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身后,家在前方,家在脚下——《流浪地球》观后感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方,我们……将选择希望!”

以前这句话听着让人相当不爽,但现在谁还要说这句话,你大可把这部《流浪地球》甩到他脸上,也许像我这种暴脾气的还会附上几句脏话。
中国国产电影在最近几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比如《湄公河行动》对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诠释、比如《红海行动》作为现代战争片的标杆、《大圣归来》代表的动画领域、《我不是药神》对现实的辛辣讽刺,等等。这些优秀国产电影的出现,逆转了我过去对国产电影的偏见。只不过中国当代电影届还差一块重要的拼图——科幻电影。
《流浪地球》,终于填上了这缺失的一块。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自行斟酌是否继续阅读】

刘慈欣,中国科幻届如雷贯耳的名字,连我奶奶都把《三体》读完了,但我一直没有详细完整地读过大刘的作品。不过常能听到诸如水滴、二向箔、破壁人、黑暗森林法则之类的词,一来二去的,也被剧透了不少。这些与众不同又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我即使没有读过他的书,也对这位中国科幻作家充满了敬意。
有好多人说《流浪地球》是部硬科幻片,然后各种挑刺。我认为《流浪地球》不算是一部很硬核的科幻片,所以就别抱着看《星际穿越》、《地心引力》这些片子的心态去看《流浪地球》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地壳板块相当薄,地球直径大概12700公里,地壳厚度平均也就17公里,换言之,地壳就是浮在地幔上薄薄的一层。建在地壳上的行星发动机要能推动整个地球,只要一点火,那肯定不是地球动,而是发动机那一块的地壳直接塌陷,沉入地幔中。这种科学漏洞连我这个学历史的文科生都看得出来,就像看《星球大战》然后扯原力科不科学一样,不要太纠结《流浪地球》的一些科学设定,没意思。
我没看过原著小说,维基百科上说电影内容在原作里大概只占5句话的篇幅,所以今天所言之均以电影为基础。主要从4个方面来记述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小感:
1、《流浪地球》的价值内核
2、《流浪地球》的剧情设置
3、《流浪地球》的人物设计
4、亮点、缺点与杂项

1、《流浪地球》的价值内核
简言之,《流浪地球》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拍得出来的科幻片。
在太阳要炸的这种情况下,肯定是造飞船搬人比搬走整个地球来得现实,因为整个地球绝大部分质量是地核和地幔,人类居住的地壳和大气圈占比极少。不过,《流浪地球》就是选择了搬走整个地球这个效费比极低的方案,这个方案倒是相当有中国特色。举几个例子:希腊神话里的杜卡利翁、苏美尔神话的吉乌苏德拉、《圣经》里的诺亚,发大洪水都是造艘大船,只有中国人的神话里,发洪水跑个啥,我们自己治洪水,一代人治不好就两代人治,只有水搬家,没有我搬家的道理。这种对于问题死磕到底,以及刻在骨子里对故土的眷恋,是中华文化相较于其他文化体系所特别突出的特点。也就是我说《流浪地球》只有中国人才写得出来的原因。
对于以希腊文明为源头的西方文明而言,因为自己的地盘实在逼仄,所以扩张与殖民是他们的文明烙印。而中华文明不同,早在先秦时代中华文明的地盘就已经几乎膨胀到一个古典文明的极限,再远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中华文明的重点都在于管好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这便造成了中华文明以安土重迁作为文明烙印:鬼知道发射飞船能不能遇到宜居星球,遇不到不就真的嗝屁了,所以干脆连着家一起搬走,省得去祈求撞大运遇上宜居行星。
所以,“回家”这个与看似与科幻片最不相关的词,却成了整部《流浪地球》最核心的主题。对于全人类而言,地球就是我们的家;俄罗斯救援队一星期内回不去了,索性调转车头重新投入救援;日本救援队在自尽之前的最后愿望是喝一碗家里的味增汤,再配上一碗白米饭;对于航天员刘培强而言,过年该回家了,他却再也回不去了;对于老爷子韩子昂而言,上海是他的故乡,在最后时刻他终于回家了;对于刘启和韩朵朵而言,姥爷和父亲相继离开,只要兄妹还在一起,天下何处不是家?
而对于荧屏前的观众而言,大年初一,中国人的传统是回家。
“回家”这个词,串起了荧幕内外,连接了未来与现在。

