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政治是一门科学和艺术—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相比占首位
1920 年,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一条重要原理——“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任意的和盲目的,而是受社会物质生产的制约,也就是说受一定的客观规律的支配。人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和掌握政治,找出其规律性,因此政治是一门科学。但是,政治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现实政治生活是极其错综复杂的,政治科学只能提供政治活动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原则,而在千变万化的现实政治中,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机动灵活地解决政治问题,根据“时代特征”和实际情况,制定战略策略,因此政治又是一门艺术。政治作为一门科学和艺术,就意味着可以根据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来认识政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政治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找出处理政治问题的基本政策和策略手段,从而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目的。
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相比占首位
一、政治是统率,是大局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也是研究政治科学和艺术的根本出发点。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政治属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以经济为基础,但由于它居于经济基础之上,因而又具有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2】
马克思主义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明了政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首要性:
第一,政治是统率。列宁在领导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大大丰富和发
【1】《列宁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 234 页。
【2】《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1 页。
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最先阐述了政治的特殊重要作用。列宁曾在《我们的纲领》、《怎么办》等一系列著作中强调了政治斗争较之经济斗争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在同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论战中,明确提出了“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的著名论断,并严肃指出:“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1】毛泽东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历史环境中,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进一步论述了政治的重要性,如1929年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阐明了政治与军事的关系:1937年在《矛盾论》中论述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1940年在《论持久战》中分析了政治与战争的关系。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发展了他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思想,指出了政治对于其他各项工作的统率作用,他在1958年《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强调,政治与业务,政治与军事,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技术,政治总是头,政治总是率领军事、率领经济、率领业务、率领技术的。毛泽东所强调的政治的统率作用集中表现为党的政治领导,这要通过党所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所以他常说“党的政策是党的生命”。
第二,政治是灵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思想支配行动,理论指导实践,而一定的思想理论代表着一定阶级的政治观点。无产阶级如果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像一个人没有思想和灵魂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就等于是灵魂,所以它才能够统率其他各项工作。列宁精辟地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2】恩格斯也早就说过:“革命是政治的最高行动;谁要想革命,谁就必须也承认准备革命和教育工人进行革命的手段,即承认政治行动。”【3】毛泽东则把政治与思想观点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一文中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4】
第三,政治是大局。由于政治是统率、是灵魂,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因而它就不是局部的问题,而是涉及整体和全局;反之,凡是关系到整体和全局的事情,必然也具有政治性。列宁根据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首先提出了“经济方面的政治”这一崭新的概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1页。
【2】《列宁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241,24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440 页。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0页。
念。列宁说:“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供应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1】列宁这里是把全面性工作重心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候,阶级斗争就是政治的首要内容;面当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经济就是政治的主要内容,所以列宁还指出:“今后最好的政治就是少谈政治。”【2】这里两个“政治”的内涵显然是不同的,前者指的是“经济方面的政治”,后者则是过去开展的阶级斗争的政治。因此,政治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其内容是不同的,但它所涉及的必然是最核心、最重大的事情。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他不仅根据工作重心的转移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入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而且把政治明确看作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入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3】总之,无论经济、文化、教育,只要涉及“大局”,就是政治。
二、政治和经济是交互作用的力量
政治是统率、是灵魂、是大局,这一切都说明了政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首要性。要深刻认识政治的首要性,关键是要弄清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出于创立唯物史观的需要,最开始都是从经济的角度来把握政治的。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事情是这样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考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4】这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第一次把政治同一定的生产活动方式联系起来。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中都一再指出,一切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从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马克思和恩格斯由此确立了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唯物主义观点:政治是从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上层建筑;政治的性质是由经济性质说明的;政治变动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当时之所以紧扣经济来谈政治,有其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他们以前的唯心主义者都本末倒置地离开经济基础谈政治,如黑格尔等人就是把历史看成是“绝对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0—371页。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7页。
【3】《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63、179 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
观念”的体现。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有必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政治作出最根本的说明,并通过揭示经济运动的规律来阐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从而鼓舞无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而斗争。这都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科学理论。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观点,一开始就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敌人的歪曲和攻击。如保尔·巴尔特在所著《黑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一书中,声称马克思把政治仅仅看成是经济的消极反映,是无所作为的。对此,恩格斯普经予以驳斥。他说:“如果政治权力在经济上是无能为力的,那末我们又为什么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专政而斗争呢?”【1】但另一方面,恩格斯也坦率地承认,他和马克思“都有同样的过错”,他说:“我们最初是把重点放在从作为基础的经济事实中探求出政治观念······当时是应当这样做的。但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为了内容而忽略了形式方面。"【2】事实上,恩格斯在此之前已经发现并注意纠正以前理论这方面的缺陷,如在1876—1878年间所著的《反杜林论》中就已指出了政治的相对独立性。特别是他在晚年进一步从辩证法的角度阐述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特别指出了经济与政治两种力量的互动作用,他说:“这是两种不相等的力量的交互作用:一方而是经济运动,另一方面是追求尽可能多的独立性并且一经产生也就有了自己的运动的新的政治权力。总的说来,经济运动会替自己开辟道路,己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造成的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3】恩格斯在谈到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时,还评论道:“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论及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时,恩格斯十分小心地区分了两种情况:一是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看,即从论证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角度看,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另一是就某一具体的历史时期而言,亦即不是去揭示历史发展的“归根到底”的动因时,就不能用“主要原理”来代替各种“交互作用的因素”,正如恩格斯所言:“只要问题一关系到描述某个历史时期,即关系到实际的应用,那情况就不同了······”【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48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479页。
