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笔记总结:隋唐服饰-《中国服装史》—袁仄

以下文章图片临摹自《中国服装史》插图
隋朝(AC581-AC618)
背景:隋代的历史较短,但隋代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甚至文化艺术上都有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隋不仅仅继承了南北朝南北双方的文化遗产,还将之相互交融,从而为大唐的盛世之音开啼先声。
服饰:
1)隋代的服饰种类和样式基本上保持南北朝时期的特点。隋初,衣着简朴,不注重服饰的等级尊卑。到炀帝即位,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并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历代帝王冕服的既定款式。
2)男装以衫为主,女装以襦裙为主。隋代女装典型的是小袖长裙,裙系到胸部。贵族妇女出行则着大袖服。受齐梁风气影响,妇女另加小袖式披风,其样式多翻领,内外不同色,若单独穿着,并用钿镂带束腰,即已近似唐初流行的“胡装”了。隋代至初唐,女装上穿小袖短襦,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中用细带系扎。
唐朝(AC618-AC907)
背景:
1)唐代是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强盛,对外交流频繁,世风开放,采取开放的政策。唐朝在政治上完善科举制,打破门阀贵族对权力的垄断。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鼓励垦荒,劝课农桑,使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2)唐朝国土辽阔(极盛时东北到达日本海,西北达里海,北界包括贝加尔湖和叶尼赛河上游,南至越南),民族多元,与邻国经济文化往来频繁,统治阶层开明,这些使中华民族的眼界格外开阔,气度格外恢弘,兼容并蓄,广采博收,从而达到文化上空前的高峰期。
艺术特征:
初唐,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化之中。中唐时审美趣味中多了富贵闲适,少了雄豪刚健;多了规矩格律,少了自由不羁。唐后期的艺术精神不再注重对人世间的征服进取,而是从人世间的逃遁退避,审美趣味走向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纤细和伤感弥漫在整个艺术风格之中。总的来说,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虽有流变,但整体上从阳性趋向阴性,从雄浑趋向秀媚。
唐代文化: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不仅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且中外贸易交通发达。精神文化交流在唐朝也相当活跃,特别是外国宗教和艺术的传入。隋唐时期的音乐成熟辉煌,表现在燕乐的繁荣、音乐机构的庞大和民间音乐的发展上。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是无与伦比的,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同样,唐朝也是中国古代美术、工艺美术发展的高峰时期。而唐朝的服饰更是丰富多彩,唐人的服饰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且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
服饰特征:
唐高祖颁布“武德令”,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但服饰形式上比隋朝更富丽华美。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和燕居的常服,则吸收了异族服装的成分,形成了独具大唐特色的服装新形式。唐官服制,用颜色区别等级,这种服色制度,是官服制度上一大特色,唐百官肤色,视阶官之品。冠和腰带也是官阶的标志。唐代服装种类和样式趋于完美、整体和成熟。其款式和织物都和当时崇尚丰硕体态的审美融为一体。在服饰上显现出开放、自信的民族自信心。
男服
圆领袍衫:是唐朝男子服装的主要形式,男子无论贵贱皆服。圆领袍衫又称为圆领袍衫,样式为上衣连下属的深衣制,形制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襟出有边缘,前后襟下缘各接横襕以示下裳之意,有夹单之别,穿圆领袍衫时上戴幞头,下蹬乌皮六合靴,腰系带。官员的袍衫主要以颜色区别等级。(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五品以上服绯色,六品七品服绿色,八品九品服青色。后因深青乱紫,改八品九品碧色。)
幞头:幞头之制出于北齐,隋唐之初逐步定型。是一种用黑色沙罗做的软胎帽(一度用木胎),裹在发髻的后部,稍稍突起并微微前倾;帽带两条系于铆钉前部,两条垂于颈后,或长或短,式样有三五种,初尚平头小样,而后渐高。幞头脚的形状非常多样。幞头不仅为男子头衣,宫中女侍也多有用者。从一块民间的包头布逐渐演化成官员身份象征的乌纱帽,幞头与帻相似,变化形式多,适用范围广(女子也可服用)。
短裤衫:一般男子仍着衫、裤褶,还有半臂等。百姓只穿本色麻布衣,两旁开衩较高,名叫“缺骻衫”衣服短小。短衣一直是劳动阶层的服饰。
女服
襦裙:唐妇女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襦、袄、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很丰富。初唐女装束,接近隋代,穿小袖长裙。裙束襦外,腰节线提高,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通常用两色绫罗拼合,形成褶裥效果。自天宝后,寄食阶级贵族妇女衣着日趋讲究、华贵和宽大。皇亲国戚,分等级穿红着绿,其女眷也照丈夫品位,必穿绸绫锦绣。中唐后,唐女装越来越趋长大宽博,衣袖越来越大,衣长拖地四五寸。盛唐后,女装袒胸为时髦。女裙长可曳地,以多幅为佳,常用两色绫罗拼合而成褶裥效果,外束的裙腰上往往压上金银线作装饰,上有双垂绣带。裙色以红、紫、黄、绿等色为多,红裙最为流行。