从小到大,看惯了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看多了也觉着腻歪。所以《流浪地球》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好莱坞风格,而是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如果是好莱坞科幻片,那肯定是美国拯救世界,也许会让几个大国做做打酱油的角色,但仿佛这就是世界的全部了,其他国家就被开除球籍了。《流浪地球》中颇为讽刺的一点是,片中俄罗斯人、印尼人、印度人、韩国人、日本人都有母语台词,推撞针的时候看到了英国人,联合政府通讯时用的是法语。而美国人呢?只有一个充满绝望的镜头,一句台词也没有。
对不起哦,这次拯救人类,没有你们美国人。(至少是在镜头面前)
也许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吧,《流浪地球》并非站在几个拯救世界的英雄或是一个国家的角度上考虑,而是站在整个人类种群的角度上进行描写。不同语言、国籍、肤色和信仰的人们,放下隔阂与纠纷,史无前例地站在同一面旗帜下,为了同一个伟大的目标——让人类活下去!这简直燃爆了好吗。就像数千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在面对洪水时,选择了正面迎战洪水,而不是造条大船跑路一样,要撞木星了,那我们就把木星给炸了吧。
果然《流浪地球》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拍得出来的电影。


2、《流浪地球》的剧情设置
整个流浪地球计划横跨100代人2500年,要在一部电影的时间内完整描述这段相当于春秋时期到今天的漫长跨度是不可能的,所以电影只是截取了地球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的一小段。但这一小段都如此艰难,让人不禁怀疑,接下来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人类又将会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又会面临多少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呢?任君想象。
而就算是这一段小中见大的截取,一方面展现出整个计划超出常人想象能力的宏大与浪漫;另一方面,这个小片段对于主角等几个个人而言也足够称为一段史诗级的旅程了。
和一般灾难片面对洪水飓风陨石这种小儿科,这一次人类要面对的是地球体积1300多倍的木星。电影前半,杭州发动机停车,主角们运送火石前往杭州。千赶万赶,但最终还是没能赶上,因为地壳坍塌,杭州发动机报废,整个杭州地下城数十万人无一生还。那种深深的绝望与无力、悲伤与不甘交织在一起,让人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吐不出唇间。
(我看电影的时候在想,杭州观众看到他们“被死亡”的这一幕,会不会会心一笑呢?)
后半段改变目标,主角一行人运载火石前往维拉苏西发动机,一路上经历千辛万苦,快到的时候发现发动机已经被其它救援队点燃了。《流浪地球》刻意削弱了主角光环,包括淡化了主角们的国籍,而是将主角们作为整个人类种群的一份子来描写的。这种中国人特别突出的现实主义与大局观,给《流浪地球》以截然不同于美日科幻片的精神面貌:既无美式科幻之英雄梦幻,亦无日式科幻之中二矫情。我看多了“一人开挂,拯救人类”的片子,也看腻了“不到最后一秒绝不剪电线”的俗套剧情,更对“为了拯救女主角一人而将整个世界置于水火之中还自我陶醉得很”的套路感到反胃。

主角一行人不过是全球数十万救援队中的一支小队几个人而已,他们的目标也不过是给两千多座熄火发动机中的一两座重新点火而已。在镜头没有记录到的地方,还有千千万万个救援团队,或成功或失败地完成了他们的任务。第一个目标杭州发动机在赶到前彻底报废,后来转变目标的苏拉维西发动机,也在主角团抵达前被其它团队点燃。最后让发动机超功率输出以试图点燃木星,这个主意早在主角小队提出前数个小时就被以色列科学家提出并被否决。要是换成好莱坞科幻片,这个主意只有主角团想到了而别人想不到。但《流浪地球》不一样,没有搞得像有脑子的人只有主角团一样,世界上聪明的人多了去了,最终事实确实如以色列团队所言,方案不可行,高度不够,最终是靠领航员空间站的自爆才完成的引爆任务。这种剧情设计给人一种空前的真实感,你随镜头所跟随的主角小队又不是什么救世主,只不过是几十上百万的人类救援大军中的一份子罢了。
《流浪地球》的剧情起承转合架构完整、逻辑严密,处理手法上干净利落,情节也在绝望与希望间来回切换,观众有此在悲观与乐观之间充满期待地跟随剧情推进。所以,这部电影的剧情对于观众情绪的调动与情感的渲染上,我认为非常成功。


