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二舅故事有感
看完视频后,内心是五味杂陈的,首先是为二舅这么一个坚强的个人感到佩服,然后,为这个视频的广泛传播感到些许欣慰,但最后,心里更多的是对二舅形象广泛传播的不安。
首先,为什么二舅这个视频可以得到如此多的关注与共鸣?因为它真实,反映了许多普通群众的生活,不像一些宣传片,极度脱离现实,变成了小布的自我感动,比如某青年宣传片,里面是满身名牌的学生,全世界到处旅游的年轻人,各种摆弄昂贵科技的理工男,然后给他们打上“新一代年轻人”的标签。这样的宣传,广大年轻人显然不会买账。宣传的效果,不在于的口号有多漂亮,而在于你是否深入群众观察生活,走群众路线。
第二,对于二舅这个人,我是敬佩的,他面对各种困难,都以积极的心态坚持了下来。(接下来所批判的,是二舅所代表的形象,而非二舅本人)这种乐观的心态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可是,他再乐观,再奋斗,都是个人在温饱线上的挣扎。最近的许多事件,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奋斗”的差距,同样是奋斗,为什么有人稍作努力即可日进斗金,有些人拼死拼活,稍作抱怨,反而被打成指责型人格?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二舅这个形象(并非他本人,而是他代表的一类人),值得在社会上广泛推崇吗?不值得!我觉得这是有害的。二舅这个形象,从更高的层面来讲,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泥潭里的挣扎自救,都是执着的个人奋斗。
他的故事,让我想到了骆驼祥子,一个奋斗数十年,只为可以自食其力,买上一辆车的奋斗者。
(祥子生平)
祥子有一身力气,通过3年努力奋斗,买了一辆车,当上了自食其力的人力车夫,可是很快,车子在战乱中被大兵抢走,自己侥幸逃脱,大病一场后重新开始,想着东山再起,两年之后,辛苦攒下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一空,只能强忍悲痛,再次重新开始,很快他又被老板的女儿看上,被骗结了婚,靠嫁妆再次买到了车,但是厄运再次降临,他的老婆难产而死,一尸两命,被迫卖车安葬妻儿。随后自己又不慎感染脏病,彻底丧失劳动能力,彻底堕落,最终只能靠给别人送葬哭丧维持生计。
他与“二舅”有着太多的相似点:不幸的命运,乐观的心态,不服输的志气,以及最重要的--“执着的个人奋斗”但是我们要问:“他们的苦难,是不得不吃的吗?只能靠个人奋斗来解脱吗?”
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苦难大多不是来源于天灾。祥子奋斗的三起三落,三次落,都是因为当时点统治阶级即北洋政府的讹诈。二舅的生活史,一定程度上,也和似是而非的社会变革有关。
面对强加于身上的苦难,祥子选择了默默隐忍,二舅选择了“从不回头看”,两者实质上,就是对于不公的妥协,就是对压迫的默认,就是对斗争的逃避。其对于社会的进步是,是及其有害的。古往今来,每一次社会进步的根源力量,都是广大人民对压迫阶级的斗争。一次次的人民运动,促进着人类社会朝公平发展。那些鼓吹妥协退让投降的人,阻止社会向前变革的人,简直其心可诛!
两者也曾对苦难做出抗争,但他们的抗争,都是基于个人个体的奋斗,都是对苦难的逆来顺受,而忽略了广大人民团结的力量。好比鹅城周边总是有假麻匪出没,抢劫百姓,抢到了,我只管交出银子,等大不了等匪徒走了,明天再挣,这样有用吗?今天抢完了,明天就不会再抢吗?只要假麻匪存在一天,鹅城百姓就要被欺负一天。但如果全体百姓带领张麻子,出城剿了假麻匪,就可以一劳永逸,再也不担心被抢了。解决苦难的源头往往比在苦难中挣扎更有效。但是一些媒体却极力掩盖苦难的源头,大力歌颂二舅在苦难中的挣扎,将其描写的诗情画意,好像他就乐意吃苦似的。其目的就是混淆视听,让斗志昂扬的人们晕头转向,找不到真正的敌人。世界上有许多种恶,最恶劣的就是歌颂苦难。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些毒鸡汤,早晚被识破,早晚会被倒到历史的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