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放弃留京机会,成了药店的一个小职员,不甘心,远赴德国打拼

2023-09-14 21:53 作者:真实人物采访  | 我要投稿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538位真人故事

我是德村鱼子酱,成都人,现在在德国一家养老院做护士。

2009年中考结束后,我不得不接受父母的决定,读了护理学校。从此,我的命运之轮就在一次次转折中隆隆向前。

毕业后,我本来可以留在北京的军区医院,却让我放弃了。更悲催的是,因为自己的犹豫不决,还丢失了进华西医院的机会。

连连受挫,我成了药店的一个小职员。失意、焦虑日夜侵占着我的内心,生活无比煎熬。

而当我支撑不住时,上帝打开了另一扇门,一个德国双元制项目的机会展现在我面前。这一次,我紧紧抓住机会,没有放手,最终从中国成都来到了万里之遥的德国。

但是,德国的日子并没有想象的轻松......

(这就是我啦)

1993年,我出生在成都的一个普通家庭.或许是女孩的缘故,父母对我的管教比较多,他们整日唠叨,却不愿倾听我心中所想。

我喜欢看书,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书,可他们用质问的口气问我:“你买这么多书到底有没有看完过?”或者是“你买这么多书到底来干嘛?”

我喜欢画画,一放学就扎进房间里画画。我想去学画画,他们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回答:“画画有什么好学的?要学就学英语,要么就都不学。”

后来,我又爱上了写作,试探性地和父母说想读个文科,以后做写作工作。一盆凉水兜头浇下:“文科有什么好的?读了文科以后又没有出路,又挣不到钱。”就这样,我的兴趣、爱好被一点点浇灭。

他们习惯了站在长辈的立场上来说教,却从不在意我的感受。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贯穿我的成长过程,也决定了我之后的人生道路。

(爱读书的我)

2009 年,我中考发挥欠佳,分数只够上普通高中,这意味着考上好大学的希望变得渺茫。

父母觉得与其去读普通高中,不如读个专业技术学校,学一门技能,早点找工作赚钱养活自己。于是,没有主见的我还是听取父母的意见,选择了一所护理职业学校。

面对父母的决定,我心里很不情愿的。在我眼里,医院是冰冷的、缺少人情味的,而护士是不被尊重的。但我始终拗不过父母,只能服从他们的安排。

但当我真正去了护校后,心理上又有了落差。大学梦渐行渐远,而护校里一些课程也让我不习惯,尤其是解剖各种小动物。

可已经走上这条路了,即便心有不甘也无济于事。从那时开始,我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

读完护理学校的课程后,我又通过专升本拿到本科学历。最后一年实习时,到了决定未来方向的时刻,我和父母又发生了分歧。

(做好每天工作计划)

我选择了北京的一家军区医院实习,但父母并不同意,他们想把我留在身边。可我已经下定决心非去不可。

可去北京要交 4500元费用,我爸就“威胁”我:“如果你去北京实习,实习费自己交。”

我的拗劲也上来了,回答道:“不给交就算了,我自己挣!”。刚巧,我拿到了一笔学校的奖学金5000 元,正好交了实习费。

就这样,我终于自己做了一回主。实习期间,因为表现优秀,老师要我留下来,并且愿意培养我。

因为是军区医院,还有可能拿到北京户口,人人都想留下了,居然被我天真地拒绝了。原因很简单,父母希望我回成都。

那时,我也通过了华西医院的初试,这所医院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我当时幼稚地认为,凭自己的能力在家乡也能大展宏图。

(生活中的自己)

我订好了回成都的机票,准备参加华西医院的复试,但北京医院的指导老师不肯让我走。

在老师的压力下,我把机票退了。可退了之后,左思右想,还是决定听父母的话回到成都。

事实证明,我错了。

因为错过了华西的复试,我与华西医院失之交臂。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曾拥有过一个多么宝贵的机会,却让我放弃了。这个机会一旦失去,再想重新获得,却难于登天。

在回去的半年里,我找工作四处碰壁。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被现实打脸,每一天都在焦虑中度过。

但我不是一个轻易被打倒的人。我一直都在告诉自己,不管再难,都得往前走,即便走得很慢,但还是要往前走。

(德国的黄昏)

在成都,我找了一份新东方的兼职,负责招生。每天上午,我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发传单,下午回公司逐个打电话。工作单调而乏味,加上离家太远,一个多月后,我辞职了。

正好家附近新开了一个药房在招聘,工资 3000 元,我去应聘了。虽然工作内容也很简单,但总归和护理专业有一点关系,也算是有了个正式工作。

可药房的工作单调沉闷,我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三个月后的某天,我的手机突然响了,一看号码,是我的大学班主任。电话通了,我们寒暄了几句,她说:“学校有个中德护理培训项目,你可以去试一试。”

短短的几句话,好似一束火把照亮了我昏暗的内心。我对这个项目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它能否帮助我走出困境,但心里有一个声音:“我要去!”

