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格会导致情绪体验差异?||情绪心理学

【大五人格与情绪倾向】
大五人格是心理学家Goldberg从75个词群中归纳出的五个性格因素,分别为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经验开放性。外倾性的词有爱说话、社交性、自发性、冒险等;宜人性,由诸如友善、慷慨、宽容、礼貌、温和、诚实和信任等词描述;尽责性,被描摹为一致、可靠、守规矩、有远见、自律等;经验开放性的词群为智慧、创造力、客观性、沉思、艺术。情绪倾向是指人们通常在情绪感受上的差异。
外倾性得分高的人,会感觉更高兴,在面对积极刺激时会比那些内倾的人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增加,这可能是因为多巴胺奖赏回路有更强的激活,增加了奖赏情境下的积极体验。并且外倾性个体更可能通过增加有趣的社会活动来提高积极情绪。
与情绪有关的另一种性格因素是神经质,其主要的特点可能是“情绪不稳定”,包括着焦虑、不安全感和胆怯等。神经质多和负面情绪有关,其背后的原因未被探明,可能原因为:一,神经质个体倾向于选择或创造让自己不愉悦的情境,例如引导对方表现出不友好的行为;二,神经质个体单纯地比他人体验到了更多的不愉快,有更多情感上的反应;三,神经质个体可能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在一项中国研究中发现,神经质个体更少使用认知重评策略来调节情绪,更多采用聚焦到情绪、逃避等策略来应对。
宜人性也与情绪有关,宜人性与更频繁和强度更大的爱和同情、宽容有关。宜人性更高的个体常认为自己用了更多的努力去调控情绪,一项MRI研究发现,高宜人性个体在看痛苦图片时有更强的前额叶皮层激活(也就是在情绪调节上有更大的努力)。高宜人性个体也会责备犯错的人,但是只会体验到较少的愤怒。
高尽责性个体更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行为表现,在被攻击后报告更少的愤怒,也就是说高尽责性个体的愤怒和攻击性行为低相关,而低尽责性个体的愤怒和攻击性行为高相关。这和日常经验一致,那些低尽责性的人,可能会将愤怒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更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
经验开放性高的人,具有开放的思维和好奇心,同时也更富有同情心(更少地评价性),喜欢探索尝试新鲜有趣能够带来愉悦体验的事情。

【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用于描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情绪的能力,被心理学家定义为“识别情绪的含义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并且有效运用情绪来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智力有三个主要成分:感知、理解和管理。感知即为对面部表情、音乐、艺术的感知;理解是理解及推理情绪产生的原因;管理是管理自己或他人的情绪。高情绪智力的人更外倾和宜人,在经历创伤事件后比他人恢复更快。
情绪智力的测量多是运用自我报告测量,但由于答案存在不确定性(如迈尔-沙洛维卡鲁索情绪智力测验,MSCEIT),所以其测量方式也一直遭到学界的质疑,有学者认为MSCEIT不能够辨别出有超强情绪智力的人,只能够辨识出那些情绪智力很差的人,应该更名为“情绪迟钝测验”。
随着情绪智力被大众熟知,越来越多的人设计方法进行训练,试图提升情绪智力。但是由于情绪智力本身概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究竟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升,怎么判断训练确实提升了情绪智力(标准为什么?),所以很难判断是否真的有科学有效的方法提升情商。不过有研究发现,那些接受过音乐训练的成年人在通过语音识别情绪的能力上表现得更突出,这或许是因为戏剧或是音乐训练提升了人们仔细聆听和注意微表情的能力(但这其实也只是情绪智力中的一小部分)。
参考书目:《情绪心理学(第二版)》,Michelle N. Shiota, James W. Kalat著,周仁来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