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进入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2023-03-05 14:45 作者:长乐未央-c  | 我要投稿

熟悉错误的推理方式依然有意义,因为

  • 使我们对正确推理有更深入的了解,让我们的神经更为敏锐,从而使我们更加坚定地遵循正确的路径

  • 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全神贯注

许多错误的产生源于我们注意力不够集中,尤其是在面对相似的情景时。相似性使得我们忽略眼前的实际情况,对应该关注的地方视而不见,草率作出结论。


注意力要求我们对所处的每个环境以及组成环境的每个要素都作出敏捷主动的反应。全神贯注与被动接受是不兼容的。不要对周边的事务漠然处之,要用心去看,用心去听。


确认事实

事实是既成的,所以有其客观性,它独立于我们的观念而存在。

事实的客观存在有两种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

  • 事物即存在的实体,如动物、蔬菜、矿藏等。例如,白宫就可以看作事物的代表,而林肯被刺则可以看作事件的代表。

  • 事物是比事件更基础的存在形式,因为事件是由事物组成的,或者是由事物的表现形式组成的。在白宫举行国宴,首要条件是白宫和其他相关事物的存在,否则这个事件就不会存在。要存在无形的事件,有形的事物是其基础。

要确认事物的存在,你只需实地去考察。对于类似林肯被刺之类的事件,如何证明其真实性呢?直接证据法已然失效,寻找不同领域的权威资料确认历史事件的存在。


事实可以被认为是客观的,也可以被认为是主观的。事物和事件都是客观的,它们都存在于公众领域,原则上可以为每个人所获得。


主观事实是指,由个人亲身经历的或间接通过别人的经历确认的事实。

源于主观体验的主观事实,在通常条件下是自动呈现的。但是,由于人脑中的自我错觉或理性化思维机制,人们甚至可能无法确认关于他们自身的事实。


如何直接确认事实:如果某个事物是我们可以亲身体验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亲自投身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如果没有条件获得第一手资料,我们就必须严格考察所获间接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确认事物的真实性。


观念及其对象

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我们只能通过观念来了解世界,正确观念忠实地反映其对象的客观秩序,与之相反,错误观念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表达。


我们对观念的控制力有限,可以通过检验观念与其对象的关系来确认观念的正确与否。如果某一观念与其对象的对应关系扭曲脆弱,我们就可确认该观念是错误的。


留意观念的本源

欣赏自己的观念是人之天性,因为我们大脑所产生的想法就像自己的孩子,但这种观念产生的根源只能是其对象在外部世界的际遇。


与事物接触得越多,对它的理解就越深刻;对它的理解越深刻,观念就越清晰。如果我们认为观念是不依靠客观事物的无根之花,就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它。


当我们说“确认事实”的时候,并不是说把这个关于现实的观念在大脑中确立起来。大脑中的观念,如我们所知,是主观的范畴,而我们所关注并意欲确认的事实,是客观的范畴。要确认事实,我们必须绕过观念直观外部世界。如果我们成功地为观念在外部世界中找到了对应物,那我们就确认了一个事实。


观念联系事实

人类认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 客观存在的事物

  • 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 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借之我们才能与他人交流

观念与客观事物如何发生并非简单的联系?错误观念是怎样产生的?


简单观念:观念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直接明了,相对容易验证,因为它所对应的客观事物只有一个。比如我们提到的猫,它所包含的意思是明确具体的。


复杂观念:指的是那些与客观事物并非一一对应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客观世界中通常具有多个来源。例如民主,它是明确具体的观念吗?至少在潜意识上来说,是的,因为我们可以把它联系到客观世界。但是民主的内涵有其丰富的来源:人物、事件、宪法、立法行动、旧制度以及新制度等。


错误观念:即对客观事物作出偏离其本源的错误反映。


没有任何观念可以完全脱离客观世界,即便是最荒谬的想法。但是观念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可以变得遥远而难以捉摸。错误观念已经偏离了事物的本源,它或许不能提供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但却可以反映出产生错误观念的人的精神状态。


将观念付诸语言

首先是事物,然后产生观念,最后出现语言。


即使一个观念清晰明确而且忠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为了交流的方便,我们也应该用语言表达出来。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切合,人们才能畅顺交流。


