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物理专题---情景归纳题
1、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他设法测得密闭小瓶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为l牛,然后装入适量的细砂,将总重为l牛的小瓶浸没在水中后放手,其运动状态如图5(a)所示;接着他两次调整瓶内细砂的质量,重复上述实验,分别如图5(b)和(c)所示。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由图5(a)可知: ;
(2)由图5(b)和(c)可知: 。
2.如图(a)所示,木块与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木块的状态如图5(b)所示。把木块换成盛有水的烧杯,重复上述过程,烧杯中水面的状态分别如图5(c)和(d)所示。
由图(a)、(b)或图(c)、(d)可知:小车运动状态变化的可能情况是(请将两种可能的情况填写完整) 。
得到上述结论是利用了木块和水都具有 。
3、某小组同学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他们先用弹簧测力计缓慢提起钩码,如图5(a)所示,再分别用重力不同的动滑轮甲、乙、丙(G甲>G乙>G丙)缓慢提起相同钩码,如图5(b)、(c)、(d)所示。请仔细观察图是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1) 比较图5(a)与(b)[或(a)与(c),或(a)与(d)]两图可得: ;
(2) 比较图5(b)与(c)与(d)三图可得 。
4.在研究大气压强的实验中,某小组将一根1米长的透明硬质细管装满水,管子上端封闭,下端浸在水槽中,发现管中的水不会流出,如图7(a)所示;换用较长的细管,重复实验,管中的水仍不会流出,如图7(b)所示;换用更长的细管,重复实验,管内水面静止后的位置分别如图7(c)、(d)所示。观察上述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由图7(a)[或(b)或(c)或(d)]可知: 。
②由图7(b)与(c)与(d)可知: 。
(a) (b) (c) (d)
5、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用钩码(重1牛)、测力计、打点计时器和纸带等进行实验。试验中,先将钩码挂在已调好的测力计下,且处于静止状态,如图8(a)所示。接着,在钩码的下端固定纸带,并使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然后分别三次拉动钩码竖直向上运动,每次拉动过程中,观察到一段时间内测力计示数是不变的,纸带上的点记录了这段时间内钩码的运动情况,三次实验如图8(b)、(c)、(d)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测力计示数和对应的纸带,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由图8(a)与(b)与(c)可得 。
(2)由图8(a)与(d)或(b)与(d)或(c)与(d)可得 。
6.在研究“光的反射”的活动中,某同学用同一束光分别投射到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和光滑的金属表面,研究光在不同物体表面所发生的反射现象如图7(a)(b)(c)所示;接着又进一步研究光在同一物体表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间角度变化所发生的反射现象如图8(a)(b)(c)所示。观察上述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图中A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ON为法线)
图7
(a) (b) (c)
图8
(a) (b) (c)
①由图7(a)与(b)与(c)可知: 。
②由图8(a)与(b)与(c)可知: 。
7、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选择了焦距分别为f1和f2(f1 > f2)的两块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时,他将蜡烛分别置于主光轴上距离凸透镜L1和L2(L1 < L2)的位置处,通过移动光屏找像,成像情况如图8(a)、(b)、(c)、(d)所示。
(1)比较图8(a)与(b)[或(c)与(d)]的物距、焦距、像距,以及光屏上的成像情况可知: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 。
(2)比较图8(a)与(c)[或(b)与(d)] 的物距、焦距、像距,以及光屏上的成像情况可知: 。
8.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物体放在同一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前的不同位置上,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画出了如图6所示的(A)、(B)、(C)三图。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观察图6(A)[或(B)或(C)]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6(A)和(B)和(C)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某同学在用厚玻璃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发现能成两个像,如图7(a)所示。于是用三块材料相同、厚度不同的厚玻璃分别进行实验,并将现象分别记录在如图7(b)、(c)、(d)所示的方格纸上。图中A1、A2(B1、B2和C1、C2)为物体A(B和C)分别在厚玻璃中通过前、后反射面所成的像。请仔细观察装置和实验现象,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b) (c) (d)
图7
(1)比较图7(b)或(c)或(d)中前反射面所成的像与物到前反射面的距离关系,可以初步得出: 。
(2)进一步分析比较图7(b)和(c)和(d)中同一支蜡烛形成的两个像间的距离与玻璃板厚度的关系,可以初步得出: 。
