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问答——两把乐器

为什么两把乐器声音的叠加总是增强,而不会抵消? 根据波干涉规律,相同振幅和频率的两束波叠加,或者会相互增强,或者会相互抵消(如果相位差为180°)。然而,当两把乐器演奏同一音符时,声响却总是更大,从来也没有更小。为什么?
问题的解答牵涉到几个让乐器声音复杂化的因素。要想听到削弱的干涉效应,先要消除这些因素才行,但同时消除这些因素的场景是罕见的,这就是通常情况下听不到削弱效应的原因。不过,当两把乐器音高接近却又不精确一致时,确实能听到拍音现象(可在拍音文件页面听 http://newt.phys.unsw.edu.au/jw/beats.html )这是一个增强和削弱干涉同时存在的例子:频率的微小差异让相位关系慢慢改变。当两束波同相时声音增强,而异相时声音变轻。
真实乐器之间的拍音在响度上确实有变化,但响度通常不会降为零。这其中有几个原因:
第一,真实乐器很少有精确一致的振幅,所以即使精确地异相,其波束也不会完全抵消。(加上经常伴有震音。)就算振幅相等,听者与两者的距离也不见得相等。还有,该效应会被耳朵的对数式反应增强(详情见什么是分贝?页面 http://newt.phys.unsw.edu.au/jw/dB.html )如果两束波抵消了99%,剩下的声波比单独一把乐器轻了40分贝。轻了40分贝,听者常判断其响度约为原先的1/16。所以即使达到了这样精度的抵消(难以做到),其效应也没有预想的那么明显。
第二,真实乐器不演奏正弦波:而是有数个谐波。即使凑成了两个谐波抵消的条件,其他谐波可能并不会抵消。
第三:除非是在消音室,因为墙面的多重反射,抵消点不会是计算所得的那些结果。
第四:人有两只耳朵。即使一只耳朵在抵消点,另一只却不在。
第五:人耳在1-4千赫范围最为灵敏,该范围的声波波长为300毫米-100毫米。几乎所有乐器在这个范围辐射都相当强,故而必须在这个频段促成抵消。然而,但这些短波长的抵消区(如果真有的话,鉴于上面提到的复杂情况)是很小的,即使是让一只耳朵处于抵消点的机会也是小的。
第六:在演奏过程中,乐器和人耳会以数十毫米(经常更大)的尺度移动。
尽管说了这么多,想通过设置条件让人体验干涉效应还是可能的。就在房间里设置一个正弦波源。来自墙面和其他物体的反射波,会使不同位置声波振幅的变化很大。捂住一只耳朵,让另一只耳朵接近墙面,让头部接近和远离墙面。如果是在消音室,让两个完全一样的扬声器播放反相的同一信号,就能在两扬声器之间得到一个抵消的对称面。如果把一只耳朵放在这个面上,忽略身体的反射作用,应可得到很好的抵消效果。(我从未在消音室做过这个实验,但我确实注意到过墙面反射的效应)
然而,即使是在两束全等正弦波源的极端条件下,抵消也是被限制在一个小空间里的。假设有振幅为A的两束信号,其相位差为π + φ,其中φ为一个小的值:接近但并不完全抵消。叠加的振幅约为Aφ。所以,要想让抵消后的振幅降至A/10(比最大振幅2A降低了26分贝),我们需要−0.1 < φ < 0.1。发生几率是0.2/2π = 3%。
在贝里奥的《Sequenza VII》中,一个B4音高的正弦波贯穿始终。这创造了一种怪诞的氛围:听不出这声音是从哪来的,而它听起来忽大忽小,其背后的几个原因如上所述,包括演奏者和观众的移动。
当使用两个或以上的麦克风录制音乐时,偶然会发生一种情况,由于相位抵消作用,两个麦克风给出同一乐器的信号相互大幅削弱,调音台常有一个按钮,让操作者使某频道反相,以消除这个问题。
学箫请看 → 根宁说箫视频教程1-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