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阿维斯布隆(Avicebron)

2019-07-24 15:40 作者:悲剧长廊  | 我要投稿


伊本·盖比鲁勒可能的画像

所罗门·本·耶胡达·伊本·盖比鲁勒

Solomon ben Yehuda ibn Gabirol

出生

1021 或 1022,马拉加,伊斯兰教的科尔多瓦

死亡

1070 (1050?),巴伦西亚,托莱多

其他名字

阿维斯布隆( Avicebron,Avicebrol)

代表作

《生命之源》

时期

中世纪哲学

分属

犹太哲学

主要兴趣

宗教哲学

所罗门·伊本·盖比鲁勒,也作所罗门·本·犹大(Solomon ben Judah;希伯来文:שלמה בן יהודה אבן גבירול)是十一世纪安达卢西亚的诗人。安达卢西亚,也就是现在的伊比利亚半岛。不过如今的两个伊比利亚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它们国家的前身,当时还只是盘踞在伊比利亚北部的山区。伊比利亚半岛广袤的土地则是阿拉伯穆斯林的地盘,当时正值伊斯兰文化的黄金时代,

盖比鲁勒是一位有新柏拉图主义倾向的西班牙犹太哲学家。少年时随家人移居萨拉戈萨,在那里接受教育。他出版了超过一千首诗,还有圣经注释、哲学、伦理学与讽刺文章作品。一个文本提到伊本·盖比鲁勒创造了一个魔像(Golem),可能是女性,为了处理家庭琐事。

在十九世纪,人们发现中世纪的翻译家将盖比鲁勒的名字拉丁化为阿维斯布隆(AvicebronAvencebrol),将他犹太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作品翻译成拉丁语。这些作品在中世纪至那时中的几个世纪都被确信是穆斯林或是基督徒学者的作品。同样,伊本·盖比鲁勒在哲学史里也以相信一切事物,包括灵魂与智力在内,都是由质料与形式组成(亚里士多德的普遍质料形式说)与强调神圣意志而出名。

生平

关于盖比鲁勒的人生知道的很少,许多材料给出了相互矛盾的信息。许多材料同意他出生于马拉加(Málaga),但是不确定是在公元1021年之后还是1022年之前。他死亡的年份也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因为有互相矛盾的证据表明他死在30岁之前与48岁之前。

盖比鲁勒有一个物质上舒适的生活,从不用为维持生计而工作,但是他的生活很困难也缺乏爱情,饱受疾病、不幸、变幻无常的友谊与强大的敌人的折磨。从他的十几岁开始,他患上许多疾病,可能是寻常狼疮(lupus vulgaris),这让他愤怒又处于持久的病痛中。他在他的诗里表明他认为自己四肢短小又丑陋。关于他的人品,摩西·伊本·以斯拉(Moses ibn Ezra)说:“他易怒的脾气控制了他的智力,他也不能控制住他体内的恶魔。他很容易地就讽刺那些大师们,充满了讽刺与嘲笑。”盖比鲁勒简而言之被描述为不适应社会的人。

盖比鲁勒的作品表明他的父亲在科多巴(Córdoba)是一个显赫的人,但是于1013年的政治危机中被强制安置在马拉加。盖比鲁勒的双亲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死去了,他成为了一个孤儿,既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近亲。他被当时一个突出的政治人物、学者扶持、帮助与保护,这个人就是耶库特·伊本·哈桑·穆塔瓦基勒·伊本·加蓬(Yekutiel ibn Hassan al-Mutawakkil ibn Qabrun),还搬到了萨拉戈萨(Zaragoza),当时一个重要的犹太文化中心。盖比鲁勒的反社会特质,偶尔自夸诗艺与尖锐的智慧让他有了强大的敌人,但是只要耶库特活着,盖比鲁勒就还是安全的,还能自由地沉浸在《塔木德》、语法、几何、天文与哲学的研究中。

然而,当盖比鲁勒十七岁时,他的恩人因为政治阴谋被暗杀了。后来他被卷入希伯来问题的论战,因持世俗倾向而遭到斥责。在1045年之前,盖比鲁勒被迫离开了萨拉戈萨。之后,他至少被大维齐尔(the grand vizier,伊斯兰教国家的首相)、高级将军(top general)与格拉纳达(Granada)的王侯,撒母耳·伊本·纳格雷拉(Samuel ibn Naghrillah)赞助过。在文学家伊本·纳格雷拉的推荐下,他成为了宫廷诗人。盖比鲁勒让伊本·纳格雷拉在他的诗篇里成为了赞扬的对象,直到两位资助人之间交恶,盖比鲁勒也只得离开格拉纳达。伊本·纳格雷拉成为了他最辛辣的讽刺的笑柄。