3、《流浪地球》的人物设计
《流浪地球》的人物设计我挺喜欢的。最简单的一点,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是有其原因与逻辑的,几个主要角色的成长与心境变化,观众能抓到一条非常清晰的发展脉络。
本片的主角刘启带着妹妹偷偷溜出地下城,偷姥爷的车卡,典型的叛逆、狂妄、做事不过脑子、不计后果、感情用事的莽夫,一开始我不喜欢这个角色。但一路上经历了姥爷的牺牲、杭州发动机任务的失败、搜寻坠毁运输机残骸,为了保护妹妹、为了回家、为了拯救整个地球,刘启也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心境在变化,行为也在成熟,最后甚至不惜冒着被压成肉饼的风险去完成火石的装填。一路上,刘启成长为一个明事懂理、顶天立地的真汉子,他的变化,观众是一路看在眼里的,也让我转变了对这个角色的看法。
另一方面,刘启与父亲刘培强之间的父子线简单而感人。刘启开场合照中将父亲的脸烫糊的特写,父子通讯时对缺席人生长达15年的父亲毫无保留的怨恨与发泄,到刘培强决定牺牲自己时,刘启从憎恨父亲到最终释然。地下城中看不到星星,而刘启最终看到星星、看到天上的父亲时,却是一语成谶,父亲真的成为了天上的星辰,永眠于星海之间了。过程中每一个或大或小的转变,都符合正常的逻辑。这种经得起推敲、事出皆有因的人物设计,就是避免矫揉造作,而是以真诚触动观众内心的关键所在。

其它角色在处理上也都做到了有血有肉、行为符合逻辑。韩朵朵开场时对班长描述希望一词时展现出的鄙夷,在真正面对绝望、人类最需要希望时,她才真正理解了“希望在这个时代是钻石一般珍贵的东西”这句话的含义。
Tim一开始的形象是个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后来却跟随刘启冲入点火反应堆;比如救援队的**员,因为杭州发动机报废,为了迫使小队避难便开枪破坏火石;比如救援队的机枪哥因为任务的徒劳与绝望而对木星疯狂开火,说实话还我也会这样做;脑子好使骰子不离的理工宅男李一一;修主机时很小心地掏出一根珍藏多年的香烟,边抽边修的老何;马卡洛夫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我想回家”、韩子昂最后时刻摘下头盔的坦然。我印象很深的是,在一片骚乱中,一个连台词都没有的龙套仰脖闷了一瓶茅台(那种以蚯蚓为主食的环境下,酒应该无比珍贵吧)。他们的戏份或多或少,有的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但每个人都有血有肉,他们的行为背后都有原因,而不是空中楼阁。作为观众,这种可怕的真实感就像是你也在那颗即将陨落的地球上一样,是故事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所以说,《流浪地球》的角色塑造,很成功。


4、亮点、缺点与杂项
在我动笔写这篇观后感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对于《流浪地球》的负面声音,对,我说的就是豆瓣上的那帮跪久了起不来软骨头。大多集中于吴京的出演,然后胡搅蛮缠些什么“宇宙战狼”、“民粹主义”,这帮人要说一部电影有问题又说不到点子上,就是尬黑,酸得我下颌骨都快下来了。是,我也觉得《战狼2》有些用力过猛了,但对于这个问题我引用周总理的那句话:
“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这个事我点到为止。话说回来,《流浪地球》有没有不足?有的,我认为主要问题有三个:
第一个问题和去年的《红海行动》一样,剧情节奏太赶,情节过于紧凑,没有给观众留思考和回味的空间就急忙推进剧情。但这个问题确实是没有办法,因为作为一部科幻片,尤其是叙事如此宏大的一部电影,信息量实在是太大。片长已经长达两个小时,据说原版的《流浪地球》片长两个半小时,但迫于春节档的排片压力,只能进一步压缩片长。所以为了将庞大的信息量塞入其中,节奏赶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若是以后能推出导演剪辑版,那当然是绝妙的。
第二个问题,少数镜头交代不清,意义不甚明了,比如上海中心那一段,剪辑略显混乱,比如引爆木星后冲击波到达时,我认为此处给地表遭遇冲击时留的镜头少了,导致高潮略显不足。但这不过只是少数几段出现的问题,总体而言,全片的镜头设计还是可以的。
第三个问题,部分场景还是有一点CG感。不过《流浪地球》以这个成本做到现在的水平已经是相当不错、值回票价了。考虑到我国视觉特效工业起步较晚,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但今天不迈出这一步,中国视觉特效的进步还要更晚,在叙事的逻辑和宏大的场面下,这个问题甚至可以忽略掉。
上述的三个问题其实都是小问题,和全片比起来,真是瑕不掩瑜。

