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饺子不是中国人发明的?美国学者的新观点
同学们 大家好,在下邦德老师
前几天 说到 圣诞节吃饺子
说多了,就真的 想吃饺子了(韭菜鸡蛋)
不过,说到饺子,我可就不困了
这其实 一直是 美国汉学的 一个有趣的 研究方向:

好吃的饺子 到底是 谁发明的?
美国汉学界的 学术观点 认为:
最早的 面粉做皮+裹馅的点心 可能就是 饺子!
它起源于 公元前 206年 至 公元 220年的 汉朝时期
最近 有学者 推测:饺子 起源于 中东 并从那里 传播开来
这个学说的 一个依据 就是 小麦传播:
因为,饺子 本质上 是一种 面食
而 小麦 并不是 中国的 食物品种
1万年前 就已经在 中东的两河流域 大面积种植了
5000年前 有小麦的种子 传到了 中国
但是 传到中国 并且 大面积种植 已经是 汉代时期
主要的 关键判断点 就是 石磨!
当初 种子 传到了 中国,但是 烹饪方法 没传过来
当时人吃麦子 是不去壳的,直接 蒸煮着吃~
中国古代的 主要烹饪方法 就是 煮(粥)

但是 麦子 不像 中国本土培育的 稷(小米)
煮半天,小麦的壳子 也很难 软化
因为 难吃,古代的 中国贵族 不吃麦子,让农民 自己吃
所以 麦子 在中国 一直没能 大规模种植
直到 汉代 石磨的普及,小麦的烹饪 才开始 变化
面食 才开始和 南方的水稻大米 并驾齐驱
“中国 可能是 饺子爱好者的天堂,但并不是 饺子的故乡”
密歇根大学 亚洲语言和文化系 中国研究教授 布朗 认为:
直到 公元300年,中国 才开始 吃饺子
有同学 可能好奇:这个教授 是 语言学的?
没错!语言 在历史学研究中 起着 关键作用
比如 甲骨文的研读 就是 商朝历史 重要的考据
“中国古代 选择接近 外来语 发音的 同音字”
(其实 现在也是:沙发,可口可乐)

“在古代(中国),馒头 发音为 man-teh(古汉语 发音),这与 突厥语中的饺子 十分接近”
布朗 认为 馒头、饺子的发明人 是 中亚地区的 突厥人
伴随 突厥人 内部迁徙 抵达东亚的 突厥-鲜卑人
突厥语词的 饺子 叫做 mantu(音)
而 希腊语的饺子 叫做 manti(音)
而 韩国的饺子 叫做 mandu(音)
而 中国的饺子 叫做 jiaozi (音)
但是 中国的馒头 叫做 mantou(音)
是的!你没有听错
其实 中国古代,把饺子 叫做 馒头~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 苏南的同学 告诉我:
他们 把包子 也叫做 馒头
所以,“名称的转移” 是很有可能 发生的
哈哈,那么 希腊的 manti 长什么样呢?

原来 它的上面 是不封口的
样子 有点像是 烧麦
那 烧麦的英文 是什么呢?
烧麦 源自于 蒙古菜系,用羊肉 做馅,上面有褶子 不封口

烧麦的蒙古语 英文名 是 buuz(音:布~子)
有没有 同学 觉得听着 耳熟呢?

哈哈~中国的包子 英文名 是 baozi
从发音 推演来看,包子、饺子 和 馒头的分化
大概率 是和 蒙古、宋元时期 有关
当时人 受到 烧麦的 发音影响
逐渐的 把 有馅的面点 都从 馒头 改成了 “包子”(buuz)
馒头 反而变成了 没有馅料的面点
苏南地区 可能收到 蒙元的 影响小,所以 还叫 馒头(mantu)
所以 我猜测,饺子 也大概率 是 蒙古语 音译 重新命名的
换句话说,包子 其实就是 烧麦
而 饺子(蒸饺)和 包子 一开始 其实 都是 馒头

最值得 注意的 就是 韩国 把煎饺 称为 mandu(馒头)
这说明 饺子 不是由 中国后期 传入韩国的
而是 由北魏人 或更早时期的 鲜卑人 传入朝鲜半岛的
没想到 中国人 后来改了 叫法:饺子
结果 韩国的饺子 就一直叫做 “mandu”(馒头)
但是 日本人 把饺子 叫做:ギョーザ (音 饺砸)
很明显,这是 汉字的 直接音译
从而说明 饺子 很晚才传到了 日本
因为 日本海的 有效阻隔
突厥鲜卑的文化 始终没有 征服和渗透到 日本
“(饺子)现在 是 (全球)每个人的食物“
布朗 认为 中国古代 在饺子的 发展中 有着 巨大的贡献
”(但历史上)它 100% 是 中国人、亚洲人的食物“
虽然 饺子 并不是 中国原创的 传统食物
“(但)中国人 很快 就掌握了 饺子技术,并磨练了 将面团 擀成 各种形状”
“改编并采用到 传统的菜肴中,并赋予了 节日意义”
“新名字,饺子 jiaozi,也让人 忘记了 饺子的外国根源”
”中国古代是 影响力的纽带,这就是 食物的历史”

明代 有文献 记:
“馒头本名蛮头,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这个 很明显是 后人杜撰出来的
根据 语言学 和 人类学的 双重推演
馒头 mantou 应该是 突厥鲜卑人 发明的,而不是 诸葛亮
所以 美国汉学 是 重 证据链,而 轻 中国的 文献史据
因为 明朝人 说 元朝人的事,不一定 是 真实的
有同学 可能会觉得 很好笑:
这种历史问题 有什么 好研究的?
中国的古代历史 往往比较关注 帝王将相
而美国的汉学家 却总是 希望能 见微知著:
从普通人的视角 来还原 真实的古代历史
加州大学 人类学名誉教授 安德森 就表示:
“因为(中国)历史 大部分是 关于战争、将军和国王“
”而不是 关于谁发明了 不起眼的民间食物”
我也经常 看一些 国内的 穿越剧、古代剧
但是 里面的细节 实在是 看不下去
比如:战国人、秦朝人 吃小麦饼、馒头
主角的普通话 居然和古汉语 完全 无缝对接
然后 主角 直接就和 历史名人、帝王 认识了~
不是 开疆拓土 就是 参与 重大历史事件
其实,你穿越之后 到饭店 点了 mantou(馒头)
结果 搞不好,端上来 一盘饺子~
一个现代中国人 回到 古代中国 几乎就和 出国旅游一样~
所以,从平常人的视角 去研究 真实的历史 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