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的短外衣。通常袖长及肘,衣长及腰,对襟则胸前结带。
披帛:继承衣朝之“帔子”而来,由轻薄沙罗制成,上或印花,或加泥金银绘画,最初为短阔,后来慢慢变得狭长,利用丝帛轻盈飘逸之态而装饰的。

女着男装:较早在宫廷中流行,到开元天宝间,成为流行。盛唐时期,女着男装为一种流行风俗,无论尊卑,皆为时尚,着圆领袍服,腰束带,脚穿靴,也有戴幞头。
胡服、幂篱、帷帽:胡帽是西域少数民族所戴帽子的总称。胡帽最初虽为男子头衣,但女子在武则天时期兴起穿胡装戴胡帽之风,到开元初年,女子即骑马外出,着胡帽而不掩面。幂篱、帷帽都为女子外出遮蔽容颜之物,幂篱在先,帷帽在后。从幂篱、帷帽到胡帽,再到露髻驰骋,这个过程不仅是服饰的演变,也是深刻而有意味地反映了唐时社会的开明、女子的相对自由和唐人对健硕之美的欣赏。
发髻及面妆:唐近三百年来,女子的发髻式样和插戴以及面妆可以说是中国历朝最丰富多彩的时期,既有承袭前朝,又有模仿异族,再加上女子当时刻意创新,令人颇有眼花缭乱之感。
唐朝的纺织工艺
丝绸加工可分为织、绣、绘、缬、贴五法。
织:为织锦,一为五色织就的彩锦,以成都小团窠臼锦最常见;一为特制宫锦,有专用于官服的彩绫,也有专人设计花样后工人织就,用于制屏风舞茵帷帐的瑞锦宫绫。
绣:为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唐女子衫、襦、裙皆施绣纹。
绘:泥金银绘或彩绘。泥金银绘即是用金银粉画在衣裙材料上,罨画为五彩绘花纹,色泽多鲜明。
缬:为印染,分彩色套染及单色染。
贴:即堆绫、贴绢法,把彩色绫绢照图案需要剪下后贴在丝绸上。
唐代丝织品的纹样极为华美,大致可分为联珠纹、宝相花纹、瑞锦纹、穿枝花、鸟衔花草、几何纹、散点纹等,图案造型丰腴,主纹突出,底部疏朗,常用对称构图,色彩艳丽明快。
胡服的流行(第三次服饰变革)
大唐帝国的开疆拓土,君威四震,中外贸易文化交流发达,胡酒、胡姬、胡乐和胡服是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且在魏晋南北朝时,汉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大融合,服饰上相互影响,上身短褶,下身穿裤成为当时的流行。而真正地出现大幅度的流行胡服、胡妆还是唐中期。前期受高昌、回鹘文化影响,女子多戴尖锥形浑脱帽,穿翻领小袖长袍,领袖间用锦绣缘饰,细镂带,条纹毛织物小口袴,软锦透空靴。到中唐后,这种“胡服”风降温,女子装束受吐蕃影响较大,有囚装、啼装、泪装,衣着方面因尚宽博反而体现不出鲜明的胡服特征。但胡服在初、盛唐的广泛流行,说明汉族文化同样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精华。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服饰变革。
五代十国:该时期虽是大分裂时期,但在服饰上大体沿袭唐制。五代的官府式样,承唐启宋。男子一般衣着圆领衫子,腰系帛鱼。幞头由软脚变为硬脚。晚唐和五代男子装束差不多,多着幞头和襕袍。女装基本也同晚唐相似,以窄袖短襦和长裙为主。不同之处是裙束得较晚唐低,裙带也较长,披帛也较唐狭长,约三四米。上衣加半臂,有交领和对襟。女子与唐相比纤细瘦弱,已无丰硕和雍容之气。五代纹样渐趋细腻写实,其天下乐、宝界地、象眼、团狮、八答晕等在宋时仍流行,并对明清纹样有极大的影响。
——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