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几时相交代——从室町没落到战国黎明(一)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中江藤树

大永三年四月九日,室町幕府第十一代将军足利义稙在阿波国病逝,围绕足利将军家两系的争战似乎就此终结,畿内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宁静与和平。而这一年,同样也是第十二代将军·足利左马头义晴就任征夷大将军,在管领·细川右京大夫高国与其从弟细川右马头尹贤的辅佐下度过的第三个年头。然而此时无论是大权在握的细川高国还是荣华一时的足利义晴,似乎都没有预料到短短三年之后,这一切便将化为乌有。

变乱的起源,发端于细川高国自家内部的家臣矛盾。一直是家中猛将的香西四郎左卫门尉元盛,多年来俨然成为家中的一大支柱,地位显赫,威震诸人;而他的崛起,无疑威胁到了被细川高国委以"沙汰西海道诸国之事"之重任的从弟尹贤。
尹贤作为细川一门,在细川家臣团内部的地位自不必言,更何况他曾追随高国冲锋陷阵,在政务上亦多有劳绩,眼看不通文墨但知杀伐的香西元盛将有取自己而代之势,尹贤之嫉恨可想而知。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大永六年七月十三日,借之前自己部下家臣与香西家臣在修筑居城尼崎城之时起冲突之事,尹贤抢先下手,先香西一步状告对方不法。
为了一击致命,尹贤拿出加有元盛判形,内容为内通三好元长与细川晴元的谋反书状呈与高国——这是他先前买通负责处理元盛书信的家臣矢野宗好的"杰作"。他将谋反书状缮就之后交给元盛加判,元盛本不甚识字,匆忙之中便加上了判形,正中尹贤下怀——高国此时虽然已经出家,入道号道永,可是佛家慈悲之怀丝毫没有改变其多疑狠辣的本性,见到物证在此,他丝毫不加怀疑,即刻下令诛杀香西元盛。
眼见元盛被无情冤杀,其兄长波多野备前守稙通,弟弟柳本弹正忠贤治涕血饮恨,遂星夜赶回丹波国,分据丹波诸城起兵反叛,洛中为之骚动。公卿鹫尾隆康的日记《二水记》在大永六年十月二十八日条中记载:"世上物惣,犹以增长也。",不幸一语成谶。

次月四日,尹贤出阵丹波,以丹波国人赤井五郎及近畿国人总势三千余人作为柳本先阵奋进,一举击溃尹贤方,尹贤方三百余人讨死,兵败丹州。而就在一个月后,远在阿波国的细川右马头澄贤(政贤子),和泉上半国守护细川元常,三好越后守,川村淡路守率故细川澄元方浪人登陆堺浦,是为"堺公方"政权之嚆矢。
面对愈发纷乱的时局,大永七年二月九日,足利义晴颁下御教书于细川道永入道,令其出阵讨伐。四日之后,召集了若狭国守护·武田伊豆守元光,南近江国守护·六角弹正少弼定赖的道永与波多野·柳本联军于桂川原交手。
元光军势虽然首战攻下泉乘寺,但是与三好左卫门督舍弟神五郎(三好政长)交战不利,道永马廻众上前再战再败,六角方国人北白川众增援赶到,而柳本方亦与和泉,四国国人合流。激战多时之后,公卿日野大纳言内光战死,道永方大败,次日,足利义晴放弃京都,退入近江国,二十七日,柳本弹正忠贤治以下入洛。
仅仅两个月之后,波多野、柳本兄弟便率一千五百余军势离京赶赴堺浦,因为同年三月二十三日,前将军足利义澄次子(阿波御所,十七岁,元服称堺御曹司义维)同细川澄元遗子聪明丸(十四岁,元服称细川六郎殿)已在堺登陆。此时波多野二人虽挟桂川原大胜之余威,但是仍需要与势力强大的上位公仪建立联系以巩固自身地位,若要达到这一目的,去找道永控制下的将军义晴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同样拥有大义名分,又有四国地区强力武家支持,且在畿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义维便成为最为合适的选项。
而刚刚在堺浦站稳脚跟的足利义维,马上便同朝廷方面建立了联系,这或许也是出于对确立自身地位及其合法性的需要。同年六月十七日,义维进献御马河原毛一匹,太刀一柄,由武家传奏广桥右中辨兼秀,副使劝修寺左中辨尹请取奉纳。朝廷方面自然也是投桃报李,次月十三日,由公卿甘露寺中纳言,参议持明院宰相执笔,柳原右中辨资定宣下,除叙义维为左马头。由此,"堺幕府"体制正式确立。
然而,以"幕府"命名这一新兴的权力实体却并不合适,因为在具体职能的行使上,它既不能进行武家官位的授予任命,也无法对在地势力的领地予以认可,而且始终局限于四国至南畿部分地区之中,仅仅是作为上位公仪发挥其类似大义名分的象征性作用,单凭这一点称其为"幕府",未免勉为其难。只能说这是一个地区性的象征性政权,权力实体则仍为细川晴元及其家臣三好氏所把控。
而尚在近江国的足利义晴却无暇关照这位胞弟。十一月二十九日,越前国守护·朝仓弹正左卫门尉孝景率五千余众上洛,与义晴合流,十二月十四日与柳本势合战,战火波及下京五条边。次年即享禄元年正月十七日,双方在六角定赖的仲介下和睦,柳本、三好诸军下向本国经营地盘,朝仓孝景亦回兵越前。
表面上看战乱就此完结,似乎一切又能回到稳定的轨道上继续运作,但是问题恰恰出在和议本身。刚在桂川原合战中吃了败仗的细川高国(道永),和议交涉之时手下只剩下一千余残兵败将,这和他去年动辄数万大军闻命而动的壮大军势实难同日而语。也正因为如此,不决出胜负而就此罢兵对他而言实在是无地自容,特别是和议竟不由他所主持,而是幕府另一大柱石六角弹正少弼定赖,这不啻于褫夺了他身为管领的尊严。悔恨交并之下,他与从弟尹贤就此遁走,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而他的再次出现,便是在摄津国中岛合战的战场之上。


参考资料:
[1]成岛良让. 后鉴. 义晴将军记
[2]成岛良让. 后鉴. 义辉将军记
图片来源:
[1]信长之野望11
[2]信长之野望12
[3]信长之野望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