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地球生物滅絕事件】-22 始新世-少新世滅絕事件(33.9 Mya)
以下資料來自Wikipedia詞條裡, 加上機器式+人工手動式翻譯, 如以下內容有錯漏請文明指正謝謝!
資料出處: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ocene%E2%80%93Oligocene_extinction_event
以下的Mya, 意思是百萬年前(Million Years Ago)
始新世-少新世滅絕事件/Eocene-Oligocene extinction event(33.9 Mya)
始新世-少新世滅絕事件, 即始新世末期(3390萬年前)和少新世開始之間的過渡, 其特徵是大規模滅絕和動植物更新交替(儘管與最大的物種滅絕相比是很小的). 大多數受影響的生物是海洋或水生的, 他們包括了古鯨小目/Archaeoceti
這滅絕事件事件主要由氣候變化時期, 尤其是降溫時期所引起, 這顯然不是由任何一次重大影響或火山事件引起的. 長期的火山活動可能是原因之一. 另一個推測表明期間有幾起隕石撞擊事件, 包括切薩皮克灣隕石坑40公里(25英里)和西伯利亞中部100公里(200英里)的波皮蓋伊隕石坑, 這些隕石碎片可能分散到歐洲. 近年來新提出的波皮蓋流星加強了隕石撞擊與滅絕的聯繫.
當時的一個主要的氣候冷卻模型預測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減少, 在始新世中期到後期緩慢下降, 並可能在大約3400萬年前達到某個閾值. 該邊界與始新世-少新世事件緊密相關, 後者則氧同位素偏移, 標誌著南極冰蓋開始覆蓋.
大變動事件/Grande Coupure event
大變動事件或連續性的“大突破”, 在歐洲約3350萬年前的當地哺乳類動物種群在歐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標誌著始新世時代的最後階段(普里阿邦階)的年代結束和亞洲物種進入歐洲的而終結. 大變動事件的特點是在孤立的小型孤立的遺存種群/Relict populations中滅絕物種和異域物種/Allopatric speciation的種群之間普遍共存. 大變動事件是由瑞士古生物學家漢斯·格奧爾格·斯圖林/Hans Georg Stehlin於1910年將其命名, 用以描述歐洲哺乳動物區系在始新世-少新世交界線的劇烈交替. 自那以後, 亞洲動物物種類群的可比交替被稱為“蒙古重塑”.
大變動事件標誌著歐洲特有動物類群區系早在亞洲動物類群的演化爆發和遷移並混合歐洲當地之前就有演化爆發或交替. J. J. Hooker和他的團隊總結了這次結論:
“大變動事件前的動物區係類群由奇指目/Perissodactyla筆下的古獸馬科/Palaeotheriidae、偶指目/Artiodactyla筆下的6個科數(無防獸科/Anoplotheriidae、劍齒獸科/Xiphodondidae、Ceroeropotamidae、Cebochoeridaidae、Dichobunidae和Pthemethemphae)組成. 還有先祖目(靈長目)/Primates的全鼠猴科/Omomyidae和阿達匹猴科/Adapidae, 以及真盲缺目/Eulipotyphla-鼩形亞目/Soricomorpha筆下的夜獸科/Nyctitheriidae.
“大變動事件後的動物區係類群包括真正的奇指目/Perissodactyla筆下的犀科、偶指目/Artiodactyla筆下的3個科(全齒獸科/Entelodontidae、煤炭獸科/Anthracotheriidae和吉洛鹿科/Gelocidae)、囓齒目/Rodentia筆下的3個科(始小鼠科/Eomyidae、倉鼠科/Cricetidae和河狸科/Castoridae); 據研究觀察到特有種古獸馬屬/Palaeotherium連同無防獸屬/Anoplotherium還有劍齒獸科/Xiphodondidae和兩岳獸科/Amphimerycidae完全消失了.
“只有有袋型類/Marsupialiformes的黃昏獸科/Herpetotheriidae、新生獸科/Cainotheriidae以及囓齒目/Rodentia的獸鼠科/Theridomyidae和睡鼠科/Gliridae渡過這起動物區系交替.
有人認為這起滅絕事件由於與新生代早期極地冰川形成相關的氣候變化和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 或者是由於與從亞洲擴散的動物物種分類單元類群的競爭所致. 但是很少有人提出一個孤立的單一原因假說. 其他可能的原因與北半球波皮加伊、湯姆斯峽谷和切薩皮克灣的一個或多個隕石撞擊事件的影響有關. 從歐洲西北部擴散到全球性的這起事件的改良性研究相關證實了大政變發生於少新世早期, 距離大變動事件過後的亞洲動物類群解散到其他洲區的第一個記錄約有350千年的間隔.
大變動事件的一個要素是所有歐洲靈長類動物在政變中均已滅絕: 1999年發現體型有小鼠大小的漸新世早期全鼠猴科/Omomyidae物種化石, 這反映了小型哺乳動物在這起生物交替事件中有更好的生存機會, 並進一步削弱了遭受大變動事件的衝擊.
世界洋流系統的證據表明, 在始新世-少新世交界線在3390百萬年前期間, 從3410百萬年前到3360百萬年前的全球氣溫突然下降. 海洋中明顯的降溫期也與亞洲大陸內部明顯的哺乳動物區系更新有關. 亞洲的生物重組交替事件可媲美歐洲的大變動事件和亞洲哺乳動物類群社區的"蒙古重塑". 亞洲低緯度地區的全球前後冷卻也與明顯的干燥條件有關.


該圖片資料來自於Wikipe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