我辞掉了工作,买了一套新衣服,去学校参加面试,很顺利地通过了。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毫无意外,父母坚决反对。

(街上的浪漫一角)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单凭我的力量想要说服他们是不可能的。于是,我把舅舅、舅妈搬了出来,在他们的努力劝说下,父母终于同意我参加德国项目的集训。

10 月份,我回到学校开始德语学习。这一次,我是抱了必过的决心。半年多来的碰壁经历,让我无比清楚地意识到:只有自己强大,才有选择的权利,就算不能回到体制内,我也一样能闯出一片天。

每天早上,我五点起床开始早读,背单词、背课文,然后进入教室开始一天忙碌的学习,下午吃过饭,又开始学习,直到很晚才回到寝室。

努力很快就有了回报,我很轻松地考过德语了A2。

但德语A2是最初级的,想要去德国读双元制,B1才是目标。于是,我和考过A2的同学一起赶赴重庆学习B1课程。

(雨后彩虹)

在重启,我开启了闭关式的苦读,除了睡觉,都在学习。两个月后我迎来了B1考试,可能是我太想通过了,急躁的心态反而让我遭遇当头一棒。

58 分,仅仅两分之差。

看着一腔努力化为乌有,我的心态崩了。我想到了放弃,打电话给家里说:“我不去德国了,就留在家里陪你们。”

没想到,一向反对我出国的父亲却在电话里和我说:“既然你这么想出去,就再试一次吧!”。父亲还给我交了补考的费用 300 块钱。

在补考开始之前,我暗下决心,如果再考不过,就留在家里考研,换专业,重打锣鼓另开张。

结果,放下包袱背水一战,我拿到了 72 分,顺利通过了补考!我终于可以去德国了!

(工作中的自己)

就这样,我开始了德国双元制的学习,双元制是德国独有的一种教育方式,一边工作,一边读书,中介推荐到德国的一家养老院工作。

或许是刚刚经历了紧张的考试,我还沉浸在对未来的期待中,但没想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国内,中介告诉我德国的养老比国内轻松很多,都是机械化的。而实际上远远不是这样,

到养老院的第一天,我就被震惊到了。护士的工作非常辛苦,干的是脏活、累活、体力活,而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要给老人擦粑粑,甚至有人不带手套。

说实话,去德国之前,我是有思想准备的,哪怕是端屎端尿我都能做,但“给人擦粑粑”,还是触及了自己的心里底线。

我在心里发誓,绝对不做。但在现实面前,我还是妥协了。

(德国街景)

刚到德国,我压力非常大。由于语言还不够熟练,又担心自己做不好,身体开始出现问题,全身皮肤钻心的痒,做了很多检查,吃了不少药,也没有确诊。

后来,我干脆不管了,顺其自然,当心态放松下来,症状竟然慢慢消失了。

有句话说得好:“你不一定要很厉害,才能开始;但你要开始,才能很厉害”。

我虽然算不上厉害,但努力熬过了开始,对护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德国的护理体系比较完善,如果拿到了护士资格证,就会有很多工作机会。比如在医院做护士工作,做家庭护理、养老院护理等。如果想要赚取高工资,还可以去做加强护理,

(德国的景色)

加强护理负责的都是症状比较严重的的人,所以待遇高,一个月可以赚几万。

相比而言,在养老院做护理收入比较低。我也曾做过加强护理,但只做了一年,虽然赚钱多一些,但那种“生命无常”的绝望感,让我很抗拒。

曾看到一位 40 多岁的工程师因为意外变成了植物人,插着呼吸机、胃管、尿管来到我们这里。

三个月不到的时间,这位年轻英俊的男士就变了一副模样,头发、牙齿慢慢脱落,肌肉开始萎缩,关节开始变形,人老了十几岁,残酷的现实令人窒息。

或许在未来我可能还会转去医院或加强护理工作,但目前我更喜欢和老人呆在一起,听他们讲漫长的人生故事。他们也会面临死亡,但这种死亡是自然而然的,是一种生命的圆满。

(德国街景)

我陪他们走过人生最后一段路,就好像是为他们打开通往天堂的那扇门,目送他们走向另一个世界,那是一种心生美好的感觉。

当然,做养老护理也不总是那么美好。有一些“坏人”变老了,会做出一些让人无法接受的行为。

我曾经遇到的一位老年人,还是教授级别的,人有些痴呆了,但是他的“性趣”并未衰减。

每次有女性护理在场,他就喜欢动手动脚。有一次我去护理,他对我做动作,吓了我一大跳,真没想到老人还会有这方面的问题。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领导,领导直接说:“如果下次他要对你这样,你就打他!”

