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美学原理笔记 第10讲
第十讲 审美建构论(3):单向度社会与文化批判
从社会角度探讨审美意识形态问题
【重要人物】
一、马尔库赛——本能革命与新感性美学(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1968年 五月风暴(具体事件经过见百度百科)
事件概述:
五月风暴是1968年5月—6月在法国爆发的一场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群众运动,由于整个欧洲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缓慢而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1968年1月到1969年4月,戴高乐下台运动持续一年多,只是在1968年5月为高潮期,所以法国舆论界称其为“五月运动”、“五月事件”、“五月革命”、“红色五月”的都有史称“五月风暴”。)
简要介绍:
1.在该次事件中出现了大量的总罢工、游行、占领大学及工厂的行动,并导致法国经济发展停滞。抗议活动十分激烈,政府一度担忧引起革命甚至内战。夏尔·戴高乐在事件中秘密逃向德国,造成国民政府一度瘫痪。此外,抗议者使用的歌曲、富有想象力的海报、街头涂鸦和标语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2.由于不满始于一系列学生反对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美帝国主义及传统机构的罢课,法国警方选择强硬镇压学生的示威,进而导致法国工会联合会团结了一千万工人发起同情罢工,占到当时法国人口的22%。同情罢工的主要标志是一系列去中心化的,团结了左翼政党、学生和工会的野猫罢工。
3.1968年五月危机虽然在戴高乐总统的领导之下得以顺利化解,甚至还稳定了法国右派政府之政权,但是人民的支持并没有转化成对戴高乐总统的支持。
4.“五月风暴”,作为发起和参与主力军的学生和工人,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这场运动中,他们要求变革和自主的愿望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得到一次充分暴露,出现全面的社会危机。这一事实让人们看到了在平静的水面下隐藏着社会动荡的潜流。五月风暴的余波至今仍影响着法国社会,它本身也被视作法国历史的文化、社会及道德上的转折点。当年的运动领袖之一的阿兰·热斯马尔随后指出运动本身“作为一场社会革命,而非一场政治革命”已经成功。
精神领袖:
3M:马克思、毛泽东、马尔库塞
历史联动:
同时期的中国也在进行一场革命运动
拓展资料:《中国“文革”与法国“五月风暴”评论》 万家星
历史评价:
很多人在评价五月风暴的时候说五月风暴是一场丰衣足食的反叛,不为面包为蔷薇(不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不是因生活所迫,革命是为了更多的精神上的愉悦和自由——马尔库塞的爱欲辩证法理论)
口号:
商品是人民的鸦片
不要改变雇主而要改变生活的,被雇佣
消费社会不得好死,异化社会不得好死,我们要一个新的独创的世界,我们拒绝一个用无聊致死的危险去换取免于饥饿的世界
直到用最后一个资本家的肠子勒死最后一个官僚之前,人都是不自由的。
行动一定不要是反应,而是创造
我持有对现实的愿望,因为我相信我的欲望的实现
严禁“严禁”
没有什么东西叫做革命思想,只有革命行动
前进,同志,旧世界已经被你抛在脑后
你们虽富犹惧,虽生犹死
马尔库塞何以成为了当时学生运动领袖?
