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疫情封校好无聊,去不了老北京城,于是看书神游

2022-09-07 00:09 作者:普里西别耶夫  | 我要投稿

许多小说都爱记述漫长的时间,比如《百年孤独》,比如《静静的顿河》,中国作家的有《生死疲劳》《白鹿原》《额尔古纳河右岸》等,甚至还有宇宙尺度的《三体》。总而言之,我很喜欢缓慢而悠长的叙事,许多当下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往往经过时间的淘漉就会变得明晰,而时间本身也在赋予事物更多亦或是更少的内涵。因此,在阅读了许多时间跨度很长的文学作品后,读到刘心武只记叙了六个时辰的《钟鼓楼》,我感觉挺神奇的。

说句题外话,我认为有必要把我看书的感受记录下来,因为缺少思想碰撞的阅读,我认为,是无效的。我见过一些人,书读了很多,但是脑袋空空;我也见过书读得多,脑袋不空,但是想歪了的人。我并不是在说对于文字的理解只能有一种,而是说,缺少思想上的交流,我们的见解大有偏激片面的嫌疑。再者,听他人的理解也从另一侧面加深自己的理解,这是大有裨益的。想到这,我头脑一热,打算写类似于读后感的东西。

《钟鼓楼》写于八十年代,那时的老北京尚未被现代文明吞噬,里面记录的世俗生活想必是很真实的了。比如钟鼓楼本身的传说故事,什么被剜去双目的贝子,还有京剧,北京人的饮食,北京人的婚嫁习俗,当时的经济情况,老人岛等等等等。我曾经很爱读梁实秋的《雅舍谈吃》,里面写的鸡子儿,爆双脆让我产生美好的向往,因此,再读《钟鼓楼》,我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里面写了些人,都是典型的老北京人的形象。比如京剧演员、白案厨师、公务员、杂志编辑、退休老人、游手好闲者,当然也少不了知识青年。荀磊是鞋匠荀大爷的儿子,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但是读书刻苦,是当翻译的料。文学家笔下这段时间的知识青年似乎眼里大多是有光的,刚刚从阴影中被解放出来,正处于渴求知识的阶段,散发着理想主义的光辉。比如孙少平、田晓霞,还有《青春之歌》似乎也是写这种的?总之,这个人物就像孙少平一样,脑子里满是“思想”啊,家国天下啊之类的。他也很爱和女朋友讨论国家大事,人世哲理,这点和孙少平也是不谋而合。不过,这些人物都太理想化,虽然洋溢着青春的热情,但是离生活太远。这不免会引发新旧思想的冲突。然而,思想的进步必然会带来矛盾冲突,历史的发展也是螺旋式的。尽管一时的冲突在所难免,但时间最终会抚平一切波澜。

刘心武写道:人的社会,人的心灵,远比相对论所描述的物理世界复杂、深奥!总的规律是有的,但它将如何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我们在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这天所认识的这些人物,将怎样继续生活下去?我们对他们的分析、预测和评价,将被时间所确认,还是将被时间所否定?

我想到双十二西安事变,我去过其发生地,西安的华清宫。据说当时张学良逼宫,蒋躲到华清宫背后的骊山的一块石头下面,后来人们称这块石头为“捉蒋石”。石头是岩层累积又经过风化的结果,它的存在相对于人来说是无尽的,它目睹了战争的爆发,战争的暂停,又目睹战争的继续,另一场战争的爆发......有的人显赫一时,又“白茫茫一片落得真干净”;有的人顽强抵抗,创立伟业;有的人也许从始至终默默无闻,但对于石头,对于时间来说,没有留下太多痕迹。薛纪跃和潘秀娅的婚姻是否幸福?智珠的戏排成了没?路喜纯能不能当上红案?这些已经不重要了,时间永远流逝,明天又是一天。

这样说太虚无,我认为刘心武也不是想传递一种消极的时间观。往大了扯,什么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什么的,人们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来说是先验的,我搞不清楚。我也知道很多人的生活并不快乐,甚至很痛苦,很多时候也是无能为力,无力改变的。

加缪说,人类的存在是荒诞的,这种荒诞性因我们试图理解这个无意义是世界而产生。存在主义哲学认为,荒诞是理性人类与无理世界碰撞的结果。对此,加缪认为人们应该要“反叛”,并且人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因为“达到极致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就是活到了极致”。

所以,不管时间怎样地流走,人只需要认真地活下去。因此不难理解,在《三体》结尾,地球文明开始漂泊,艾AA和云天明在石头上给程心刻字:我们度过了幸福的一生。《钟鼓楼》虽然只写了六个时辰,但是又好像写了很久。ljw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很不错,如果去不了北京,看看这本书也可以望梅止渴了。

最后,引用ljw最喜欢的一句话,唯理派哲学家笛卡尔对人类存在的看法来给我的读后感结尾:I think,therefore I am.





疫情封校好无聊,去不了老北京城,于是看书神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