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关怀到代入性互动——对vtuber的一些思考
虚拟主播,就我个人印象里,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兴互联网构成。这一行业的出现与娱乐的泛信息化和4G网络的出现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本文无意讨论这些东西,否则各位大概也不会在这里看到这篇文章,而是在水课的作业里。这里仅就个人对虚拟主播的一些感受以及自己的一些并不成熟的见解,没有参考的数据和文献,故而观点可以认为是完全主观的。欢迎讨论,但是最好还是不要骂起来吧……
为什么有人看虚拟主播?首先要承认的是我并没有资格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情——起码近来,我对这一我之前从未给过太大关注的直播形式有了很大的兴趣。然而近来剖析我最近看的这些虚拟主播的特点(可能对您有些冒犯,尚祈见谅),都是能与观众有很强的互动性。这一点动机实际上是很好理解的——当代有很多人,有话说,却不知道去哪里说。有人能够在人群中左右逢源呼朋唤友,就也有人难以在现实中得到足够的情感输出的机会。而虚拟主播的出现,就是填补上了这一些对于情感输出的需要。在我看来各种情感都是需要输出的——人是情感的处理器,不是储存器。无论这些情感带着什么样的色彩,都需要一定的方式去将它画在自己对外的表达中。在过去,人们意识到的往往是暗色的情感的输出,因此有了解压的各种方式的出现。然而有些暗色的情感输出的方式是特定的,往往只能靠与其它个体——人或物,虽然效果有差异——的交流完成,比如自卑;亮色的情感呢,过去我们似乎一直默认它们的存在和积压是美好而且无需担忧的,但任何东西都存在限度,限度之外的便不是盈满,而是郁结。
这样的情形一定上解释了gachi粉的出现——爱恋的传达,无论是玩笑形式还是认真形式,以及负面情绪的或明显或隐晦的传达,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并且获得了回应,这一点所表现出的信任和在日常生活中本身就非常珍贵,何况是在可以算作茫茫大海的网络世界中本身形同陌路的主播与观众之间。无论虚拟主播是处于什么样的目的,在观众眼中,这个人本来与自己形同陌路,毫无交集,有许多自己崇拜的闪光点,但是愿意听自己的故事、回应自己的故事,对于观众来说,这些就足以成为喜欢一个主播的先决条件。
这便是标题所说的:情感关怀。这样的需求,不仅仅是虚拟主播这个行业的发展的原因,也是ACGN亚文化在当下流行的底层逻辑。美好的东西和更多的普罗大众想要跨过名为“憧憬”这一无法接触的空气墙,唯一的办法便是互动,尤以直接的互动为佳。游戏中的对话、视频和动态的回应、直播间的互动都是这样的实例。而不同方式互动的特点,也决定了互动双方联系的强弱和受众的感受。
然而互动不一定是双向的,这便是当粉丝数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虚拟主播所面对的情形——直播的互动从主播和少数粉丝之间的几乎可以做到全覆盖的互动变成了必定会有人被遗漏的互动。在这样的情形下,平台掌握了互动优先权的配给(例如sc),进而带来了主播和平台的收入的共同提升。此时,观众的满意度曲线将出现收敛——观看者会不断地更换,但满意者将逐步停止在一个固定的数值。由于这一数值是受主播处理能力限制的,故而它是一个死的数字,而非百分比。
这样的情形,对于以盈利为根本目的的虚拟主播而言是不利的,于是便出现了标题中的第二种情况——代入性互动。这种形式的互动依然遵循着精神关怀的本意,但是形式不再是一对多的交流,而是主播与虚拟的用户画像二者之间的交流——类似于《超新星纪元》中的公民大会。足够多的粉丝样本将使得主播能够刻画相对较为精确的受众画像,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回应受众中某一群体的需求。回应的选择并不一定以人数为主要指标——而可以以主播的主观意愿为指标,可以选择主播最有能力应对的一部分受众,同时不可避免地失去一部分受众——很有可能是初始的习惯于高针对性交流的受众。这种行为即是所谓“洗粉”的本质——从足够大的样本中选出有能力应对的子集,以增加粉丝粘度,同时细化自己所占有的领域,避免大规模的行业内竞争。
在这时,虚拟主播初期所使用的高密度双向交流的直播形式便不再适用——以具体的杂谈直播为例子,粉丝群体大的虚拟主播如果依然局限于你一句我一句的杂谈,将出现互动权不足的问题。而在目前的直播方式中,以金钱为主要筹码的互动权竞争会使得一部分有潜在入坑可能的新观众失去兴趣,结果将是收了大米但丢了流量,明显不利于直播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此时,互动便转向了所谓的“代入性互动”。互动以主播的行为为主,而观众的行为将被有加权地换算。主播回应观众的方式也相应地由回应每一条发言转向回应换算后最高占比的要求,通过更多地展示自己的行为——有时甚至没有观众的参与——来使得观众满意。这样的过程无一不伴随着观众的流失,但确实是虚拟主播扩大规模的必经之路。对于观众而言,互动中自己的角色不再能够直接地表达意见,参与互动的方式更多地是将自己代入互动本来就已经确定的目标。这样的行为也会促使观众对主播的选择——有人喜欢A放弃B,有人不再看V,皆有可能。
故而简单看来,虚拟主播在初期阶段的流量来源大多是直接的情感关怀。这样吸引来的受众都会有极高的粘性,因为观众是独立的有特色的靶子,而主播需要去瞄准它。然而想要成为规模更大的主播,粉丝不会改变的情况下主播必须做出一定的调整,主播向特定的某个方向射击,观众作为靶子自行前往,并检查自己是否喜欢。在这样的个性化转变向共性的过程中,这些因个人的个性化问题得到解决而入坑的初始受众能坚持的少之又少,即使坚持也只能是在后来的流量大潮中简单地闪烁。这样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认识清楚虚拟直播的真实意义,是在于提供短暂而简单的人文关怀。仅此便已足够,更深尚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