【主要作品】
● 1955《爱欲与文明》
● 1964《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当中的意识形态研究》(现在已经有了中文版,建议大家人手一册)
被称为左派的哲学家,甚至说当时被称为这个青年造反者的明星和精神父亲(马尔库塞的很多观点稍微的显得有些激进,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一个人物)
【学术流派】
法兰克福学派——源自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一个社会研究所
● 基本理论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哈贝马斯
● 基本观点都是社会批判理论,社会批判理论就是针对当时整个欧洲社会的变化来进行反思,着重的分析的是当时的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当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 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认为当时社会当中已经出现了很多的一些意识形态问题,从社会问题切入,将审美问题作为救赎和解决办法
(一)总体思路
1.着重分析当时社会当中总体性的改变
总体性的变化:稳定(社会的总体状态由原来的阶级矛盾趋于一种稳定状态)
2.物化的新形式(稳定的背后体现出了一种物化的新形式)
●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当中,物化基本上就是异化。而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即便在表面上看,工人阶级在物质上已经走向了一个富裕的状态,但工人阶级的异化更深了,物化已经有了它的新的形式。
3.阶级意识:新感性
● 所谓的传统的阶级意识已经不再存在了(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之间的斗争和矛盾不再激烈),转化成了另外的一种阶级意识
● 感性本身应该成为阶级斗争的一个前提(无产阶级本身已经不能作为阶级斗争的一个动力了)
4.强调否定总体性的艺术形式(他提倡这种艺术形式)
(二)单向度社会与技术理性
1. 二战之后的欧洲:经济大幅度发展 → 物质的上的极大丰裕 (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转向了一个以消费为主社会)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丰裕社会
消费社会:是指生产相对过剩,需要鼓励消费以便维持、拉动、刺激生产,在生产社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物性特征、物理属性、使用与实用价值。在消费社会,人们则更多的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例如:消费者经济。
→ “蓝领工人白领化”(工人的生活也进入到中产) <尤其福利国家的崛起>
→ 工人阶级跟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会削弱(没必要反抗),这个社会叫做“发达工业社会”
→ “单向度社会”(所谓单向度就是单个的向度、维度、方面,单向度就是只有认同,而没有批判)
→ “单向度的意识形态”(我只有对这个社会的认同,没有对这个社会批判,因为觉得没有必要)
→ 在这个单向度的意识形态控制之下的人就是“单向度的人”(失去了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维度的人)
在马尔库塞看来,看上去非常的民主,自由,看上去每个人生活过得很好,但是它是以一种温柔的方式让人们丧失了反抗意志。
如果一个工人与他的老板欣赏同一个电视节目,游览同一胜地;如果一个打字员打扮得和她雇主的女儿一样漂亮;如果黑人拥有一辆凯迪拉克牌汽车,如果他们都阅读同一种报纸,那么这种同化并不标志着阶级的消失,而是标志着现存制度下的全部人口在很大程度上,分享着用以维持这种制度的需要和满足。——《单向度的人》
随着物质的社会的丰裕,这种阶级的对抗、阶级矛盾看上去好像是消失了,但是事实上来讲,它以一种更加的隐蔽的方式来存在。
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
2. 单向度社会出现的原因:技术进步、科技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全社会的物质极大的丰富,导致工人阶级不再贫困,导致了阶级对立的减弱,导致了消费社会的出现
从某种程度上讲,法兰克福学派是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正,这个修正不是反叛,而是觉得马克思说的有些东西还不够到位。尤其是他们特别强调的马克思的关于阶级问题的认识,他们觉得好像在我们所生活的欧洲社会不是这样,于是接下来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去反思。
比如马尔库塞的这番理论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就受到了马克思非常重要两个概念影响,一个叫异化,一个叫做商品拜物教。
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下,剩余价值被粉饰为经营利润,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人民降低为资本家的奴隶、只会劳动的机器的过程。具体来说,异化包括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的异化,生产过程与劳动者的异化,人类的本质与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由劳动分工导致各行各业分工越来越细,工人完全成为了工作的奴隶)
异化一:劳动是一种痛苦,无法带来价值和成就,人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劳动原本是区别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本质,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人具有某种实践性,劳动在实践性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但在商品社会中,劳动却变成了人的某种痛苦、负担。究其原因:人原本可以在通过劳动生产产品这个过程中获得价值和成就感,印证自己的本质能力(黑格尔:人的本质能力的对象化),但在商品社会中人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属于通过商品交换的那个人,因此人与产品之间形成了某种异化的关系(人成为了只生产产品但不享有这个产品的一个工具人) → 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
异化二:劳动本应该让人成为人,但劳动却让人成为动物。人在行使作为人的职能(劳动)时无比痛苦,但在行使作为动物的职能(吃喝玩乐)时无比愉悦 → 劳动本身的异化
异化三:不把一个正在劳动的人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比如外卖小哥对你而言就是一个送外卖的工具,你们之间不会有过多的交流,外卖送的晚了一点你会不高兴,因为你不会考虑到他本身作为一个人可能遇到的困难 → 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商品拜物教: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对商品产生了非常崇高且盲目的迷恋)
❔追问:商品背后的神秘性源自于哪里?