10、图5是小张和小李两位同学利用光具盘等工具探究某个光的折射规律时分别观察到的两种光路情况。小张观察甲图发现:光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入射角为45°、折射角为20°,从而得出“发生光的折射时,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的结论。小李观察乙图发现:光是从空气斜射入水、入射角为45°、折射角为65°,从而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的结论。
⑴仔细观察甲图(或乙图)后,请你判断小张(或小李)的观察结果和实验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⑵进一步观察和比较图中两种折射情况,我们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1、某中学初二年级同学在探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实验中,把一根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用尼龙细线固定在弹簧秤的挂钩上,每次实验时,他们都将弹簧由A拉伸到B位置。研究过程及实验数据如图9(a)、(b)、(c)所示,请仔细观察图9中的装置、操作及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 比较图中(a)与(b)或(a)与(c)可知,此探究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的是 。
(2) 分析比较图中(a)与(c)中拉力的方向及弹簧的示数可得出的结论是: 。
12、小明同学学习了“力”有关知识后,决定探究“风”对纸片作用力的大小。他用电吹风、测力计、迎风面积相同但迎风面形状不同的纸片做了如图10(a)、(b)、(c)、(d)所示的实验。其中,图10(a)、(b)、(c)三次实验时电吹风的风速相同,图10(d)实验时电吹风的风速比前三次实验时的风速大。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比较(a)、(d)两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a)、(b)、(c)三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某小组同学研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与它们的合力F的大小关系,他们用弹簧测力计和相同的弹簧分别进行了两组实验,并利用力的作用线的长短来表示力的大小,将实验过程及测量结果绘制成示意图,如图11(a)、(b)所示。
(1)实验中,该小组同学把F作为F1、F2的合力,用到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_____。
(2)比较图11(a)或(b)两图中力F1、F2分别与它们的合力F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某小组在研究通电平行直导线之间力的关系,他们所做的实验如图12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实验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比较图12(a)与(b)[或(a)与(c),或(a)与(d),或(a)与(e)]两图,可得到的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12中的(b)、(c)、(d)、(e)可得到的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为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某小组同学利用物体甲、重物乙、弹簧测力计、水平放置的木板和玻璃板等进行实验。实验中,他们通过在物体甲的上方放置重物乙来改变甲对水平面的压力,并始终用同一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甲做匀速直线运动,研究过程如图13(a)、(b)、(c)和(d)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物体甲、重物乙和测力计示数的情况,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分析比较图13(a)与(b)或(c)与(d)中测力计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图13(a)与(c)或(b)与(d)中测力计的示数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16、某同学用如图6(a)、(b)、(c)所示实验研究物体运动与受力之间的关系,他用测力计拉着小木块在长木板上沿水平方向从A匀速移动到B如图6(a)所示,记下测力计的示数为1牛。将长木板竖直放置如图6(b)所示,用测力计吊着小木块沿竖直方向从A匀速移到B,记下测力计的示数为5牛。用测力计吊着小木块静止在位置B如图6(c)所示,记下测力计的示数也为5牛。已知木块的的重力为5牛,木块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1牛。
(1)分析图6中(a)和(b)可得:当物体受力 时,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分析图6中(a)、(b)、(c)可得:
。
17、李同学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他将一个小瓶挂在氢气球下,瓶内装入适量的水,如图7(a)所示,瓶与水的总重为1牛,松手后,小瓶静止;接着他两次调整瓶内水的质量,如图7(b)和(c)所示。松手后,小瓶分别向下、向上运动。他还用DIS设备测出小瓶每次受到的拉力大小都为1牛。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由图7(a)可知: ;
(2)由图7(b)和(c)可知: 。
18、某同学利用两个相同的小车、两个相同的条形磁体,研究力的作用,他把A、B两辆小车放置在水平长木板上,在小车上各固定一块条形磁铁,如图8(A)所示,轻推一下小车B,使其慢慢靠近小车A,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小车A也靠近小车B。改变A车上条形磁铁的放置方法,如图8(B)所示,把小车B放在靠近小车A的位置。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小车A和小车B向相反方向运动。












所有内容都是免费分享给大家
不会开任何形式的付费阅读
仅用于交流
请大家不要吝啬文末的“点赞”和转发
多多分享让更多人关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