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真题示范(古典诗歌比较类题目)
一、真题原文
真题为华中科技大学大学2023年真题

二、写作示范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蕴
——以《咏蝉》《在狱咏蝉》《蝉》为例
中国古典诗词以含蓄隽永见长,其往往通过对意象的锤炼,借助质朴自然又意味深厚的语言,融意象于情感美表达自己的人格之美,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不仅仅是写景叙事表达情感,而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理想与生命陶冶的结合,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蕴所在。
一、物我交融的意境美
三首诗都以“咏蝉”作为主题,也同样以“蝉”的生活习性入手进行描写,三首诗歌不约而同的写到了秋风,通过秋天的意象、蝉鸣的书写“蝉”的生活状态,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一幕在三位诗人笔下流露出生机和诗意,写出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深意。(说相同点)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都描写了秋天意象的强大,秋风强劲、秋露沉重,而蝉在此时,蝉无法吃饱,即使用尽全身力气也没法高飞,即使声嘶力竭的鸣叫,声响也被风声所掩盖。这两首诗歌中秋风、秋露与蝉鸣形成了鲜明的对立,通过他们的形态的对比,使读者在作品中感受到蝉所面临的环境的艰辛。
而虞世南的《蝉》则恰恰不同,用“疏”字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出”等字则更为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在高高的梧桐树上蝉一声声的鸣叫着,连绵不断,平和清新,通过与句末的秋风对比,营造出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境。(用视频中所提到的要点进行不同点的分析)
三首诗歌通过同样的意象却营造了完全不同的意境氛围,在瑟瑟秋风中竭尽鸣叫的“蝉”也是作者境况的自喻,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最后回到小标题,不管他们用了怎样不同的手法,但是它们所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小标题所说的物我交融)
二、高洁清远的人格美
古典文学中的香草美人传统以及君子比德之说,赋予自然之物以物外之趣,蝉也以其特殊的自然秉性博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频频走入文学作品,成为咏叹的对象。从《诗经》《楚辞》到魏晋,再到汉唐以后,“咏蝉文学”迅速发展,蝉所寄托的含义和阐述的生命意识也在不断丰富。(对于对比类诗歌,如果要分析意象,这就是需要背诵的话)
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虞世南《蝉》这三首诗,“蝉”是诗人化身,骆宾王《在狱咏蝉》以拟人的笔法铺叙蝉的美德、从蝉的形态习性写起,写蝉适应季节的变化,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出现;写蝉翼甚薄,蝉目常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不以俗厚而易其真”,诗人谓之具有“君子达人之高行”。因为蝉有这样的美德,所以诗人才引蝉自喻,以蝉为自己的人格化身。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虞世南《咏蝉》借蝉喻己, 其笔下的蝉具有雍容不迫、清高自信的风度气韵。而“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句,强调“居高”而自能致远,蕴含着一个道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博,表达了虞世南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因此,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蕴在于看似对日常生活中细节的描写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往往借助物象来明志。
三、含蓄蕴藉的语言美
中国古典诗歌,向来以含蓄为美,可以这样说,含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审美形态,突出的艺术品格。这一点,刘勰早就在《文心雕龙》中说过“隐者也,文外之重旨也”,“隐以复意为工”,但是这种含蓄蕴藉的语言之美往往需要借助比兴手法的使用而实现。
三首诗歌均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志向。首先是“兴”,三首诗歌都从蝉的生活习性入手开始写,《在狱咏蝉》诗的开头两句点题,分别从蝉和己两方面写起。最喜炎热的盛夏的蝉,渡过了它生命的辉煌时期,到如今,白露既降,金风飒飒,已临近它生命的尽头,鸣声自然会变得凄切。而诗人身陷囹圄,从荣耀的朝廷命官变成阶下囚,也走上了人生的末路。《咏蝉》和《蝉》也同样如此,借助蝉的生活特点,引入诗人要写的自己的志向。
除此之外,《在狱咏蝉》中,露重”、“风多”,既实写蝉所处的季节特点,又比喻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飞难进”、“响易沉”,既是刻画蝉的形象,同时也喻写自己内心的痛苦。“飞难进”,喻仕途受阻,欲诉无门;“响易沉”,喻有志难酬,心迹难明。《蝉》把蝉的细嘴比喻成官帽的带子,使细长的特点更加形象突出,而诗人的形象也因此跃然纸上。《咏蝉》中“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概而言之,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蕴往往采用比兴的手法,通过意象的锤炼而构成物我交融的境界,以此书写自己的人格美,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之所在,因为它不仅仅是诗,是作品,而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理想与生命陶冶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