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是这背后都没有能够使商品产生神秘性的因素。商品背后的神秘性源自于:当产品成为商品之后,它就由私人领域进入到了社会领域,而生产商品的人渐渐会考虑受众社会消费的影响,逐渐被商品所控制和决定,并影响人的一切生产行动,商品的神秘性在这个过程中随之产生。
技术 —— 导致人失去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向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具体要看使用的人,但马克思强调一旦走入科技,就再也退不回去了。人其实早已在结构性的安排中逐渐失去了自我)
—— 看似中立,实则具有极权性(技术成为一种新的统治方式,对大众予以一种稳定的统治)
核心观点:因为人类思想中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向度被压制了,所以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社会。过往社会中的极权都是依靠恐怖和暴力来达到统治的目的,而发达工业社会的极权却是一个温柔乡,它通过技术,尤其是媒体来“温水煮青蛙”——让人们在舒适与安逸之中渐渐丧失反抗的愿望。(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3. 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当今社会,技术通过传媒的手段制造虚假需求(对于某种商品的需要是制造出来的)→ 麻痹大众,控制大众的生活
虚假需求: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是虚假的需要
乔布斯一言否定对于苹果手机需求量的市场调查:我不需要调查人的需求,我要告诉你你需要什么
人们根据这种信息传递,塑造了生活理念,安排自己的生活(为了满足这样的物质需求,要加倍赚钱工作)→ 人逐渐成为了商品的奴隶
汽车广告:奔驰在森林沙漠而非都市堵车的路口,为了制造虚假需求引导你去消费
满足这种需要或许会使个人感到十分高兴,但它终究是被强加在个人身上的虚假需求。个人并不是他自己真实需求的主宰者,反而无时无刻不处在被控制的状态,“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换言之,消费方式和技术本身成为另一种意识形态,是塑造一种单向度思想和行为的模具。
❔反思:整体上呈现出单向度意识形态的社会该何去何从?
马尔库塞: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寄希望于艺术与审美。
(三)发达工业社会的艺术状态
1. 发达工业社会以前:(两种艺术形态都具有否定性)
① 肯定方式:超越性的(通过创造一个区别于现实,理想的空间的方式,以一种超越性的方式去表达否定性)
② 否定方式:破坏、矛盾性的(通过一种破坏形象或者矛盾形象,呈现出异化社会的现实)
2. 发达工业社会:艺术成为了对现实的认同和肯定(失去了否定性的一环)
艺术在消费社会中被赋予了商品性,被商品消费化、日常生活化、庸俗化(以前非常难得的艺术变成商品;厨房听巴赫)
(四)新感性—— 将马克思(外在社会)和弗洛依德(心理)的思想脉络结合在了一起
(在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中,一个是马尔库塞,一个是弗洛姆,他们的思想都是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相结合的重要产物)
1. 《爱欲与文明》
● 爱欲就是弗洛伊德说的生本能(包括性本能、吃喝玩乐、追求快乐的各种欲望)
● 爱欲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晚年认为,人类文明建立在对本能的压抑基础之上,人不是动物就意味着人必须压抑自己作为动物的某种本能属性。
马尔库塞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关系:
① 基本压抑:维持文明必不可少的
② 多余压抑:为了维持某种统治而强加于人的本能压抑
在马尔库塞看来,发达工业社会文明对人的压抑都属于多余压抑
2. 本能革命
彻底解放爱欲,建立以快乐原则、以爱欲为基础的社会,以此达到真正的自由(比较激进,只是一种口号,导致这种想法不太可能实现)
3. 新感性美学
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最根本的本质在于某种否定性,对现实的否定
并非创造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理想虚构世界,而是往往以一种陌生化的方式呈现,展现现实社会中被歪曲的被异化的人性,这样才能够呈现艺术的理想性,才能够真正的否定现实社会,从而展现希望的领域
【重要人物】
二、阿多诺
【重要观点】:否定辩证法、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对于阿多诺的研究是当代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有一个篇章专门探讨阿多诺的问题)
【中心问题】:反体系,反总体性(总体性就是把一切都秩序化、标准化,最后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社会。阿多诺十分反对这种标准化的社会)
(一)否定辩证法:
