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库尔斯克号沉没事故再被提起,到底有没有神秘的外来撞击?

2021-11-29 08:56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舷号K141,是冷战后期设计生产的949型巡航导弹核潜艇中服役的第12艘。1992年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开工,1994年5月下水,1995年1月正式入列俄海军北方舰队服役。艇名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爆发大规模装甲集群混战战役的库尔斯克命名。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属于949A型艇,是苏联第四代巡航导弹核潜艇,单艇火力强大。单纯论水下吨位,可算一型世界上最大的战术攻击型核潜艇。其水下排水量超过2.3万吨级,比美国到目前为止最大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水下1.9万吨的级别还大,仅次于水下4.5万吨的台风级战略核潜艇。这种超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大量生产和装备的目的,就是专门用来准备攻击美国的航母,曾被称为“航母终结者”,是苏联海军反航母作战的核心环节。这是因为苏联海军自知单纯靠水面的有限力量,根本无法战胜美国的十几个航母战斗群,



即使像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携带超重型反舰导弹也很容易被拦截;甚至根本无法突入由F14机群组成的600公里以上的航母防御半径。在苏联方面的任何水面大舰发射远程重型反舰导弹前,就会被拦截和攻击发射舰艇本身。水面不行,苏联方面就想到把主要对航母的攻击力量放在水下。也就是把大量的重型反舰巡航导弹倾斜装载到大型核潜艇上。这些大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平时隐蔽在水下待机;由于潜艇在深海,传递命令必须用长波电台,发送几个简单的字母就需要数个小时的时间,导致这类大型巡航导弹潜艇更多的时候是属于在水下守株待兔。也就是提前埋伏在美国航母可能经过的密集航道上;当美国航母战斗群接近到距离水下的导弹潜艇比较近的距离内,比如100到200公里。这时苏联方面的核潜艇就会突然性的从水下发射重型反舰导弹;在较短的距离内用较快的速度攻击航母本身,



希望用快速突击的办法,规避航母战斗群的常规拦截能力。不过这种战法比较被动。毕竟绝大多长期潜伏的潜艇,包括最先进的核潜艇在水下至今仍然是信息孤岛。那么庞大的巡航导弹核潜艇,是如何知道航母战斗群恰恰经过自己头顶附近的海域?这个最关键作战信息的获得,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疑问。而且大洋面积巨大,航母战斗群可以随机机动,这样一来,航母与苏方的水下导弹潜艇遭遇的难度就会同步加大。为此苏联方面必须成批量地建造这种大型巡航导弹攻击艇,计划用数量优势抵消潜艇的水下信息劣势。尽管这样,苏联时代的任何949和949A级导弹攻击核潜艇,都没有真正用反舰导弹打击过航母或者对手的其他水面舰船。在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看来,与其指望像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以及同类艇在水下瞎猫碰上死耗子式的撞大运成功,还不如在关键时候,把这种核潜艇直接紧急上浮出水面。



充分接受卫星数据链的作战信息指导后,在水面远程发射重型反舰导弹攻击航母战斗群。这种战法的实际意义,远远大于其在水下盲目发射反舰导弹的战法。作为一种攻击型核潜艇,最终设计成水下吨位超过2.3万吨,无论怎么看都是体量过大了。但是在当时的技术来看又没有办法,因为需要把大量倾斜的大型导弹发射筒,放置于这种潜艇的内耐压壳和最外面的非耐压壳之间。这样就导致其内外耐压壳之间的距离相对巨大,远远大于普通的双壳潜艇,更大于西方同时代的单壳核潜艇。仅仅小于采用了三耐压壳布局的台风级。这种内外耐压壳间距巨大的现象,属于有利也有弊。主要的弊端就是会导致总吨位巨大;而潜艇本身的总轴马力有限,这样在水下机动和操纵起来就非常的笨拙,其最大水下航速和机动性自然不如西方的同代攻击核潜艇。但是水下吨位巨大,也同时带来了相应的好处。



第一是可以在内外耐压壳之间设置大量的武器和设备,倾斜安装的巡航导弹发射筒只是其中利用这种内部空间的一种。第二个、也是更大的好处,是内外艇壳之间的巨大空间,不论放置设备还是自然灌入海水,都可以当做天然的装甲隔层。这种内外壳体之间厚达数米的设备或者水体“装甲”,对减缓外来攻击有相当强的防御能力。毕竟真正耐压壳之外,平均4米以上的“装甲”层,恐怕只有8万吨级以上航母的中心机炉舱的多层隔离装甲带的防御能力才可以媲美。也就是说库尔斯克号或者类似的同级艇,其外壳都属于特别的“皮糙肉厚”,对常规的324毫米口径的反潜短鱼雷的定向破甲战斗部属于完全可以防止;就算是被533毫米的重型MK48鱼雷命中,也可以有很高的概率躲过一劫,最多被重伤后快速上浮。



而对所有西方同时代的单壳核潜艇和任何常规潜艇来说,如果被533米重型鱼雷直接命中,只有艇身立即断裂沉没一种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的存在,让库尔斯克号和同级核潜艇,并不担心自己的体量庞大,会导致在与西方攻击核潜艇的水下近距离对抗中处于不利地位。毕竟自己的块头摆在那里。不论是相互发射鱼雷攻击,还是直接硬碰硬地进行水下撞击,那么无论用库尔斯克号与当时超级大国的洛杉矶级还是海狼级来“交锋”,基本都相当于用14轮的重卡来对撞6轮的轻卡,原则上库尔斯克号是不会吃亏的。但现实却是:2000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在北方的巴伦支海域参加军事演习时发生爆炸并沉没,艇上107名乘员、11名舰队级的高级将领和助手共计118人全部遇难。那么原本预计完全“不怕撞也不怕炸”的库尔斯克号,为何突然来了个全军覆没呢?