似乎盖比鲁勒从未结婚,他将自己的余生都花在了求知上。

盖比鲁勒在早年就成为了一个成熟的诗人与哲学家:

17岁之前,他已经写作了五首知名的诗篇,一篇教诲诗(azhara)《我是主人,而歌是我的奴隶》列举了所有613条犹太戒律。

17岁,他为他的朋友耶库特写作了一篇200节的挽歌,还有其余四首著名的挽歌哀悼哈伊·加翁(Hai Gaon)的死亡。

19岁之前,他写作了一首400节的、以字母计的藏头诗/藏尾诗讲授希伯来语的语法。

23岁或25岁之前,他用阿拉伯语写作了《道德品质的改善》。阿拉伯语:كتاب الصلاح الأخلاق,由犹大·本·索尔·伊本·泰伯(Judah ben Saul ibn Tibbon)翻译为希伯来文:תקון מדות הנפש

可能是在大约25岁时,他编订了他的箴言选集《珍珠之选》(Mivchar Pninim),尽管学者们在这个著作归属上有分歧。

可能是在大约28岁时,他写作了他的哲学著作《Fons Vitæ》。

如上所述,相互矛盾的关于盖比鲁勒死亡的文本使得他的死亡推定是在30岁之前或是在48岁之前。最早的死亡时间的观点是30岁之前,这被认为是基于对中世纪文献的误读。其余的两种观点是他死于1069年或1070年,或者是在1058年前后的巴伦西亚。

关于他的死亡情况,一个传说是他是被一个阿拉伯的骑马人踩踏身亡。第二个传说讲述他是被一个穆斯林诗人谋杀,这个诗人嫉妒盖比鲁勒的诗学才华,并偷偷将他埋在一颗无花果树的根下。这棵树结出了大量丰硕的果实,还有美妙的芬芳。它的不凡激起了人们的注意力,并且带来了一场调查。这棵树的调查结果揭露了盖比鲁勒的遗骸,也导致了辨认凶手的身份与死刑。

历史身份

尽管盖比鲁勒的遗产在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受到尊重,但仍然是受到低估的,因为学者们的两个错误导致了关于他的作品的错误归属。

错误归属为所罗门王

盖比鲁勒可能经常因为他的出生地而被称为“那个马拉加人(the Málagan)”,还偶尔在诗中提到自己时使用密语署名(例如,“שטר עלי בעדים”他嵌入他的署名作为一个藏头诗/藏尾诗,变成了“אני שלמה הקטן ברבי יהודה גבירול מאלקי חזק”)。然而在现代希伯来文里,“城市(City)”也称作“马拉加(מאלגה)”,这是基于现在的西班牙语读音。在盖比鲁勒的时代,当它被说阿拉伯语的人统治的时候,它也被称为“马拉加(Mālaqa,阿拉伯语:مالقة)”,正与今天说阿拉伯语的人们说的一样。十二世纪的阿拉伯哲学家贾比尔·伊本·阿法拉(Jabir ibn Aflah)曲解了手稿的署名形式“שלמה ... יהודה ... אלמלאק”,误解为“"Solomon ... the Jew .. the king(所罗门···犹太人···王)”,于是将一些这位十七岁哲学家盖比鲁勒的文章归属于所罗门王。十五世纪犹太哲学家约哈南·曼诺(Yohanan Alemanno)将这个错误又输回了犹太教规,并且将另外四部作品错误地归属其中。

认定为阿维斯布隆

1846年,所罗门·蒙克(Solomon Munk)在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发现了犹太手稿中的闪-托夫·伊本·法拉奎拉(Shem-Tov ibn Falaquera)的一部作品。对比阿维斯布隆的标题为《Fons Vitæ》的拉丁作品之后,蒙克证明了它们都引用了一段阿拉伯语原文,《Fons Vitæ》显然是这段原文的翻译版。蒙克总结道,阿维斯布隆在几个世纪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基督徒或者是阿拉伯穆斯林,而不被认为是犹太人所罗门·伊本·盖比鲁勒。几个世纪长的混淆有一部分是因为在犹太作品里这部的内容不够典型,《Fons Vitæ》展示了非犹太教义的独立性,还有也不引用《圣经》诗篇,或者是其他拉比文本。

