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武就是脚趾舞弋,手足贯通的具体表观。

2022-11-06 20:26 作者:青泉石上_  | 我要投稿

武氏太极

脚大趾踩到对面的胯根,胯根再踩到对面的肩胛,再到肘,腕。

这些做到了,才具有启动气机的条件,

才能谈所谓的单重,双重。


武就是脚趾舞弋,手足贯通的具体表观。


最后,

手和脚趾都要把抓力出来,

那是梢节的筋也被挑起来的表现,

象鹰爪子一样,

全身的筋最后是一个整体,

这样「弹性」和「整劲」才能真的出来,

才会是真的「不用力」。


孙氏太极

如果肩胛骨挂不到后背上去,腰背的力量是出不来的。

内家拳的肩膀是往脊柱中间和,不是外家拳的往两侧斜拉。


练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抖大杆子一样。

手抬起来不动,脚下一搓一拉。那个大杆子一抖,大杆子抖动那个劲可以传到你的身上。
这个时候才能叫器械,是手臂的延长。

也就说我们所说的通透。劲力通透。

功夫高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超出这个配重比了。就不需要什么抖不抖了。


敛气入骨的人,他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就是你一碰到他的手,你就会觉得痛。

一塔手就知道。又刚又沉。

不是打架,就是偶尔推推手拉扯一下。随便拉扯一下都觉得痛。这个是非常好分辨的。


要知道敛气入骨的标准,骨生棱,肉生刺。


整劲练到的话,在移动中随便一拳都要把同等身高体重的人直接打倒在地。

整劲成了之后就可以移动和定步打拳应该差不多。
我们普通人的话,在移动中打一拳的力量,是定步的1/3不到。

是两个人在玩,左一跳,右一跳跳着跳着突然打出一拳。


整劲和敛气入骨,不一定直接的关联。
有些人没有整劲,但是可以做到敛气入骨。

嗯,一般的每个老师他都会有几手绝活。这种一般的磕头弟子会知道的。

但是正常的是先有整劲,后有敛气入骨。

暗劲,我真的没听说过谁练到了。
很多人在讲暗劲,我觉得都是瞎扯淡。
你们要知道在孙振岱 那个年代。

他一生中只教出三个人。但是他只承认两个。



在练劈拳的时候,两手一拉回来,握拳头一翻,背后两条筋,从脖子一定要拉到腰部。

是直接紧蹦起来。肋骨要往两边拉的,开一点点。

大家都觉得我教的云手,看来非常简单,就是玩一下。

但是我真正练的好的几个学生。 基本上练不过十分钟。

就要休息一下,腰背酸痛撑不住。这个阶段很难过的。

这个阶段过了之后那就松了。紧中松。但是想要到这个阶段很少很少。


大腿和胳膊这个阶段过了之后,就会到腰了。腰会粗一圈。背会厚一层。

这个粗一圈,有些时候从外表来看并不会粗的很大。但是你自己感觉就是粗了很多。这是筋膜松开了气冲起来的感觉。

一般的骨架好一点的,可能那个肚子随便让人家打几拳,一点事都没有。

你会感觉后背也会厚了很多。


这种状态下,慢慢的就会形成我们所说的真正的塌腰。

以前用了两年半的时间。


到了这个阶段之后,调气息慢练。身体外面这一层肉会瘦下去。

到什么程度呢?皮贴骨。

就感觉你外面这一层皮贴住骨头一样。

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内敛,在这种状态下才是真正的有可能把骨头缝给松开。


而且每个阶段和每个阶段是不一样的。在那个腰粗了一圈,背后了一层的阶段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很高大,很高大,即使你是1米5,你练起群了,你也感觉自己有1m8。

然后到这个内敛的阶段,即使你身高一米8,但你练起拳来,你也感觉自己像1m5。自己很小。

教拳教的就是这种每个阶段不同的身体的反应。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一条路子,有些人可能在那个拉老牛筋会拉到底。

我讲的这些东西,你们在外面绝对看不到。你就是磕头的,老师也不一定会给你讲这些。

只是在老牛筋转化到这个程度的时候,气息稍微有点不足。 

20下就不行了。没有完全的透。

毕业了就是进入明劲初步,明刚。

当年孙振岱的儿子孙雨人,也就是属于明劲的第二部暗刚。

他打一个劈拳,那种声音好像从地底下传上来一样。



学生:

站桩中出现了两种状态,一种是身体折叠幅度比较大,身体好像坐着,坐在胯上,有那种塌腰敛臀,含胸拔背的感觉,另外一种是身体稍微折叠,身体上下撑得很直,象一根棍子。


今天第一次出现身体其它部分放松了,脖子还是撑住的,顶着百会穴,头有点晕。

身体折叠坐胯后,身体不再紧绷了,身体放松的情况下一直保持坐胯状态,站桩又有了进步。


刚才云手时,感觉手上拉着橡皮筋,身上裹着橡皮筋,越缠越紧,手也很难拉开,身体也很难转动,过了几分钟,身体慢慢松了,手上的皮筋还是比较紧,又过了几分钟,手上才慢慢送下来,后面又出现了一次,只是没有第一次这么厉害。




武就是脚趾舞弋,手足贯通的具体表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