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挫折≠苦难

2022-02-07 18:59 作者:日落夜芒  | 我要投稿




        『一个婴儿、孩童天生富有着开放、健全、鲜活、伟大的心灵、全然与生俱来,因而不会去想追求所谓的爱、智慧、良善、道德、伟大成就、成为何种人!


           一旦浑然不知的孩童被导向封闭、无知、僵硬、渺小的个人化追求,就从整个宇宙退化为孤零零的小小星球,当我们凝视天上闪闪发光的星辰由衷感叹着璀璨美丽、却从不会有瞭望整个宇宙无限空间那样深远震撼!』






圆满意味着心灵、意识、注意力的原始智性,并非指肉体或智力上的圆满,即便某些孩童生来携带的特定遗传基因导致身体或智力上的缺陷、但心灵、意识、注意力的原始智性从未减弱分毫~



因而孩童是没有心灵问题存在的,全然散发着喜悦鲜活与爱,从不考虑"做自己"这种奇怪的东西,他已经是自己了、不用努力完全自然而然的呈现自己!



由此,当一个孩童摔倒在地从疼痛中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灰便继续行走,也许摔的狠了点手擦破皮不由自主留下泪水,但几分钟、几小时后就抛诸脑后再也不会反复想起~



摔倒了就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行走,不否认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人摔倒了,但整个行为本身在内在心理上是没有个人倾向的!



一旦导向自我认同、孩童就会在心理产生一个中心,那将演变成为:“我“摔倒了、“我“感到痛苦、“我“经历了这个,接着行为事件本身成为了“我“的故事、“我”的人生!



随着年龄增长、越是认同自我、情况越加严重,直至彻底牢固封闭、头脑形成一系列特定倾向的想法信念来保护自身防卫外界、并依靠自我这个主心骨去应对生活~



每一次的摔倒都将铭刻于心、每一次的苦难经历则被吸收反哺给个人化的自我、这被诱导教育的最大成果、并以个人故事的形式不断回荡呈现给自己和每一个试图了解自己的人~



个人化的自我如同圆规一样固定处于中心,因此做自己、成为何种人、树立价值倾向就会变的如此重要且反复强调!

不论笔头滑向哪一处都是围绕着轴心做运动,也就不难理解人们对苦难的执着与回味、甚至推崇与赞美!



假如每一个事件、遭遇都包含了个人化,不论轻微还是严重的事件遭遇,那么无一例外都会被自我捕获,尽管人们对痛苦遭遇的看法态度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但最后都会成为自我的人生态度、经验、故事、富有强烈个人色彩~




                                                                                              —




孩童从来不会摔倒了不起来,坐在那里琢磨、品味、反思、谈感想、编故事,这会吓到周围玩伴、也不是孩童会有的姿态、大家都明白这是不可能发生的荒唐事!



但成年人无时无刻不在做着这种荒唐事,一旦绝大多数人都开始这么做、荒唐感就被掩盖了,反而成了天经地义的正常行为。

如果你作为一个访谈节目的嘉宾参加拍摄,坐在沙发上讲不出什么经历和故事、说不出什么引起共鸣的智慧感言,所有人都将会感到非常尴尬,不由自主的感到你这个人很苍白无趣、暗淡无光、没有吸引力、如路旁没气的干瘪气球.....



人文、教育、环境、规则诱导着人们认同且培养想象中的自我,所形成的社会趋势不断暗示着每个人编故事、包装丰富自己,如果不像那么回事、便会遭受人们异样的眼光、它啃食着人的内心、如水管工人误入高档宴会,这种孤立、边缘化会让一个人的心灵感到深深的不自在、折磨、无地自容~



尽管这种自我包装式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在感官及心理上非常智慧伟大、受人敬仰、在最好的情况下,却难以否认实情上我们是在虚无飘渺的思维地基上构建的空中楼阁.....



错把思维当作真正的自己,那种幸福快乐与伟大成就如同一个黄金铸造的雕像、其宏伟美好是有重量的,正如每个人背负的自我、再怎么幸福快乐也是渺小有限的、幸福很沉重、爱也很沉重、既关乎个人也离不开他人!



