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以察地——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21)

气候分类与主要气候类型
气候形成因子的复杂变化,造就了世界各地区气候错综复杂、各具特点,从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气候的基本特点出发,可以把全球气候分为若干气候带和气候型,这样就可以把复杂的世界气候系统化,便于研究、比较各地气候的主要特点和形成规律。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方法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大量的观测记录,以某些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及其季节变化,并与植被分布、土壤等自然景观相对照划分,称为实验分类法;另一种是根据气候形成因子来划分,从辐射和环流角度来划分气候带,再从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划分气候型,称为成因分类法。
实验分类法的代表是德国地理学家、气候学家柯本(1846-1940)于上世纪30年代同盖格尔合作创立的柯本气候分类法,被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
柯本气候分类法以气温和降水作为基础,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而确定。首先将全球气候分为A、B、C、D、E五个气候带,分别代表热带、干带、暖温带、冷温带和极地带;再根据降水划分气候型,A、C、D三个气候带中分别划分出w(冬干)、s(夏干)和f(常湿)三个气候型,干燥气候带(B带)根据降水量多少划分出草原气候(Bs)和沙漠气候(Bw)两种;按温度将极地带(E带)划分为苔原气候(ET)和冰冻气候(EF);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高地气候类型(H)。在两个字母后,有时还会加入第三个字母,以更详细地区分气候副型。

成因分类法的代表是美国地理学家斯特拉勒(1918-2002,有些资料译名斯查勒)的气候分类。斯特拉勒认为天气是气候的基础,而天气特征又受气团、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所支配,因此,首先根据气团源地、分布和锋的位置和它们的季节变化将全球气候分为三大带——低纬度气候带、中纬度气候带和高纬度气候带,再按照潜在蒸发量、土壤水分平衡等指标来确定各气候带和气候型的界限。同样,斯特拉勒也划分出一类高地气候。

以上是最为常见的两种气候分类法,它们各有优劣。柯本气候分类系统分明,各气候类型有明确的界限,易于分辨,但其对干燥气候的划分依靠经验公式,实际上的干燥程度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并不那么简单,而且干燥气候与其他四个带处于相同地位并不合理,A、C、D、E四个带是按照气温来划分的,但B带内部却因纬度等因素而异。斯特拉勒的气候分类重视了气候的形成因素,照顾了纬度地带性以及大陆东西岸和内部的差异,干旱气候和湿润气候界线清晰,但对季风气候没有足够重视,将东亚的季风气候同北美东部的气候以及南亚的季风气候同非洲、南美洲的热带干湿季气候混为一谈,这是不妥当的。
我国地理学家、气候学家周淑贞(1915-1997)以斯特拉勒成因气候分类为基础,加以适当修改,形成了在我国使用广泛的气候分类,也是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世界气候分类的基础。我们以周淑贞的气候分类为准,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的特点,为大家介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控制,主要的环流系统包括赤道辐合带、沃克环流、信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变化。
热带雨林气候,也称赤道多雨气候,分布于赤道南北两侧5°-10°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以及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全年高温,无季节变化,气温日较差大于年较差;全年都在赤道气团控制下,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mm以上,以辐合上升气流为主,多雷阵雨;发育热带雨林,森林高大茂密,物种繁多,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

热带海洋性气候,一般也归为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南北纬10°-25°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包括中美洲加勒比海沿岸和岛屿、南美巴西高原东侧、马达加斯加岛东岸、夏威夷群岛等。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无季风现象,全年气温高,降水在1000mm以上,除对流雨和地形雨外,沿海迎风坡还多地形雨;发育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过去称热带稀树草原气候,也叫热带干湿季气候,分布于热带雨林气候的外围,可以延伸到南北纬25°左右,主要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太平洋沿岸,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其中以非洲面积最大。全年高温,赤道辐合带在一年中有季节性的南北移动,分干湿两季,干季受信风控制,干燥少雨,雨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湿润多雨,在干季后湿季前有一个热季;全年降水750-1600mm,变率大;自然植被为热带草原,其中也散生耐旱乔木,故称为稀树草原,也叫萨瓦纳,土壤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南北纬10°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包括印度半岛大部、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澳大利亚北部沿海以及我国云南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台湾岛南部。全年高温,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mm,并集中于6-10月的雨季,降水变率大。旱季受东北季风控制,降水稀少,雨季受西南季风控制,又有热带气旋活动,降水集中,世界雨季乞拉朋齐就位于此气候区内。因存在旱、雨两季,植被呈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形成热带季雨林。

热带沙漠气候,也叫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副热带高压、信风带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包括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西亚阿拉伯沙漠、印度塔尔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南美洲西部阿塔卡马沙漠。全年高温,降水稀少,不足200mm,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较大,云量少,日照强烈,蒸发强。这些区域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偶有的降水也是阵性降水。地表缺乏水分,很少有植被覆盖,多为耐旱植物,土壤为热带荒漠土。在寒流流经的大陆西岸滨海地带,易形成雾而少雨,但在厄尔尼诺年有上升气流,形成对流雨。此外,在干旱区外缘,受赤道槽北移影响,能形成短暂雨季,为半干旱气候。


