操作对军服的款式、尺寸要求。
而礼服、常服的设计,通常会保留其国家、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特征。
另外还有就是性别特征。
从世界各国军队来看,绝大部分国家都是女兵军服与男兵不同。
在世界各国,大部分的裙服是为女性而设计制造的,
时至今日,裙服可以说是女性的主要标志。
所以,在世界各国女兵军服里,裙子能充分凸现女性特质,
因此是女兵军服标配之一(除了个别国家军队女兵因民俗习惯不穿裙服外)。
裙服可以强调女性的柔美,体现女兵的飒爽英姿,
而男兵着长裤凸显阳刚之气,体现军人的干练坚毅。
这种理念已经在众多军服设计者的思路里约定俗成了。
当然,裙子多被认为是女装,
但在世界部分地区以及历史上的一定时期内,男子着裙并不少见。
如:苏格兰男人穿Kilt、不丹男人穿帼、
缅甸男人穿隆基、马来西亚男人穿纱笼、
图瓦卢男人穿Lavalava、
斐济男人穿 SOLO、
萨摩亚、也门以及南部地区的男子也有穿裙的传统,
但裙子被军队作为礼服/常服配发给男兵的,有:



上3图:穿着富斯塔纳裙的希腊总统卫队



上3图:穿着 SOLO的斐济军人
将裙子作为常服,也作为战斗服的有: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布亚步兵营和苏格兰人。

上图:二战时期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布亚步兵营战士。







上7图:穿着Kilt的苏格兰士兵。
近期,乌克兰军方也为男兵增加了一种新制服Tactical Duty Kilt战术短裙。
让士兵有了“轻松”的感觉。
之所以叫战术短裙,除了采用迷彩布料外,腰带附有的攀岩环,
而口袋更是可以装3个手枪弹匣或2个AR弹匣。




我军也曾经有为男兵发放裙子的历史。
80年代中期,老山前线部分阵地的战士要长时间驻守猫耳洞,
洞内空间狭小,温度普遍超过40度,有时更达50度,
而且到处湿漉漉,衣服食品很快就会霉烂,武器极易生锈,连特制的防潮被都从未干过。
阵地上严重缺水,不能洗澡,不久身上就长虱子,有的耳根还长出类似青苔的绿色东西。
长期高温闷热潮湿的环境里,蚊叮虫咬,细菌泛滥,
再加上应对越军频繁的进攻和袭扰,进出洞里洞外时摩擦磕碰造成的伤口,
几乎所有士兵都患上都皮肤病,身上长疮。
只要身上有一点剐蹭就会红肿、骚痒疼痛,很快流血流脓,
特别是烂裆最为常见,猫耳洞战士几乎没有不烂裆的。
战士们整日汗水流淌,裆部长期被汗水浸蚀,污垢与盐分也得到了充分的积累。
先是裆部奇痒难耐,进而就是溃烂,大腿根部和裆部就会粘在一起。
溃烂处一旦发痒,恨不得引刀自宫的奇痒是旁人所难理解的。
有时两只手一起抓也顾不过来,于是就往洞壁上蹭,弄得皮破血流。
有的痒得难忍,就用烟头烫,裤子和鲜血、黄水粘在一起,稍一动作就撕下一层皮。
一抓就溃烂,裤头与血肉粘连在一起,衣服贴在身上会让人非常难受,连内裤穿不住。
为了避免行动时短裤摩擦裆部,赤身裸体是猫耳洞战士们的常态。


连打仗时也不例外。
为此,后勤部门专门为这些士兵特制一批“老山裙”,
以免士兵们整天光着屁股打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