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和追求卓越(15/1)
继续完美主义的话题。上一次我们看到很多各行各业中杰出的人经历了更多的失败。Ta们明白失败的重要性和价值。当然,没有人喜欢失败。开篇结束之后,塔尔老师提到了一个本《极客与怪杰》。极客是20多岁最多30出头就非常成功的人,怪杰是老一辈的成功人士,七八十岁以上的。人们发现两者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于“工作生活平衡”(work life balance)的态度。极客认为这个非常重要并且始终贯彻,而对于怪杰们,这个概念非常陌生。因为ta们好像一直在工作。而相同点,其中一个突出的就是都经历过至少一次的大的失败。而不同于更多的人的是,这些人能从这些巨大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继续前行。
好,我们来看完美主义的定义:一种充斥在生活中的对于失败的恐惧,这种恐惧足以让人失去正常学习工作的能力而裹足不前,即“失能性的恐惧”,尤其在我们在意的事情上。Ta的改善面,叫作“追求卓越”,ta们的区别在于对过程的认知模式。如果用两个点之间的连线解释这个认知模式,那么完美主义者从甲点到乙点,就是直线过去的,不能接受任何偏差;而追求卓越者,从甲点出发,ta知道会有很多弯路甚至回头路,但是不断地总结之后大方向总是向前的,一个个回环的圆圈最后也能走到乙点。事实上我们也知道,世事没有一帆风顺,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就已经是通往成功的路了。如果我们对抗自然规律,那么带来的只能是沮丧和挫败。接下来塔尔老师具体对比两者的特征:
第一组,完美主义:自卫性。也就是不接受不同的声音,因为那意味着甲点到乙点的直线出现了偏差,而这个是不被允许的。追求卓越:对于批评的开放的态度。不是因为喜欢,而是懂得不同的声音有价值。
第二组,完美主义:悲观性。半杯水看到的是还有半杯没加满。这是因为ta们关注的总是没有做完美的事情,因为这个会引起ta们的困扰,因此想尽快解决。追求卓越:积极性。半杯水就是已经有半杯了!因为在享受结果的喜悦以外,ta们会享受过程的乐趣。即便失败也是可以从中学习的。
第三组,完美主义:0或者1的态度。要么最好要么什么都不是。追求卓越:现实的态度。知道现实中没有0或者1,都只是过程,并且过程是坎坷的。
第四组:完美主义:不接纳自己。追求卓越;接受事实,失败,以及接受自己好的不好的是一个整体。
第五组,完美主义:好的方式只有一种,一旦确定就不可改变。追求卓越:方式是可变的,多样性的,根据实际情况改善的。
第六组,完美主义:恐惧失败,也恐惧别人认为自己失败。保持完美的幻觉。追求卓越:失败是一种反馈,是进步的机遇。
第七组。完美主义:眼中关注的就是到达乙点,此外没有别的东西,都不重要。追求卓越:过程和结果一样都是成功的一部分。
小节,完美主义就是在一个又一个名利的节点上行走,到达一个节点能获得短暂的快乐,但是很快开奔赴下一个节点。而旅途的过程不应该被忽略,事实上追求卓越者享受沿途的风景却还往往获得更好地表现。
塔尔老师还举了个小时候的例子,自己因为参加比赛不能吃冰箱里的蛋糕,但是会隔一会儿去看一下,因为哥哥也会去吃。他自己那时候的认知模式就是要么整块吃掉,要么不吃,就没有说切一小块吃的想法。这样的“完美”想法这就很伤自尊了。为什么呢?首先自尊的首要前提是自我接受,而完美主义者是不接受自己的。其次追求完美必然遭遇很多失败,一部分人会将自己导入失败者的行列。最后就是ta们可能不愿意去尝试,而这会导致更低的自尊。
不只是伤害自尊,对于人际关系也是有害的。首先是因为自卫性的存在,很难和别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其次就是心理学上发现人倾向于把对自己的认知投射到别人身上,因此完美主义者在生活中要求的也是完美,对伴侣,孩子或者朋友。而理想的人机关系,不是没有失败的关系(devoid of failure),而是没有不和的关系(devoid of disagreement)。那么具体的表现呢?为什么追求卓越者会有更好地表现?我们下一篇文章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