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人群容易撕逼?早期混乱、商家裹挟、二次元入侵,汉服运动如何走上正轨?
汉服人群容易撕逼?早期混乱、商家裹挟、二次元入侵,汉服运动如何走上正轨?
图文来自:汉姑娘 呆蛙
特别声明:本号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均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引
言
犹记得12年知道、13年接触汉服时,汉服运动有很多关于汉服知识理论的争议。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起,汉服相关人群撕逼的点越来越多也撕逼程度也愈演愈烈。
很长一段时间,汉妹自己也处于混乱状态——对造成当下现状的本质原因,看过很多资深同袍的分析见解,但依然感觉自己还是一知半解不够全面。直到某日在知乎上看到@【呆蛙】先生的文章,豁然顿悟。
这篇文章深刻解释了汉服运动矛盾的根本原因,相信与汉妹有同样困惑的大家,也能在这里寻得答案并能理性思考汉服运动走上正轨的出路。
Q
原标题
《汉服相关人群为什么特别容易撕逼?》
文/呆蛙
国学有一定门槛,学习的是过去都已是基本定论的东西、明确的知识,而且不论如何都不会损伤个人利益,并且对于知识有保持起码尊重,对于学识修养高的学者有起码的尊敬。此外虽然也有大量的半吊子伪国学大师招摇撞骗,但除非是有深入学习的学者,否则根本摸不到争议的点上。
汉服不一样,汉服运动是一个走向未来的运动,各路参与者都有要自己推动和左右历史进程的感觉和期望:
皇汉希望用汉服作为吸引人来玩民族主义的工具
同袍希望汉服回归民族服饰的本来位置
仙女希望用汉服的名头来给自己做遮羞布
商家希望把汉服弄成割韭菜的镰刀
……
而且许多人以为门槛极低(实际很高),不论水平高低和对服饰的了解有多少,谁都会哔哔,许多没有半点知识储备的还都会觉得自己哔哔的有理。鉴于很多事情都还存在不确定性,于是也就存在着许多荒唐的矛盾。
一、汉服运动早期的乱象为催生各种矛盾的根源。
汉服运动是由一群外行人发起,但专业要求非常高的文化运动。
如果按照理想状态发展的话,应当是:
学者复原服饰形成体系和标准↓民族主义者构建民族服饰意义↓活动家开展活动↓商家根据体系标准制作衣服↓同袍们学习知识并推动基层宣传和推广↓普通消费者获得基本知识渐渐接受汉服
但现实情况是,掌握初期话语权的皇汉群体在专业知识和学术精神上明显不足又明显没有兴趣,皇汉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民族主义而非民族服饰;哪怕手里的"民族服饰”错误百出或者根本是臆造的,对于宣传的热衷远超于对于考据的讲究,并且对于汉服的态度是利用汉服作噱头来吸引人来玩“汉文化”。我们见到的早年那些荒唐到大夏天穿着厚重衣服出来宣传的现象,就是这类态度下的产物。而当时的学者又受到排挤没有话语权,商家趁虚而入,于是造成了汉服运动早期在理论建设、服饰考据等等上面都很有很大问题,甚至于混乱和自相矛盾。
虽然口上喊着自古以来,然而在宣传中有意无意掺杂了很大的水分。皇汉开脑洞创造,商家靠这些脑洞服饰赚得盆满钵满,活动家发动同袍们疯狂地宣传这些带着极大错误和瑕疵的服饰,然后奇装异服爱好者涌入和商家合流逐步鸠占鹊巢抢占话语权。头开不好了以后,近十年的混乱局面给后来的纠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直到十余年后第二代同袍接班汉服运动才有所改观。
但一直到现在(2020年),对于汉服相关知识的普及是还远远跟不上[汉服]这个词的宣传速度的。同袍们的知识储备也非常有限,一些断网十年存在问题的知识则已经固化在了部分老同袍的脑中以及仙女们的衣柜中;至今在百度文库以及各大地方汉服社团手中的宣传资料,多数还是早期遗留下来的各种奇葩论调。这就导致了早期理论和知识同后来经过了纠正的理论和知识出现了矛盾,也让汉服运动长期因此被诟病,并且带来了一个很坏的影响,即老同袍不等于高可信度无法形成信赖。
二、急于求成的宣传和汉服运动健康发展的矛盾。
汉服运动是一场汉族民间自发产生的民族服饰复兴运动,虽然时代的土壤催生出了这场运动,但并不能保证其短时间内立即成功。知识的普及需要循序渐进,哪怕国家力量参与也未必能一蹴而就,依靠同袍这个志愿者群体开展的民间自发的知识普及必将是一个更加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而相当多的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总在幻想着一夜之间全民汉服。同袍们为了迅速扩大影响和群体,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早年甚至一度要求所有同袍在听说汉服这个词后立即马上开始宣传,这为汉服运动后来的问题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过度的低质量宣传的结果就是汉服知识的普及远远跟不上群体扩展的速度,表现在汉服运动初期是形成一个”秀衣党”的汉服爱好者群体。秀衣党本身只是因为汉服本身而被吸引来,这部分群体不愿意如早期的要求那般把多数精力用于宣传和安利,如此一来就和皇汉群体产生了冲突。