1. 对总体性、同一性的否定:
总体性、同一性(哲学本体论或和认知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都强调追寻事物背后的本质问题(把所有问题归结为同样一个具有共性的本质问题),而这个本质背后所体现的其实是一种权利,一旦给事物贴上标签,就可以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和评价权,阿多诺对此是否定的
新闻专业的学生和汉语言专业的学生上课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是,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有一种不同的,应该有的样子。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会以一种总体性的方式去看待这个问题,似乎所有新闻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有一个大致共同的样子,但其实每个单独的个体都是不一样的,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他觉得一旦贴上这个标签他就有权利来说这个问题
传统辩证法(黑格尔):强调事物的肯定方面
● 正—反—合 →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螺旋式不断上升)
● 任何事务的发展,任何个人的成长、生物的进化都如此
● 虽然中间有否定环节,但是到最后还是要走向肯定
阿多诺建立的否定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特殊性 阿多诺《否定辩证法》
● 不能从一般和总体出发,而应该从特殊事物出发
● 尤其是艺术领域,不能谈总体性问题
● 艺术不能是多方面的一个统一,如果从总体性去谈艺术,就扭曲了艺术本身,艺术应该呈现出其特殊性和个别性
老师建议:建议大家去看原著。
“我上课提到的每一本原著,大家回去以后去看原著,你每一本看完了,我这个课才叫成功的,如果你只听了课而没有看原著,我觉得我就太失败了,如果每一本原著你都去看了,你就不需要我了,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很多原著当中大概的基本思想我给你介绍完以后,我相信你哪怕稍微难懂一点,你也会觉得比较容易看懂,那么这样你都看完以后,基本上你对人类文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审美问题的认识一定会不一样,尤其作为新闻专业的从业者,将来看待问题的视角,一定是功利极深的。我现在看很多新闻报道我就觉得一看就是没有学过美学的(笑),很多问题抓不到点子上。”
(二)文化工业批判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阿多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主任霍克海默两人合写而成)
文化工业 → 文化(产品)→ 商品
文化工业:把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工业商品,按照生产商品的逻辑去生产文化产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的工业体系和工业流水线制度
传统的文化产品如艺术、绘画,都应该是作家的独立性的艺术创作,带有着作家的个人的精神风格和主观的思考,而文化工业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导致这些文化产品变成了一个商品流水线
1. 工具理性文化工业
工具理性:计算、功利(以理性的、计算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事物在多大程度上能为我所用 → 追问一件事有什么用)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对):强调一个事物本身的独特价值
工具理性评价一幅画的价值:当一个艺术家创作了一幅画,一种评价方式从艺术角度看其在绘画史当中的艺术价值,而按照工具理性的评判方式就要转换为价值多少钱。我们发现,在现代社会当中,人们更倾向于把一幅画转化为钱,而不是把一幅画转化为艺术价值,因为钱更直观、更方便。一幅画800万,另一幅8000万,高下立判,没有人去追问800万和8000万背后的定价逻辑。
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工具理性压倒了一切(人们看待问题的一个基本角度就是一件事是否对我有用,有用就去做,没用就不去做)
工具理性是整个文化工业所采用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样的工具理性在文化产业和生活中处处存在,由此产生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文化工业遵循商品交换原则
● 文化本身不再是具备精神价值的艺术,而变成大批量生产的工业
● 文化的精神特殊性已经消失,与一般的产品没有区别
②文化工业是一种标准化的生产(阿多诺极其批判这种标准化生产下人们处于被操控的状态)
● 遵循一整套标准化生产,没有个性,全部都是流水线式,并且严格遵照现实的原则基础上去运作
● 不光是生产时消费的结果,以至于你接受消费的方式都是标准化的接受