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无法产生出什么,多数时刻基本都是思想在产出,如果人们足够敏感就会发现,再怎么也感觉不到如孩童那般自然、鲜活、轻灵、快乐、自发没来由~



思想无法产生它所没有的内容,因而成人的收获都是外来的,你一旦拿走获得与占有的物件、成就、人,就只剩下一丝不挂的自我,那些靠努力获得的幸福欢乐与爱一遛烟没的无影无踪.....



有时我们看电视里的纪录片与综艺节目展示给人如何爱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感觉确很振奋人心,但仔细品味不难发现那些良好的感觉只在思维范畴内生效、是一种满足了自我倾向与社会期待后的美好反馈,所以看起来人们更加了解自己、实际却与真正的自己越加偏离,不否认在此阶段人们已经做的很好并不断进步,但孩童什么都没有做就已是自己的事实是如此明显让人哑口无言!




这难道不是陷阱么?




它被忽略了,人们认为孩子只是一张白纸、一个可能,只顾满心期待着怎么在这上面肆意涂抹自己的梦想、兴奋的诱导孩子不断认同自我、反复强调着幼小的你想成为什么、你的梦想、你的未来、你的身份、你的名字等等等等.....



几十年后长大成人的孩童成为和他父辈一样的人继续教育后代,因此从一开始就落入了思维陷阱、就好像“望子成龙”这个词语的含义一样是完全荒诞矛盾且凭空捏造的幻想,如同孩童摔倒坐地苦思一样多余!



一条龙为什么要试图成为一条龙?



除非孩童被告知自己是一条虫,需要历经艰辛磨难、不懈努力、有所成就后才算是一条龙!



这归功于TA的祖辈,从来都没有真正了解过自己、也就没有龙的感知、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生来就是龙,因而忙着追求思维铺设的翻身道路,好似狗追着自己的尾巴转圈一样引人发笑~



一旦拿走那些成就所得、显然瞬间就被打回原形,享受成就后他人和社会尊敬爱戴的同时也将享受失败后他人和社会的鄙视唾弃,另这个人自己都回避不了!



这不意味着孩童呈现自己时没有了活动的必要,他们依旧动力十足、活力无限的玩乐、学习,但在行动中不含有自我中心性,不否认孩童已经开始有了微妙“我”的感觉,却很弱小、不足以占据、遮蔽真正的自己!



而痛苦也如此被自我延长、作为养料,人们认可痛苦是一个人走向成长、成熟、成功的必备因素,那是不是意味着思维把挫折与痛苦视为等同?



成长、成熟是思维对行为方式及环境反馈的思想总结,一套死的理论手册、而成功便是实践结果,除了伪装生存、培养自我外毫无用处,即无论结果好坏都会填写在自我履历上。

在不经意的小事上就能体现这一点,每当他人谈论你、不管赞赏或批评,都在刺激着你的自我、暗示着你就是自我,这是一种无心的恶毒、可以正大光明的摧毁一个人,对于成功之人是甜蜜的毒药、对于失败之人是苦涩的毒药,而结果都是完全相同的慢性毒药~




       成功隐含着失败的痛苦、失败揭露了成功的缺陷!




                                                                                               —




有些人喜欢让一个孩童早早扮成大人模样、牙牙学语,既取悦自己又讨喜亲朋、倍感聪明懂事、能说会道实为明智之举,将来定不会没有出息....



然而,过早成熟的同时也丧失着单纯天真、鲜活灵动,这种脱胎于思维的成长成熟像一朵塑料花那样僵化、死气沉沉、具有迷惑性、潜在的不自然,我们知道大棚里的果疏因为人为干预导致成熟期很短、没有经历自然的风吹雨淋、昼夜温差,吃起来就会非常淡、不浓郁~



成长、成熟是思维定义的词语,但它本身不是成长、成熟,指着天上光芒四射的光球称为太阳会让头脑成为太阳么?