中纬度地区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大气环流比较复杂,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可以进一步分为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显著,一般四季分明。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区域的,大陆面积广阔,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巨大差异以及高大地形的影响下,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位于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的高纬一侧,约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包括北非、南非部分地区、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美国西部和墨西哥北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高原等地,因气温与热带相近,有时也归为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这一气候同样是在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和信风带背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根据干旱程度不同而划分出干旱气候和半干旱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亚洲东部,热带季风气候的北侧,包括我国南方、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受东亚季风控制,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西北季风,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同时还会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夏热冬温,四季分明,降水集中于夏季,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植被表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北混有落叶阔叶林,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

亚热带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亚热带大陆东岸,这些地区所处的纬度和海陆位置与东亚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但因为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如东亚突出,没有形成季风气候。冬夏季温差较季风气候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较均匀,冬季温带气旋活动频繁,冬季降水占全年降水比重比较大;植被和土壤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类似。

地中海气候,也称亚热带夏干气候,位于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沿岸以及西南部太平洋沿岸、南美洲智利中部海岸、南非南部和澳大利亚南部。这里受副热带高压季节性移动影响,夏季受其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副热带高压南移,受西风带控制,加上极锋影响,温和多雨;植被以常绿硬叶林和灌木林为主。地中海气候还根据夏季气温不同划分为凉夏型和暖夏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包括欧洲西部、冰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阿拉斯加南部至美国西北部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洲大陆南纬40°-60°的西海岸、澳大利亚东南角和新西兰等地。这些地区全年盛行西风,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冬暖夏凉,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也在0℃以上,气温年较差小,全年湿润,年降水量在700-1000mm;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于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半岛大部、日本北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受东亚季风影响,冬季受冷高压影响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低压影响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降水集中于夏季,年降水量400-800mm;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发育棕壤、褐土、黑土等土壤类型。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一般归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出现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东侧,主要为东欧地区,以及北美大陆东部北纬40°-60°之间的地区。气温、降水状况与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寒冷少雨,是因为盛行西风带来的海洋气团深入大陆后逐渐变性,湿度减小所致;夏季热而多雨,但降水不如季风区集中;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北部则为针阔混交林。

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也通常归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于北纬35°-50°亚洲和北美洲大陆腹地,以及南美洲南段的巴塔哥尼亚高原,根据干旱程度分为干旱和半干旱两种。温带干旱气候主要分布于中亚、我国内蒙古西部、新疆、甘肃西部和美国西部,这里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加上有高原山地阻挡,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夏季炎热程度不亚于热带干旱区,降水量少且变率大,年降水量不足200mm,夏季降水有暴雨性质,不过受寒潮、气旋影响,冬季略有降雪;植被为温带荒漠植被。在干旱区外缘为半干旱气候,降水相对丰沛,但也在400mm以下,气候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可进一步分为夏雨型和冬雨型;植被为温带草原,土壤类型为各种钙积土。


高纬度地区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这里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为负值,气温低,无真正的夏季,降水量较少,但因蒸发弱,又有冻土发育,因此整体比较湿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也叫副极地大陆性气候,分布于北纬50°-70°之间,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芬兰、西伯利亚北部、阿拉斯加、加拿大大部。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年较差曾达100℃以上;降水量少,大约在400mm左右,集中于暖季,蒸发弱,相对湿度大,属于冷湿环境;适宜针叶林生长,土壤冻结现象严重。

极地长寒气候,也称苔原气候,分布于北极圈以内的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以及北冰洋的若干岛屿,南半球则分布于南设得兰群岛等岛屿。全年皆冬,降水稀少,大多为雪;纬度位置因接近或在极圈内,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极夜期间温度很低,最热月平均气温也在10℃以下。自然植被只有苔藓、地衣以及耐寒的小灌木,冻土层接近地表。

极地冰原气候分布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大部分地区,常年处于极地高压控制下,全年严寒,多大风,各月气温均在0℃以下,是全球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略高于南极大陆。一年中有长时间的极昼和极夜,极夜时气温极低,南极俄罗斯东方站曾观测到极端最低气温为-88.3℃。极昼期间尽管日照时间长,但太阳高度小,地表冰雪反照率大,气温仍在0℃以下。降水极少,皆为干雪,常年积累形成很厚的大陆冰川。


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在各大陆的高山高原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欧洲阿尔卑斯山脉和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等地。随着海拔上升,气温和降水出现不同的变化,因此高原山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这种垂直地带性因高山所在纬度和山地本身高度而异,低纬地区的山地山麓为赤道或热带气候,随高度增加,水热条件变化,如果相对高度较大,垂直气候带就多。
山地垂直气候带具有其所在地大气候背景的烙印,例如,赤道地区山地从山麓到山顶都具有全年季节变化不明显的特征,而珠穆朗玛峰和长白山的垂直气候带则带有季风气候的特点。湿润气候下山地垂直气候带主要以热量差异为决定因素,而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垂直气候带的分异还受到降水的影响。同一山地还因坡向、坡度、地形起伏等局地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垂直变化,珠穆朗玛峰北坡和南坡的气候差异就是典型的例子。最后需要强调,山地的垂直气候带与随纬度而异的水平气候带成因和特征有所不同,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
(本节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