当时事故发生后几天,俄方最高C才反应过来。甚至传说当时水下还有个别舱室内部有敲击艇体求救的声音,这种状况一度引发了全球的同情和关注。库尔斯克号沉没的深度并不算深,只有刚刚过百米,甚至有专业设备的潜水员都可以直接到达。但是当时俄方并没有靠谱的对接救援潜艇。最终被迫决定向西方请求援助时,明显为时已晚。还是来自挪威的潜水员打开了库尔斯克号的人员进出舱门,结果除了立即冒出一部分空气气泡外,发现全艇内部已经完全进水,证明全艇人员无一生还。这样此后的救援行动,也从紧急救人变成了后续打捞。后来用金刚石链条锯把整个潜艇从前部三分之一处一锯为二,只把后面的三分之二打捞了上来,前面的三分之一基本还留在事故发生后沉没的海底原来的位置上。在这个严重潜艇事故对全球公开后的几天内,当时就有一种怀疑。




说事故原因是库尔斯克号演习期间在水下和一艘神秘的外来潜艇发生了剧烈的追逐甚至是撞击。库尔斯克号的最终沉没是对手撞击其相对最脆弱的鱼雷舱,甚至是先发制人进行了重型鱼雷攻击的后果。不过也许当时急于救人,必须有求于西方,或者直接说是北约。因此后来给出的事故G方版本,只说是当时库艇鱼雷舱的水兵在水下临时处置库艇携带的4吨级的650毫米超重型鱼雷的过氧化氢燃料不慎,引发了一次60公斤级TNT规模的小当量爆炸,没想到这次爆炸立即让库艇鱼雷舱中携带的重型鱼雷的战斗部发生了殉爆!第二次爆炸的当量高达数吨级TNT当量,最终把库舰整体炸漏水而快速沉没。按照这种说法,最早爆炸的是超重型鱼雷上危险的过氧化氢,而过氧化氢并不是这种鱼雷的战斗部炸药,而是这种鱼雷的动力燃料。过氧化氢本身不稳定是基本的化学常识。



但是还被强行用来当极为敏感和危险的鱼雷动力原料;根本原因在于直到前苏联到解体,也没有和西方一样研发出好用又安全的奥托燃料2鱼雷专用推进剂。因此一定程度上也是技术落后和蛮干的后果。鉴于前苏联的核潜艇一向有水下蛮干导致整体沉没事故的大量不良记录,是过氧化氢爆炸导致系列不可挽回的结局,也就成为库尔斯克号沉没的正式G方解释。但是这里面有些重点环节,很值得推敲。首先650毫米口径的4吨级超级重型鱼雷,本身就是一种苏联时代对美战略恐吓的突击作品。美方认为普通的533毫米口径的重型鱼雷命中一到两枚,仍然不能直接瘫痪尼米兹级巨型航母。于是苏联方面干脆搞出了一种超级大口径和内容装填高级炸药接近1吨级的超重型鱼雷。属于准备对尼米兹级们“一枚包瘫痪”,真正可以单发就击沉一艘航母。



但是这种超级鱼雷的研发根本就没有成功,很多关键的技术问题一直没有理清。说白了那就是一个ZZ挂帅的战略忽悠级的宣传专用武器。用危险的过氧化氢当燃料本身就是整体技术不成熟的直接表现。但是没想到这种忽悠类武器居然最终真的上艇携带部署了。当然库舰内部上到艇长,下到鱼雷发射兵,也并非不知道这种超级鱼雷并不靠谱,平时都是当“牌位”一样供着看的。而且当时库艇是正在参加北方舰队的联合大演习,艇上还有舰队级别的高级军官在场。按说在演习期间,全艇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水下战术机动,并为整个演习舰队提供水下战术警戒。绝不应该在这个敏感时刻,进行连在陆地专业厂房内都很少进行的、危险的鱼雷燃料的人工处置。此时去折腾这个自带的“大炸X”完全有些不合常理。而其北方舰队的原司令,在事故发生21年后,也公开表示,库舰是被一艘神秘的外来(北约)核潜艇撞击了敏感的鱼雷舱,



甚至是直接发射了鱼雷,命中库尔斯克号,造成了后续大爆炸沉没的。并且附带罗列了一些当时其掌握的“第一手证据”。其实瀚海狼山认为,问题的最关键之处在于:最能证明事故根本原因的,是库艇最前部,发生过剧烈爆炸的那三分之一段,却并没有被打捞上来。如果这部分也浮出水面,那么第一次爆炸是外来撞击、外来鱼雷攻击还是自己水兵乱搞导致的鱼雷燃料爆炸?就可以立即分析清楚。而事故救援的当时,就以还有剩余鱼雷没有爆炸,过于危险为理由,拒绝打捞艇首的三分之一。一直到今天,仍然对外说是沉没原因已经解释过,一切“照舅”。只能说事故当事的G方有自己的利弊权衡,属于被人家打掉门牙后,硬往肚子里咽了。


库尔斯克号沉没事故再被提起,到底有没有神秘的外来撞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