这个拉丁化盖比鲁勒的名字似乎经历了一段历程:ibn GabirolIbngebirolAvengebirolAvengebrolAvencebrolAvicebrol,最终定型为Avicebron。一些文本仍然称他为AvicembronAvicenbrol,或者是Avencebrol

哲学

盖比鲁勒,在他的诗作《כשרש עץ》(第24行)里,宣称已经写作了二十部哲学著作。通过学者们的推论,我们知道它们的题目,但是我们只有其中两部的文本。

盖比鲁勒在哲学史上用他的化名阿维斯布隆留下了印记,第一位欧洲的新柏拉图主义的教师,《Fons Vitæ》的作者。同样,他最以支持亚里士多德的普遍形式质料说而为人所知,即万物,包括灵魂与智力,都是由形式与质料组成的,还因为他强调神圣意志。

他的地位已经与斐洛(Philo)相比:被他的同胞犹太人忽视,但又在异教徒身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斐洛早期基督徒身上,盖比鲁勒在中世纪基督教学者身上);还有都服务于文化中介(斐洛在希腊哲学与东方世界之间,盖比鲁勒在希腊-阿拉伯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

Fons Vitæ

《生命之源》(希伯来语:מקור חיים。意为“生命之源”,语出《诗篇》3610)是一部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师生对话录,就创造的本质与如何理解我们的所是(本质)能帮助我们知道如何生活(目的)展开讨论。“他的目的在于理解存在与人类的本质,以至于他更好地理解与启发对知识的追求与行善举。”这部作品在哲学史上出众是因为介绍了形式质料说与强调神圣意志。

学生:人的目的是什么?

老师:人类灵魂对更高世界的倾向是为了每个人能回归他所相似。

(第4页,23~25行)

在该书的结尾(第338页,21行),伊本·盖比鲁勒更进一步描述了这个说法“回归(return)”,描述为从死亡中解脱,并附着于生命之源头。

这个作品最初以阿拉伯语写作,现存没有任何抄本。现原书只剩少数残页,但中世纪的拉丁文和希伯来语本保留至今。该书是他研究新柏拉图主义的一项成果,对犹太教神秘主义的喀巴拉派和基督教的经院哲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哲学家,如大阿尔伯特、阿基坦斯、司各脱都受到他的影响。

它在1150年以一个拉丁语翻译版本保存了许多年,由阿伯拉罕·伊本·达乌德(Abraham ibn Daud)与多米尼克斯·盖迪萨里乌斯(Dominicus Gundissalinus)翻译。多米尼克斯是托莱多翻译学院(Toledo School of Translators)的第一个官方主任,一个经院哲学家,西班牙塞戈维亚(Segovia)的领班神父(archdeacon)。在十三世纪,闪·托夫·伊本·法拉奎拉用希伯来语写作了一本《Fons Vitæ》的摘要,并且只在1926年这全拉丁文本被翻译为了希伯来语。

Fons Vitæ的五个组成部分:

1.          一般意义上的质料与形式,以及它们在实物上的关系(拉丁语:substantiæ corporeæ sive compositæ);

2.          组成物质性世界基础的物质(拉丁语:de substantia quæ sustinet corporeitatem mundi

3.          上帝与物质世界之中介的存在之证明(拉丁语:substantiæ simplices

4.          智慧是同样地由形式与质料组成的证明

5.          普遍质料与普遍形式

Fons Vitæ假设存在的基础与生命的源头在每个受造物里是质料(拉丁语:materia universalis)与形式的联合。这个形式与质料的学说加上了副标题:“De Materia et Forma”,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任何存在都可以归类为三种类型:

(1).上帝;

(2).形式与质料;

(3).意志(中介)。

2.          所有的受造物都由形式与质料组成。

3.          这条规则既适用于物质世界(拉丁语:substantiis corporeis sive compositis)也适用于精神世界(拉丁语:substantiis spiritualibus sive simplicibus)。精神世界是后来连接第一实质(比如上帝,拉丁语:essentia prima)与物质世界(拉丁语:substantia, quæ sustinet novem prædicamenta,意思是分成九种类型的物质)的存在。

4.          形式与质料总是并且无处不在地连接着sustinenssustentatumpropriatumproprietas:基础与属性/性质。

对犹太主义的影响

尽管作为哲学家的盖比鲁勒被犹太圈子忽视,这可能是由于他太过叛逆的思想,对于保守的犹太哲学家实在难以接受。但是他作为一个诗人却没有。通过他的诗作,他介绍了哲学理念。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Keter Malkut》(Royal Crown,皇室之冠)是一部诗形式的哲学论文,双关的《Fons Vitæ》。比如,诗的第八十三行指出一处《Fons Vitæ》的教导。