自媒体运营:提高点击率的标准化模式:封面、标题、文案、推送时间等(中午傍晚两波流量)→ 用户的点击看上去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实际上一个文化标准化的文化工业早就设计了这个结果
美国漫威电影:在什么时候要出现什么样的场景、情节、转折等全部都是一整套标准化生产(《救猫咪》:好莱坞类型片编剧套路,作者将剧本节奏标准化、流程化,他将其称之为节拍表)
● 不仅产品是标准化的,人也是标准化的(明星、人设)
③文化工业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
瑜伽成为新时尚:瑜伽原本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当代的瑜伽已经变为一种时尚,给那些生活在都市的水泥丛林的办公室白领找到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你会发现农村人很少有去练瑜伽的,瑜伽在某种程度上是当代都市人的某种审美意识形态 → 很多事物一旦进入商品社会,味道就变了
(三)文化工业的艺术
1. 限制人们认识现实和世界
2. 让艺术成为了娱乐
3. 让人成为了某种意识形态所需要塑造出来的样子
4. 艺术类型逐渐凝固化
破洞牛仔裤:美国当年流行牛仔裤,后来有人搞起反叛,在牛仔裤上割很多洞,结果很多厂家就专门生产这种割了很多洞的牛仔裤,又被纳入到了生产循环当中 → 所有的艺术类型都是被规定好的,哪怕是特别个性(伪个性主义:表面上不断强调强烈个性与独立思考的一种做法,但实际上却只是在追求与主流文化保持一定距离的一种虚假的身份认同)
(四)现代艺术 → 具有某种政治功能
【主题导言】
马尔库塞、阿多诺这些法兰克福的学者对于当代消费文化都是非常悲观的(这种悲观也引发了一些人主动探求大众文化本身具有能动性的可能)法兰克福的很多理论学家都是从社会问题入手,从文化、美学问题出来,他们寻求一种具有反抗文化工业的可能性的艺术——否定性的艺术(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的核心特点:
1. 对现实的否定性认识
● 现代艺术对于现实以一种独特的形式体现出了否定的辩证法
● 与之相对的是传统艺术,传统艺术强调模仿
● 艺术如果是对现实的模仿,那么就会变成对现实的认同、肯定,因此艺术不能进行传统的模仿而是要进行否定
毕加索《格尔尼卡》、卡夫卡的小说、贝克特的戏剧,类似的先锋艺术、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等特别激进的艺术,阿多诺本人都非常支持
2. 对现实的疏离
艺术就是一种幻象,艺术的真实并不是它跟现实之间有多么的相似关系,恰恰相反,艺术应该体现出对现实的否定关系
3. 自恋型,拒绝交流
真正的艺术是拒绝进入市场的
意识形态自由:不被任何的意识形态所裹挟和操控
❔这会带来两个问题:
1. 如果一个艺术品拒绝进入市场,容易成为一种小圈子当中的游戏和娱乐,那么是否还具备阿多诺所说的现代艺术所具有的某种政治批判功能?
2. 意识形态自由的艺术真的存在吗?
【总结】
阿多诺从哲学方面的否定辩证法入手,特别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对于文化的批判上,发现文化工业具有了标准化、商品化的特点,进而提出现代艺术,即对现实进行否定的艺术,然后提出意识形态自由的艺术
【课后思考】
除了本节所讲的两位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还有本雅明、哈贝马斯、弗洛姆、霍克海默等学者他们都提出了类似的理论,这些学者对于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的认识是否太过精英主义,文化工业是否总是被控制的产物,文化工业有没有某种可能作为一种社会反叛,具有其能动性?如果有的话,这种能动性体现在哪里?
【拓展】本节涉及书籍:
● 马尔库塞 1955《爱欲与文明》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4T5CgloAbL1D2sQfKlUhg?pwd=toy7 提取码:toy7
● 马尔库塞 1964《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当中的意识形态研究》(现在已经有了中文版,建议大家人手一册)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XRNAj0c8tOOVSIF436iXw?pwd=k036 提取码:k036
●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u-4XaUU8UWQUjFvV3JfEw?pwd=ahnp 提取码:ahnp
● 阿多诺《否定辩证法》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WRz-aX3Q_icYz2xyd-sMA?pwd=ho3q 提取码:ho3q
●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阿多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主任霍克海默两人合写而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hfMehRDF-BZosH7XDIVpw?pwd=jlre 提取码:jl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