列宁因其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他面临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任务,因而他在论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时,更主要的不是从社会发展规律方面来阐述—这个理论任务已经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而是从革命斗争和建设工作等更加实际、更加具体的实践活动方面来说明。因而,列宁往往根据无产阶级实际斗争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来阐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从而对恩格斯晚年的思想进行了极有价值的发展。早在1899年,列宁就明确指出了政治斗争相对于经济斗争的重要性,认为“一切经济斗争都必然要变成政治斗争”,"因为经济斗争而忘掉了政治斗争,那就是背弃了全世界社会民主运动的基本原则”。【1】在《怎么办》一文中,列宁继续阐发了这一思想,并尖锐批判了俄国经济派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现实的具体斗争混为一谈的错误观点。当时俄国经济派曾慷慨激昂地喊道:“试问哪一个社会民主党人不知道,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各个阶级的经济利益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所以无产阶级为自己的经济利益面进行的斗争对于它的阶级发展和解放斗争应当有首要的意义呢?"列宁对此驳斥说:“这”所以一词是用得完全不恰当的。从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的原理中,决不应当做出经济斗争(即工会的斗争)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一般说来,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阶级利益只能用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2】随着列宁领导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不断深人,列宁不断地发展他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思想,在十月革命后,则明确得出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的结论。
总之,在政治和经济的相互关系上,马克思主义从两个层面上来加以说明。其一是在论证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时的唯物史观,即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但这仅就历史发展终极的、根本的动因而言,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3】其二是从一特定的历史横断面来看,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改造社会的具体实践活动而言,不仅政治与经济是交互作用的,而且政治集中体现了经济利益,因而具有首要性。这两个层面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经济建设要有政治保障
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上述两个层而的内容,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活动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进人社会主义
【1】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5,204页。
【2】《列宁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262 页注①。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477 页。
的经济建设时期,正确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亲眼看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这一历史使命就落到了列宁身上。1920年,俄国处在“从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的时期”,列宁普多次强调“苏维埃政权的一般政治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年11月3日,他在一次报告中指出:“我们走向战胜白卫分子的每一步都会使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1】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的政治有两个主要的方面,即阶级斗争方面的政治和经济建设方面的政治,而且重心会随着形势的变化从前者转向后者。因而列宁特别强调“国家建设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政治”,认为政治就是生产更多的粮食和煤炭,并指出:“要是用旧观点来理解政治,就可能犯很大的严重的错误”。【2】在《关于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中,列宁又说:“经济任务、经济战线现在又作为最主要的任务和基本的战线提到我们面前来了”,并号召要“把全部注意力转到这种经济建设上去”,【3】他还提出以后少谈政治就是最好的政治。
列宁上述思想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当俄国无产阶级经过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并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集中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因此,列宁适时地强调经济建设方面的政治,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
但是,即使在经济建设成为工作重心的时候,列宁仍没有把政治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面是坚持政治相对于经济的首要性。1920—1921年,列宁同托洛茨基就工会的作用和任务问题发生争论,列宁重申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占首位的观点。当时托洛茨基等人指责列宁是“从政治上”看问题,而他们是“从经济上”看问题的。托洛茨基还责难列宁说:“列宁同志在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在关于我国形势的报告的结论中曾经说,我们要少摘一点政治,多摘一点经济,可是在工会问题上,他却把问题的政治方面放在第一位。”对此,列宁一针见血地驳斥说:托洛茨基同志以为这些话是“正中要害的”,实际上这些话正好说明他极其糊涂,说明他的“思想混乱”已经到了极点。“自然,我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希望我们少搞些政治,多搞些经济。但是不难理解,要实现这种愿望,就必须不发生政治上的危险和政治上的错误。”【4】列宁还针对托洛茨基及布哈林自称他们关心的是提高生产,面列宁所关心的只是形式上的民主的言论,断然指出:“这样说是不对的,因为全部问题就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也只能在于):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面也就不能解
【1】【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0页。
【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0~381页。
【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4页。
决它的生产任务。”【1】
列宁在俄国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情况下提出“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这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观点,而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政治原理。无产阶级政党越是要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就越是要处理好政治上的问题,制定正确的政策。政治上的失误最终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经济建设必须有政治上的保障。邓小平在中国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强调:“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一心一意地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而”【2】。“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集中领导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如果不大力加强稳定社会政治秩序的工作和教育,如果不坚决搞好党风,进一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可能出现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大大小小的乱子,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刚刚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遇到严重的障碍。”【3】可见,无论在什么时候,政治问题始终都是占首位的,“如果说(或者只是间接地表达了这种思想)从政治上看问题和“从经济上,看问题有同等的价值,”二者,都可以采用,这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常识。”【4】托洛茨基和布哈林正是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上持错误的、折衷主义的态度,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原理。在实际工作中辩证地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政治艺术的重要体现。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2页。
【2】《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76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页,
【4】《列宁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4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