比起不足来,我更想说这部电影的亮点。
我鄙夷中国电影界的那些骗钱洗钱烂片,我看不起那些抠图流量面瘫,我恶心那些摧残观众的野蛮资本,那些电影看了就是在强暴我的眼睛,侮辱我的智商,所以那种国产垃圾片我从来不看。
但我也很开心,这个时代,中国电影界还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真正热爱电影事业,真正地打心底里想创作好作品。《战狼2》再怎么用力过猛,但吴京实在认认真真地创造他的作品;《红海行动》剧情再怎么简单粗暴,但他们就是不玩虚的。再比如今天说的《流浪地球》,看过电影的人只要是不瞎,就都能看得出来,这部电影的创造者们,他们真的在满怀激情地创作一部伟大的作品。片中事无巨细的设定,包括对末世人类心理的揣摩、对机械部件详细的设计,大到十几公里高的行星发动机、小到外骨骼上的每一个零件,甚至包括那充满了社会主义朋克风的每张海报、每段标语,从舞狮到贴福字,从撸串到蓝白校服,哪怕已经是世界末日了,也不妨碍中国人过年放最大的炮仗。可以说《流浪地球》很大程度上是为中国人专门设计的,更是为过年量身定制的,这电影就是大年初一看最有趣,末日过年和现在过年,同日不同心啊。这些大大小小的细节,只要是中国人看了都会心领神会,然后相视一笑。
实际上大多数细节看的时候很难发现,需要暂停下来慢慢找才能发现其乐趣,包括我也是看完电影后才从别人的暂停资料中才发现的这些小细节。我以前在其它写过一段话:“一个游戏里,一个细节也许只有万分之一的人才会发现,但当这万分之一的人发现这个细节时能会心一笑,9分和10分的游戏差距就拉开了。但这是要靠时间、金钱、人力和脑细胞砸出来的,而且有时候砸下去连个水花都看不见。”其实,电影也是同一个道理,这些细节常人也需很难注意到,但那怕是只有几个人发现并会心一笑,这部电影就从一部平凡的电影变成一部优秀的电影了。

其它部分,譬如演员们拍摄时大夏天还得穿着厚重的维生服、每次开拍前还得花一两个小时穿脱复杂的外骨骼道具,道具组们制作了成千上万件大大小小的道具、设计师们把电影的概念草图画了一遍又一遍、剧组资金捉襟见肘,又遭遇投资方撤资,吴京不仅没要片酬,还自掏腰包投资这部电影……
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全村的人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螃蟹没有毒。要是没有这群怀揣着梦想、热情,并愿意为中国科幻电影踏出第一步的先驱们,天晓得中国科幻电影究竟什么时候才能起步。
我欣赏与尊重这部《流浪地球》,不仅因为它是第一部国产科幻电影,更因为它是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属于这粒宇宙尘埃上所有名为“智人”这个物种的科幻电影。我喜欢这部电影,我为影片的特效而惊叹,我为故事的精彩而鼓掌。
有的电影挑观众,《流浪地球》却不挑,上到硬核科幻迷,下到一般路人甲,要剧情有剧情,要特效有特效。这部电影虽冠以科幻之名,却完全不必担心其晦涩深奥,每一个观众都能看得舒坦。
我喜欢这部电影,并真诚地推荐给所有人观看。

最后,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区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2019.2.6
EdwardG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