我们如何确认自己找到了合适的语言?这个过程实际上与我们确认某个观念是否清晰明确的过程一样,必须寻其根源——客观事物。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清楚表达我们的观念,仅仅是因为没有完全了解自己要表达什么。所以,回头重新审视观念的外在来源,理清思路,合适的表达将随之而来。


为了能准确地表情达意,我们的最终目的如下:语言要忠实表达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使我们的沟通有坚实的事实基础


有效沟通

语言和观念的匹配度越高,沟通就越清晰、有效。

语言和观念的匹配仅仅是沟通最基本的第一步。下一步是为观念建立连贯的陈述。在逻辑学中,陈述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语言上的特定表达方式,只针对可以作出真假判断的命题


词语被称为语言的基石,而逻辑的基石是命题。因为只有在命题的层面上才涉及真假问题,而逻辑本身就是发现真相并将其从谬误中分离出来的学问。


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当我们拿不准的时候,最好能清楚地讲明背景信息;唠唠叨叨总比挂一漏万强。

  • 说完整的句子。逻辑中最常见的是说明句,说明句类似于命题。

  • 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泰山在山东和山西之间——这是个基于客观事实的命题,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但是如果我说泰山是秀美的,这个命题就糅合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

  • 避免使用双重否定。为了避免歧义,最好直接表达本意,不要使用双重否定句。不要说,“这里不是不欢迎她来”,应该直接说,“这里欢迎她来”。

  •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不要对外行人使用业内行话,沟通的关键是理解。最忌讳两件事:一是对人讲话态度傲慢;二是故作高深,让人云里雾里。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不了解听众的背景,你就无法选择合适的语言及表达方式。因此,你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听众的组成及其背景作出准确的判断。

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模糊和多义的语言并不明确表达这个或那个特定的观念,而是游走于不同的观念之间。它们共同的缺点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无可争议的内涵。


一个词语的指代物不明确,它就是模糊的。例如“人们不喜欢那样的音乐”: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音乐?


广义词:通一个词语的使用越普遍,它的含义就越模糊。避免产生歧义的方法是,让你所运用的词语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反映出你的本意,以便读者或者听众不用费心去猜测你所说的到底是什么。类似于“爱”、“民主”、“公平”、“善良”、“邪恶”这类词语,它们本身的含义就是不明确的。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没有确定的所指,更是因为它们的含义太广泛了。


多义词:(在逻辑学上称为双关语),顾名思义,它一般包含多重含义,且无法根据上下文判断出在所讲事物中到底反映的是哪种含义。


避免闪避式语言

尽量直抒胸臆,降低听众对你所要表达的意思产生误解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是在建议你要口无遮拦,一个人应该可以将简练与优雅完美地结合起来。


语言中,委婉表达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必须小心,不要使委婉的语言成为信息缺漏的根源。


闪避式语言不能直接地表达出演讲者或是作者脑中的真实想法,它带来的危害是双重的。

  • 首先,很明显的,它可以欺骗听众;

  • 其次,无形中,它将对其使用者造成有害的影响,扭曲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受。使用者塑造语言,同时语言也塑造使用者。如果持续使用扭曲现实的语言,我们会逐渐相信自己编造出来的虚假世界。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真相

所有的逻辑推理,所有的论证,目的只有一个:找出某个事物的真相。


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一为逻辑真相

  • 本体真相:指的是关乎存在的真相。某个事物被认定是本体真相,如果它确实是,则必然存在于某处。

  • 逻辑真相:逻辑真相仅仅是关乎命题的真理性。更宽泛地说,它是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中自动呈现出来的真相。

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的基础之上的。


逻辑真相,反映的是命题内容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所以,对真相的本质的理解就顺理成章地称为符合论。另一理论——融贯说,则从属于符合论。


融贯说意指,如果一个命题与某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理论或思想学说一致(相融贯),那它就是真的。

依据融贯说得出来的结论可能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所仰赖的基础并非客观世界中的现实情况,而是某种理论或思想学说;而任何理论或者思想学说都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已经过时,与现实世界并不相符


语言逻辑应该以事实逻辑为基础。



















进入逻辑学的思想准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