但这只是开始,随着低质量宣传的进一步扩大,最终量变形成质变。汉服社等汉服组织无法接收容纳新出现的汉服爱好者,而被商家进一步趁虚而入圈走养粉,为破产三姐妹圈入侵汉服提供了无尽的养分。

三、破产三姐妹圈带来的矛盾。
Q01
仙女和同袍的矛盾
这个矛盾其实就是汉服运动和破产三姐妹圈的矛盾。自2003年第一家汉服商家兴起,汉服运动就不断被商家影响甚至裏挟利用玩弄。为了经济利益,商家是没有底线和节操的。于是从最初的曲裾、直裾以及入字底一字底的争论到后来的齐胸魏晋风仙女装,从早年的窗帘布床单色丁布到后来的大绣花,既得利益的早期影楼商家顽固维护问题衣服,试图开辟新市场的商家又不断创造臆造形制。
在本世纪10年代的中期,秀衣党是否不利于汉服运动已经不再受关注,原因倒并不是某一方压倒了另一方,而是随着形势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初期皇汉同袍与直裾和曲裾一同退场,群体过快膨胀以及汉服商家的兴起、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很大数量很大比例的年轻女性、未成年女生涌入,秀的是不是汉服才成了新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破产三姐妹圈开始侵蚀汉服,连同"山”(假冒品牌) 的崛起和反山闹剧、转圈风潮、开群养粉、反智宣传、 时装当汉服卖、限购抢购二手高价打包绝版等等现象,背后无不有商家在操作。仙女根本不关心汉服是不是真的汉服、形制是否准确,只关注衣服是否仙气飘飘、同时可以有一个足够正当的理由作为遮羞布让她们穿这些服饰。这种情况下汉服运动与不希望汉服走影楼装老路的同袍自然而然对仙女党产生了不满,而在她们身后的商家又与她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破产三姐妹圈,将在Lolita圈和JK圈玩得纯熟的破产玩法、反山玩法一股脑带过来套用在 "汉服”上, 开始鸠占鹊巢的操作。
02
反山斗士和穿山甲的矛盾
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假冒品牌汉服和品牌“汉服” 的不良商家也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也因此诞生了新的对立的两个群体——反山斗士和穿山甲。这两个群体其实都是仙女的一部分,反山斗士关注的只有撑正品怼仿品这一个点,其他诸如形制、汉服运动、考据宣传等等一概不管或予以压制。
而正品仿品原本这是商家间的矛盾,但破产三姐妹这特殊的圈子、特殊的市场和自Lolita和jk两圈的影响,以及各种各样的特殊心态让它成为了消费者之间的矛盾。
03
二次元化和传统服饰的矛盾
一部分同时混二次元圈的少年少女,开始穿着汉服混迹于漫展等场所,并且将汉服同cos一样来玩,这也和坚持汉服作为民族服饰的同袍有着矛盾。
四、路人脑补幻想出来的矛盾。
因为看到一个评论,几乎涵括了所有的脑补幻想出来的矛盾的总和,于是补充一下:
一是有一类杞人忧天群体,唯恐汉服运动壮大,担忧汉服取代时装和所有其他服饰,唯恐自己被蓄发易服的。
二是有完全不知汉服是什么,一头猛喷汉朝服饰的。
三是被不断提及的传承和创新的矛盾:现在有了汉元素这个框,自由创新大可以在里面做。汉服圈中普遍也是鼓励的,也普遍支持和鼓励在保持形制的前提下在纹样设计上进行创新,也不存在对布料的绝对限制,当然能够较好复原文物的会收到很多赞。
附
关于部分名词和问题的解答
1、正统汉服,正统形制:汉服运动没有正统不正统的说法,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形制对不对,也没有"找不到”,大量的文物照着做就是。汉服就是汉服,基于古时汉族服饰形制做的衣服。拿元素出来融入时装设计就叫汉元素,这在汉服运动中不仅不排斥而且非常支持,但前提是把名称区分开了。
2、旗袍和中山装:旗袍是抽取了满族旗装元素的时装,中山装是革命服饰和政府制服,两者都不是清朝服饰。在本世纪初,[汉服]这个词被再次创造出来的时候就仅仅是汉族服饰,从来就是和旗袍、中山装划清界限,把旗袍和中山装塞进汉服这是自己脑补出来的奇怪印象。
3、清朝因外族统治而被排斥:清朝是不是外族统治是次要的,中国历史上外族政权多了去了。但清朝与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剃发易服强迫汉族穿满族服饰的事,汉族服饰是汉族服饰,满族服饰是满族服饰,强迫穿的不认可,就这样。
4、现在如何认定汉族人:要认定汉族人就太简单了,拿出身份证一看便知。要说纯种问题,世界上不存在什么纯种民族甚至不存在纯种人;而是人们随着历史发展,以文化和身份认同加以相对的血统传承形成了一个民族。
5、汉服的山寨和非山寨说法:如果真的是复原文物那倒没这问题了。现在的所谓山寨汉服基本集中于绣花女装,而这些绣花图样恰恰是原创、创新的东西。现在的汉服商家能老老实实复原文物的属于少数,多数是在保证基本还算是汉服的结构的基础上自己设计些乱七八糟的绣花图案堆砌上去,他们享有的也就仅仅是这些原创图案的权益,造成侵权的也只是这些图案。大约相当于把喜羊羊印到衣服上,衣服的结构裁剪这是没人可以独占垄断的,但是喜羊羊图案未经授权是会造成侵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