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加持双狂飙!谷歌和微软同时发季度财报,还是谷歌略胜一筹
过去一个季度,谷歌和微软之间的“战斗”可以说是非常焦灼。两家公司关于AI的模型更新、产品发布应接不暇。尤其是在微软大举进军AI之后,市场都为之前的AI霸主谷歌捏了一把汗。但大家都好奇的是,AI是否真正给它们带来了用户和收益。从两家一同发布的季度财报可以看出,谷歌顶住了压力,不仅各项指标远超出市场预期,广告业务似乎完全摆脱颓势重回稳定增长区间,云业务的强势增长也让人眼前一亮。
在营收之外,大家尤其关注的还有本季度由AI引起的支出是否在大幅增加。事实是:虽然上个季度是生成式AI的高潮期,但AI目前并没有给谷歌、微软带来预期的回报。但从两家公司的表态来看,加大AI投资的路线并不会改变。
AI大模型一时间如烈火烹油。我们不难发现,AI大模型的发展与所在国的互联网发展息息相关,将视野拉远便会发现,各国大模型都继承了本国“基因”,前二十年互联网与科技积累的成果,也都在AI 2.0的大考下,瞬间爆发。有人交了满分答卷,也有人名落孙山。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云计算企业,且美国最具代表性的AI大模型初创企业,无论是OpenAI还是Anthropic都接受了微软和谷歌这样的云大厂投资。谷歌微软有多强悍,就有多寂寞。
可以说,在AI大模型领域,国外在AI大模型的道路上蒙眼狂奔,最大参数已卷到5620亿,其中美国就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这也导致目前行业最具代表性的AI大模型都集中在美国。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说,中国也不甘示弱。

目前国内有头有脸的互联网企业基本都拥有一个AI大模型,或者制定了相应的AI布局计划。国外企业大多专注于一个大模型,而且大多是通用大模型,而中国企业在大模型方面的布局不爱单打独斗,而是喜欢打“组合拳”。美团王慧文、阿里贾扬清、前搜狗CEO王小川、前京东AI掌门人周伯文等众多早已功成名就的科技大佬再次披挂。当然,也不乏新锐科技公司发布自研大模型。
其中,国内AI公司实在智能发布了他们自研的垂直领域的大语言模型TARS(塔斯),并正式开启内测阶段。TARS基于开源基座模型,在千亿级高质量Tokens上进行了充分训练,完整复现了Pretrain、SFT和RLHF三个阶段,语言理解能力及指令跟随能力等在横向对比测试中均取得良好效果。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最具革命性的一定是那些敢于全力投入新技术的先驱者。大模型不会只是一个聊天工具,会慢慢超出用户的期望,发展成一个智能生产力工具。最终这一天到达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目前的商业模式将改变,App Store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