(笑对工作中的一切)

在德国,护士就是如此“嚣张”,只要理由正当,无论是领导、患者还是家属,你都可以怼。

碰到一些要求很过分的病人,护士也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在德国这些年,我只有一次和病人家属吵架。

当时,我在做加强护理,那是一家叙利亚难民,女儿生病。她的父母认为我护理不到位,只要不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他就会去投诉甚至想要报警。

或许她们看我年轻,认为我技术不行,一直在找麻烦。

一家人都不会讲德语,女孩的父亲叽里呱啦地朝我吼,说着一些我完全听不懂的语言。

我急了,和他吵了起来。我警告他,如果再吵,我就会叫警察她们带走。对方也是欺软怕硬,瞬间熄了火。

作为一个专业的护理人员,我会尽全力去护理好病人,我需要得到信任,这是对专业的尊重,更是对人的基本尊重。

(养老院周边的景色)

其实,之所以德国的护理人员有怼人的“底气”,也是因为护理人员在德国很容易找到工作。

如今的德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对于护理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护理工作的选择性很大,养老院、医院、居家护理都需要护士,还有日间护理、加强护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状况自由选择。

如果有了换工作的打算,提前一个月辞职就可以,也不必纠结于体制、人情等问题。

目前,我的工作比较轻松,因为不需要做护理。

每天早上,养老院会有专车把老人接过来吃早饭。然后,我们陪他们做游戏、做活动、散步,午饭后,他们喝完下午茶,继续做活动。做活动的目的是让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保持得久一点。

(养老院外观)

选择这份轻松的工作,自然赚不到更多的钱,但对我而言,有比赚钱更重要的一份使命:做一个好妈妈。

我老公是德国人,也从事养老工作,经历几年的恋爱长跑,2020 年我们结婚,2第二年我们拥有了一个孩子。

孩子的降生让我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脱发、尿急、痛经、胸痛、身材走样....,一个个打击接踵而来,我又患上了桥本甲状腺炎,需要终身服药。

好在老公比较理解我,他说:“就算不生孩子,人的身体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是生孩子让这些问题出现的更早一些。”

生完孩子之后休了两年产假,我在家全职带孩子,从襁褓中的小小幼崽到两岁叛逆期的熊孩子,“老母亲”的心不知道崩溃了多少次。

有时候“母慈儿孝”的毒鸡汤看多了,我就会怀疑自己是个很差劲的妈妈,要忍住不能发火,忍到自己emo, 心情会受到很大影响,做梦都在找人吵架......

但习惯了“升级打怪”的我,怎么能就此屈服?

我逐渐调整状态,渐渐明白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妈妈,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欢笑和泪水,都是人生不可取舍的部分。

(老人们在翩翩起舞)

孩子两岁后,我重新返回工作岗位,这是一份朝九晚五、周末单休的工作。作为护士,这样的工作很难得了。

虽然少拿一点工资,但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现在对我来说,孩子和家庭更重要。

有人问我:“你之前有那么多的梦想,可都没有实现。你觉的自己是离梦想更远了?还是说梦想以另外一种方式实现?”

怎么说呢?梦想美好而易碎,如果当时没有出国,或者没有从事护理行业,而是走了另一条路,我还会执着于梦想吗?

我不知道答案,选择的路口,我只能走一条路,看一条路上的风景。对于其他路上的风景,我不羡慕。

我将我所经历的一切视作生命的馈赠,读书、工作、生子.....每一步,都没有白走的路。

(养老院内)

即便是来德国最艰难的第一年,我都没有和父母抱怨过,我害怕他们担心,也害怕眼前的困难会让自己产生动摇和怀疑。

我的照片里,很少有不笑的,笑是我的武器,打败困难,治愈自己。如果遇到无法化解的问题,我就去读书,我喜欢读心理学方面的书,在书里,我相遇另一个自己,和她对话,与现在的我和解。

现在,我也在做自媒体,很多国内的朋友都会问我如何去德国做护士等问题。我会告诉他们,首先要努力学好语言,其次要具备一颗强大的内心,对困难要有充分的准备。虽然国外不是天堂,但勤奋努力的人,在哪里都不会差。

(笑是我的治愈武器)

在德国的八年,让我的命运转了一个弯,摆脱了父母的唠叨、亲人的比较、关系的纠缠,从此我直面独在异乡的种种艰难困苦,但一路走下来,我反而轻松了。

我感恩选择,感恩所经历的一切,我与自己和解,与亲人和解。我终于明白,人生是一段不断修行的旅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勇敢面对人生的波折,只要奋斗过,即使失败,即使一无所有,至少还有那一份奋斗的痕迹,让人回味、去享受奋斗的过程。

我想,这就是人生吧。


【口述:德村鱼子酱】

【编辑:鹭远】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真实人物采访”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

我放弃留京机会,成了药店的一个小职员,不甘心,远赴德国打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