摩西·伊本·以斯拉是第一个提出盖比鲁勒是一个哲学家的人,称赞他的智慧成就,并且在他自己的作品《Aruggat ha-Bosem》里从《Fons Vitæ里引用了许多段落。亚伯拉罕·伊本·以斯拉(Abraham ibn Ezra)引用了盖比鲁勒的哲学隐喻的圣经注释,并从《Fons Vitæ》里借用了许多用在他自己的散文与诗歌。

十二世纪的哲学家约瑟夫·伊本·扎迪克(Joseph ibn Tzaddik)从《Fons Vitæ》里广泛地引用了许多内容在他自己的作品《Microcosmos》里。

另一位十二世纪的哲学家托莱多的亚伯拉罕·伊本·达乌德(Abraham ibn Daud of Toledo),是第一个对盖比鲁勒的教导表示异议的人。在《Sefer ha-Kabbalah》里,他赞扬盖比鲁勒是一个诗人,但是为了抵消伊本·盖比鲁勒作为哲学家的影响,他写作了一本阿拉伯语的书,并以“Emunah Ramah”为题目翻译为希伯来语。在这本书里,他斥责盖比鲁勒,指责他进行哲学探讨时没有对犹太教的宗教地位的要求表示太多尊重,并严厉地指责他把许多不好的原因错认为好的因素。他批评盖比鲁勒是重复的、顽固不化的和不令人信服的。

有时伊本·盖比鲁勒的思想的痕迹能见诸十三世纪的喀巴拉文献(Kabbalistic)。之后提及伊本·盖比鲁勒的文本,比如以利亚·查比略(Elijah Chabillo),艾萨克·阿巴伯内尔(Isaac Abarbanel),犹大·阿巴伯内尔(Judah Abarbanel),摩西·蒙斯尼罗(Moses Almosnino)与约瑟夫·所罗门·戴尔莫迪格(Joseph Solomon Delmedigo),它们都与经院哲学相关,特别是与阿奎那(Aquinas)的作品。

十三世纪的一位犹太哲学家比利加·哈-纳丹(Berechiah ha-Nakdan)在他的广博的哲学文本《Sefer Haḥibbur》(希伯来语:החיבור‎,意即“编辑之书”)中就总结了盖比鲁勒的作品。

对经院哲学的影响

在超过六个世纪的时间里,基督教世界认为《Fons Vitæ》是一位基督教哲学家或阿拉伯穆斯林哲学家的作品,它也成为了多明我会与方济各会之间许多激烈的神学争论焦点的骨架与基础。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多明我会由圣大阿尔伯特(St. Albertus Magnus)与圣托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领导,他们反对《Fons Vitæ》的教导,柏拉图学派的方济各会由邓斯·司各脱(Duns Scotus)领导,他们支持书中的观点,并导致基督教哲学的接受,又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家,如十六世纪的多明我会修士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

其他早期盖比鲁勒的哲学的支持者还包括以下人物:

William of Lamarre

多米尼克斯·盖迪萨里乌斯,他翻译了《Fons Vitæ》的拉丁文版本,并合并了它的理念进入自己的教导。

奥弗涅的威廉(William of Auvergne),以“Fons Sapientiæ”为标题引用了盖比鲁勒的作品。他将盖比鲁勒看作是一个基督徒,并称赞他是unicus omnium philosophantium nobilissimus

黑尔斯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of Hales),和他的弟子博纳文图拉(Bonaventura),他承认盖比鲁勒的教导,同意精神存在也是由质料与形式组成。

拉马尔的威廉(William of Lamarre

盖比鲁勒与阿奎那之争的要点如下:

1.      质料的普遍性:阿奎那坚持精神存在是非质料的;

2.      物质实体的复数形式:阿奎那否认这一点;

3.      物质存在活动的能量:盖比鲁勒断言。阿奎那坚持盖比鲁勒错误地将理论上属与种的联系转化为实际存在,从而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结论,错误地认为事实上所有事物都由形式与质料组成正如种与属各自独立。