奔向想象中的太阳,反而离真正的太阳越来越远不是么?



追求思维构想的成长、成熟,难道不是离自然的成长、成熟更遥远吗?



拥抱、培养想像中的自己,难道不是与真正的自己更加分离么?




我们认为步入社会就算经历了自然的考验磨励,但它依然是大棚培育而出的果疏,味道寡淡、却是任何时节都可以应急供应的,不是人们最爱的、却是符合各地区定义价值后的实惠商品!



我们不关心手里的果疏不美味饱满,随手扒拉到旁边再挑别的便是,因此我们以认知自己的方式认知他人、用培养自己的方式培养孩童,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自认能够给予的最好教育,最终培养出的却是外表强大、心灵荒无的人,TA的思想如外表一样强大、可以追求为思维研制的欢乐与爱,但心灵始终是孤独的、忧伤的~



像大棚里催熟的果疏那样,你不能否认父母、社会有着特定的期待,因此精心的培养与爱始终聚焦在自我上,在梦想成真时不太明显、在期待落空后暴露无疑.....



人们爱的是你的自我、刺痛的也是你的自我!



因而心灵上的孤独忧伤挥之不去,每时每刻承受着潜在的痛苦,渐渐习惯、上瘾!



翻开厚厚的成就公式、此起彼伏痛苦磨难的字迹,上瘾是显而易见的,痛苦丰富了故事的精彩程度.....

例如开始学习射箭时很难命中靶心,被称为挫折的感觉便产生了,人们需要不断练习、不断体验挫折、最终学会射箭!



痛苦则意味着你把箭尾的羽毛替换成锋利的刀刃,因而每一次拉弓射箭都将不可避免划伤手指,显然这完全没有必要、但对自我而言却是有必要的。越是大剂量的苦难、越是跌宕起伏、刻骨铭心的遭遇、越能够刺激强化自我,因而思想产生了把挫折与痛苦划上等号的错觉,最终倒向了自我成就、个人故事的编织服务~



不否认风调雨顺的美好际遇也会被自我捕获,但天灾人祸的坏事更能够吸引自我的注意,对二分化的思维而言幸福往往需要经历痛苦的洗礼才能出现、是脱胎于苦难的反面果实~



因而单薄的幸福很快尽收眼底、但堆积的痛苦却足以写成一本书,这是为何访谈节目主持人一旦找到嘉宾痛苦的过往,不由自主的就会引导、聚焦、放大,直到当事人情绪上来了、主持人和观众得到了大剂量的刺激满足,便适时鼓励、赞赏、助长嘉宾的自我,同时也潜在的为所有人暗示了这种行为方式的正当性与无害性~



赞美苦难开始变的极其光荣,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都在为赞美苦难赋予着正当光辉的形象,然而无论如何陶醉都不能让思想产出它所没有的东西、无法梦想成真!



一旦人们在培养自我的路上走的一塌糊涂、往往会试图改头换面、创造新的自己以获得重生,自我拯救却可以让人假装重生,但那依旧是自我另一种形式的自娱自乐,因而自我成长始终不可能与苦难绝缘、不能没有故事。



所以真正认识自己不是容易之事、荒废越久难度越大,从来不像思维研制的认识自己那样简单~



一旦没有了中心性,苦难则无处可放、故事失去了主人公,挫折立刻与苦难分道扬镳,此时摔倒的孩童有了经验、逐渐掌握平衡、自然而然便可真正成长,故意朝水沟摔倒不是成长、是在自虐!



孩童不会自找苦吃,最初的痛苦往往都是原生家庭亲手布置、推着孩童朝水沟倒去、逃不掉躲不了,而父母还在后面拍手叫好、感叹自己的英明,孩童一旦适应了这种成长方式,便会习惯在痛苦中成长、陶醉、甚至赞美感恩生在充满苦难乃至仇恨的家庭、不然不会有如今怎样怎样的自己!



可是没有苦难、一个人不会走的更远么?!








图片来源:up主

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作者




挫折≠苦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