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服考研笔记-专题十《魏晋时期的服饰审美风格》

以下文章内容总结自《中国服装史》-袁仄
魏晋时期士大夫(如“竹林七贤”)的着装有何特点?此外还有哪些男装?(魏晋时期的服饰审美风格或“魏晋风骨”的思潮对该时期服饰有何影响)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充满动荡、战乱的时期,也是继战国“百家争鸣”后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期。该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都大大增加,生产技术和文化习俗方面都出现了一个空前大融合的时期。魏晋时期的思想非常活跃,其思辨哲学达到了前所有的纯粹性和深刻性。
(2)魏晋时期倾向于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慨喟叹。其艺术风格核心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颓废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对人生命运的强烈欲求和留恋,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成为当时历史前进的音响,随着儒学的衰微,新的人生价值观、生活观、伦理观不断产生,哲学也在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被内在的才情、性貌、品格、风神吸引着、感召着,以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来体现自我,使人和人格本身日益成为这一时期的哲学和文艺的中心。
(3)魏晋思想(魏晋风骨)也反映到了服饰上,文人儒士开始追求“精神格调和风貌“的体现,宽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这个时期的服装,一为汉式服装,承秦汉之别,另一为少数民族服,袭北方习俗。汉族男子一般都穿大袖,其样式与袍有明显的区别,衫子不需施祛,衣无袖端,敞口,通常制成对襟样式,两襟之间用襟带相连。上至王公名士,下及黎民百姓,都以宽衫大袖、宽衣博带为尚。男子服饰中还有裤褶和裲裆,裤褶的上衣为短身大袖或小袖,下衣喇叭裤,有的在膝弯处,用长带系扎,名为缚裤,这种服装源出军中,服无定色,外面还可服裲裆衫。裲裆,源自北方民族,流行于南朝齐梁之间;一般为前后两片,其一挡胸,其一挡背,比半臂短小,质以布帛,肩部用皮制的搭襻连缀,腰部用皮带系扎,这种服饰一直沿用到唐宋以后,仍很流行,内外皆可着,男女皆服。
(4)女子的主要服饰为襦裙,承袭秦汉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 ,上身穿衫、袄、襦,下身束裙。服饰整体宽松,上俭而下丰,上衣短小,下裙宽大,交领上襦,束腰较紧,头部多加假发。有广袖宽身和窄袖紧身。此时的深衣,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下摆加了一些上宽下尖形如角的饰物,并层层相叠,到南北朝时,服饰上去掉了曳地的飘带,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文章内容为个人考研时期的笔记总结,仅供参考,如有需纠正补充的可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