伦理学

《道德品质的改善》

视觉

骄傲

懦弱

羞怯

无耻

听觉

慈悲

残酷

嗅觉

愤怒

温柔

嫉妒

敏锐

味觉

高兴

悲伤

镇定

懊悔

触觉

慷慨

吝啬

英勇

怯弱

《道德品质的改善》(希伯来语:תקון מדות הנפש)是一部伦理学专著,被蒙克称为“道德的流行手册”。盖比鲁勒应一些朋友的要求于1045年的萨拉戈萨写下,他们期望能拥有一本论述人类品质与影响它们的改进的方法的书。

这部作品的创新就在于它展示了独立于宗教教义的伦理学原则,它提出了五条生理感觉是善与恶的象征与工具,而不是它们的代理。从而,一个人对恶的倾向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盖比鲁勒提出了一个扁平的图示表明二十个品质与五个感官之间的关系,呼吁他的读者训练他们的灵魂的品质直到善成为他们的自我感觉与习惯。他视人能够做什么的能力为神圣善行的一个例证。

然而盖比鲁勒的这部作品并没有广泛在犹太主义里得到研究,它有许多要点与当时比亚·伊本·帕奎达(Bahya ibn Paquda)非常流行的作品《Chovot HaLevavot》相似,这本书也作于1040年的萨拉戈萨。

《珍珠之选》(Mivchar HaPeninim

《珍珠之选》是一部六十四个篇章的伦理学作品,直至十九世纪才被认为是盖比鲁勒的作品,而这仍然是具有争议的。它一开始在1484年的意大利松奇诺(Soncino)被出版的时候,仅仅附带了一小段评论,后来又重写再出版了好几个版本与缩写本。约瑟夫·奇门奇(Joseph Ḳimcḥi)就曾为其题诗,标题为《Shekel ha-Kodesh》。

这部作品是格言、箴言与道德反思的辑录,其中许多都有阿拉伯语的来源,与候纳因·伊本·伊斯哈格(Hunayn ibn Ishaq)的选集和其他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的道德语录的选集有很大的相似性。而候纳因的选集在阿拉伯人与希伯来人那里都有很高的评价。

诗作

盖比鲁勒既用希伯来语写宗教诗也写世俗诗,甚至他的批评者们也公认盖比鲁勒是当时最伟大的诗人,比如摩西·伊本·以斯拉与耶胡达·哈利兹(Yehuda Alharizi)。他的诗作极其丰富,题材十分广泛,许多宗教和世俗题材的诗一直流传至今。他的诗有用希伯来语写的,也有用阿拉伯语写成的。他的世俗诗表达了对社会风俗与世故物欲的幻灭与觉醒,但是文风复杂且工于技巧,这表明他也受到他的那些世俗阿拉伯人同辈的影响。

然而,盖比鲁勒永恒的诗歌遗产是他的宗教诗。今天,他的宗教抒情诗被许多人认为是他的中世纪希伯来传统的同辈之中最具影响力的,他的长篇宇宙论杰作《Keter Malchut》今天被认为是希伯来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作之一。他的诗作与众不同,因为他善于处理复杂的形而上学概念,表达辛辣的讽刺与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的宗教虔诚。

盖比鲁勒用纯粹的圣经希伯来语措辞写作,这成为了希伯来诗人西班牙学派的署名风格,而盖比鲁勒在希伯来语诗里通俗化了由迪纳什·本·拉伯特(Dunash ben Labrat)引进的严格的阿拉伯语诗韵。亚伯拉罕·伊本·以斯拉称盖比鲁勒为“格律歌的作者”,并在《Sefer Zaḥot》里用盖比鲁勒的诗作来表示各种的诗韵。

他也为安息日、节庆与斋戒日写作了超过百首的礼拜诗与忏悔诗,这些大部分都被收录进塞法迪姆人(Sephardim,西班牙与葡萄牙的犹太人)与阿什肯纳兹人(Ashkenazim,德系犹太人),甚至是卡拉派信徒的《圣日祈祷书(Holy Day prayer books)》中。他的一些最著名的礼拜用的诗包括如下:

Azharot

Shir Hakavod (意即,荣耀之歌)

Shir Hayichud(意即,团结之歌)

Keter Malchuth(意即,皇室之冠),用于赎罪日吟唱

各种哀悼耶路撒冷圣殿被毁与以色列困境的挽歌(kinnot

盖比鲁勒最有名的诗作《皇室之冠》有900行,基于当时十一世纪对宇宙的科学解释,描述了宇宙自明其是上帝的创造物。

盖比鲁勒的诗作已经由现代作曲家亚伦·杰伊·科尼斯(Aaron Jay Kernis)谱了曲,其篇名为“沉思交响曲(Symphony of Meditations)”。

阿维斯布隆(Avicebron)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