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 — 解读 重要人物:白起、廉颇、王龁、赵括、秦昭襄王、赵孝成王 第一阶段:王龁率领秦军把韩国国土一分为二,韩国将领冯亭将脱离国都的上党地区献给赵国,赵国接受,并派廉颇率领40万军队构筑防线,一共设立三道防线。 第二阶段:王龁率领的的40万秦军花了两个月攻破赵国第一道防线,继续推进过程中遭到廉颇阻挡;廉颇此时的作战思路是坚守不出,言出战者斩;王龁无法突破,两军陷入对持。 第三阶段:两军对持,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双方都举国之力向前线输送物质粮草;廉颇人物秦国的补给线比自己的漫长,途中耗费更大,继续坚守不出,但是赵国经过3年的对峙,也已经极度空虚了,朝中开始酝酿对廉颇不满的情绪;秦国也是压力山大,朝中却是在酝酿破局的方案,此时的秦国是有灭赵国的觉悟了。 第四阶段:秦国相国范睢提出计谋,贿赂赵国大臣,使出离间计,推捧赵奢之子赵括,贬低廉颇,迫使赵国推出由守转攻的方略;赵国也通过邀请其他国家使者出使秦国,主张罢兵休战,此时赵国没有意识到双方都是举全国之力,对方是计划实行灭国战略;赵国此时的情况非常糟糕,国力透支严重,赵孝成王也知道在这样耗下去,不用秦军来,自己就要崩溃,必须要尽快摆脱现状,速战速决,最终赵王下定决心命赵括代替廉颇;此时秦军也秘密的调用了白起为大将军,生怕赵军得到消息后怯战。 第五阶段:赵括就任后,采取积极进攻策略,前期取得不错的战绩;可他没想到,这是白起故意实施的引君入瓮,秦军这时正在调兵遣将截断赵军的后路,一个包围网正在形成。 第六阶段:赵括被围后,实行突围,皆未成功,此时赵军和秦军的兵力基本在1:1,以这种兵力实行包围战术,风险极大,可见秦军的战斗力,但是白起继续向秦王要兵,秦王得知赵军被围,立即征发国内15岁以上的男丁前往长平参加合围战;赵国此时已经无兵可征,无可奈何,眼睁睁的看着前线军队被围;赵括被围四十多天,期间多次组织突围,均未成功,最后在突围中被射杀,赵军这才投降。 第七阶段:四十万赵军如何安置?皆坑杀。 经此一战,秦国也精疲力尽,此后十多年再无大战役。 结论:1、灭国之战,非一城一池得失,双方比拼的是国力,小国无法承担战争的巨大开支,人口也无法填补战场的消耗,粮草也需要庞大的国土作为支撑,就像现在的军备竞赛,小国是没有能力来维持的; 2、赵王为何临时换将,真的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吗?其实不然,赵王掌握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国内无力继续供养前线,这是摆在眼前的事实,作为一国之君,最不想被灭国的就是他,处于他这个位置,他必须赌一把,可惜他输了。 3、赵括被任命为大将军,就是他主张进攻,如果他上任后不表现进攻的姿态,他必然会和廉颇一样,被撤下,可惜他碰上了杀神白起,前期兵力1:1的包围圈,居然没冲破,败得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