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闪电战?(Blitzkrieg)

闪电战:飞机与坦克协同作战的战术
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用机械化部队来快速切割敌军主力来达到预期效果。
闪电战的核心元素是:速度、奇袭、集中。在军事行动中,这三个要素既是战略,也是战术。战略上整体协同,全局性强,战术上精妙奇特,灵活多变。闪电战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战争工具飞机、坦克、装甲车、摩托车的速度优势,以超出对手反应的速度对敌人实行闪电般的打击。但前提是要保有制空权。
——摘自百度百科
从百度百科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制空权是闪电战的前提,如果没有制空权,闪电战将无法实施。这一点在钢4中也有很好的体现——没有制空权时突破减成高得吓人。所以接下来的文字均以享有制空权为前提。
闪电战既是战略,又是战术。我可以粗略地把闪电战分为两种。
第一种可以理解为钢4里面的飙车占胜利点——从敌人兵力薄弱甚至没有布防的位置伺机突破后直接绕后占胜利点。
我们结合钢4来分析,不难发现这是在对方兵力薄弱,无法填满战线时采取的战略/战术。放到现实中,这就是利用装甲车、摩托车的高机动性,迅速控制敌人的战略要地,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从而赢得战争。这种闪电战一般用来对付战略纵深较小的国家,如低地三国、法国、波兰、丹麦挪威等等。
这种闪电战在游戏中应用如下:太祖前期征伐各军阀甚至校长(校长也有填不满线的时候呀~);小国开局的打架;墨西哥干美国等
第二种就是钢4中我们说的“包饺子”,在此我先贴一张自己做的图

这里我用了巴巴罗萨来介绍,当敌人的战线出现突出部时,此种闪电战便十分好用。
航空部队
在当时,随着技术的进步,飞机的制造水平也不断提升,制空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德国在战术应用上走在了世界前列,闪电战最先行动的就是德国航空部队,其使命就是空袭敌军机场,指挥部,军工厂等战略目标,将敌军空军消灭在机场,同时最大限度迟滞敌方援军到达前线,以及通过空中侦察为地面部队提供情报,在地面部队遇到困难时提供支援,如轰炸敌方装甲部队等,为地面部队扫平障碍。
伞兵
一战时代面对敌方坚固的要塞堡垒,往往会迟滞部队推进速度,关键城市的攻克也面临极为顽强的抵抗,敌军后撤时会毁坏交通设施以迟滞推进速度,而这时就轮到训练有素的德国伞兵出场了,在夺得制空后,德国会空投大量伞兵于敌方战线后方,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机动性和突然性快速部署到敌后方或者要点目标,精锐的德国伞兵使用轻武器就能快速攻克一系列巨型要塞堡垒,同时还能攻克战略要地,控制交通枢纽,切断敌方后路,进行破坏活动,起到打击敌军以及迟滞敌军支援关键地区的速度,为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甚至能在装甲部队无法及时到达时独立攻克大城市(如攻克奥斯陆)。
装甲部队
在二战中初期,德国的坦克相对于英法坦克弱小很多,多为轻型坦克,正面于英法对抗毫无取胜希望,因此德军采用将坦克集中起来,直接放弃步兵部队的拖累,在一点突击对方防线,化劣势为优势,而英法打坦克应用还停留在一战思维,将坦克部队分布于整个战线,使命也只是支援步兵作战,所以在法国战役时英法联军的重坦克会被德军的轻型坦克打的节节败退,德军装甲部队在集中优势力量以点击面能快速突破敌军战线,在突破战线后不会做任何停留,而是依靠其高速机动继续突进敌方腹地,目的是在敌军建立起新防线前突破它,同时在空军的支援下进行钳形攻势,在两点突破的装甲部队在某一点汇合,形成一个包围圈将这个地区的敌军全部抓住,然后继续不断利用装甲机动能力冲散分割敌军,又将包围圈分割成若干个小包围圈,在苏德战争前期德军应用该战术围歼了苏联数百万大军。
步兵部队
在前方装甲部队包围敌军后,被坦克冲散的敌军并没有被消灭和俘虏,这个时候速度迟缓的传统步兵部队就到达战场了,步兵师会一点点消灭被包围又失去后勤而绝望的敌军。
——摘自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确实专业,不过我们想在游戏中运用,还是要多加理解。那么在游戏中,这些怎么去解释呢?
我们可以把闪电战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轰炸
此阶段在钢4中不好体现,不过在钢3中是可以体现的。这一阶段便是利用自己已有的制空权,向敌方的阵地上倾泻大量的火力。这个任务便由轰炸机来承担。轰炸机既可以炸部队,也可以炸建筑。当炸部队时,可以将敌方部队的“组织度”打掉;而炸建筑时,对于游戏,这似乎用处不大,但现实中轰炸建筑可以切断敌方的通讯,并将敌方的空军炸毁于机场。
如果没有很多飞机,我们当然也可以用地面上的大炮。在游戏中,我们就需要用到分层作战:先让炮兵部队(如1步4炮、2步6炮等)攻击,将敌人的组织度打掉。
第二阶段:突破
这个大多时候是从两边进行突破的,如上图所示。把装甲集中起来,从一个点进行打击,快速冲垮敌军的防线,继续向防线后方突破(步兵师赶紧跟上来填线),直至形成合围之势。
这时可以配合伞兵空降来更好地包饺子。
第三阶段:包围歼灭
用步兵部队消灭失去后勤补给的敌军。装甲师继续突破,去包下一个饺子。
我想纠正一个大家可能有的一个错误的看法,即绕过低地三国法国就已经输了。
这种看法并不正确——法国即使武器装备落后,但其军事实力也是不可小觑的。即使德国绕过了马奇诺防线,法国的防线也不是就如一张脆弱的薄纸,几十天攻下法国也是不可能的。法国并不是没有想到德国会再次实施施里芬计划,但是法国人漏算了阿登。装甲师在阿登突破后,立即北上,将低地三国的英法联军包围——这是法国输掉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德国在进攻苏联时也大量地用到了这种方法,如基辅大饺子,等等
码字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