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佐西穆斯于其《新历史》中在估算上的错误

佐西穆斯(Zosimus)[1]是位笃信传统多神教的政府官员兼历史学家,他在500年撰写了一份带有军队规模的材料,这段材料很有意思但是同样也很有问题。在他的材料中提到在312年君士坦丁一世和其竞争对手马克森提乌斯,以及324年对阵李锡尼时的双方军队的总人数,并将其分类为步兵和骑兵两个兵种。同时,他给出了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双方的水兵(君士坦丁一世拥有10,000名水兵)和舰船总数(君士坦丁一世方面拥有200艘三十桨帆船和2,000艘运输船,李锡尼方面拥有350艘三列桨座战船)。假设三列桨座战船都处于正常情况下(每艘船拥有150名水手,再加上一位舰长和两位领航员),那么李锡尼就拥有53,550名水兵,四舍五入到千位就是54,000名水兵。
根据佐西穆斯给出的军队数据,我们可以列表出来表示如下:[2]

佐西穆斯很明确暗示说,这些数字是这些年双方各个战役所投入的总人数,但他从未明确指出哪些数字是当时军队的总人数以及皇帝们各自所拥有的军队。拉姆塞·麦克穆伦指出这个数据如果作为野战军的总人数过于离谱,因此他也同样拒绝接受其他数位学者基于佐西穆斯所给的数据产生的假设。[3]
这数据有个很明显的漏洞,因为在324年,君士坦丁一世不仅控制了属于他自己的部队,同时还控制了马克森提乌斯的军队,以及属于伊利里亚地区的部队。如果佐西穆斯的总人数精确地记录了君士坦丁一世和马克森提乌斯在312年的军队总人数,那么到324年,君士坦丁一世在拥有伊利里亚的情况下应该会有286,000人的军队,而不是他所给出的130,000人。而且在324年,君士坦丁一世只有三十桨帆船和运输船,而李锡尼却拥有全部三列桨座战船,这样的数据同样降低了数据的可信度,因为两位皇帝理应拥有一支综合性的,包括了所有船舰种类的舰队。但在我们抛弃佐西穆斯的数据之前,我们应该注意到,佐西穆斯给出的总人数和阿伽提亚斯所给出的总人数不谋而合。
通过这种巧合大概可以得出,佐西穆斯和阿伽提亚斯所给出的数据,其实是归属于同一个时期的,然而佐西穆斯的分析能力不如约安尼斯,他可能将数据应用在了错误的地方,这应该是312年的数据,而非324年的数据。312年的时候,帝国仍因四帝共治的机制被分为四个部分,军队自然也是同理。但是在324年,帝国只有东西两部分,而军队也自然只有两支。在312年时,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正在合力对抗马克森提乌斯和马克西米努斯,内战已箭在弦上。正因如此,当时的诸帝对其手头上所拥有的军事资源极为在意。正因为帝国在之后事实上归于一统,佐西穆斯按理可以获得当时四个政府的所有详细信息。
312年的东部很明显并非由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掌控,而是由马克西米努斯和李锡尼二人控制。佐西穆斯知道的是,在324年君士坦丁一世掌控的巴尔干区域,在312年由李锡尼所统治,而324年的李锡尼统治着之前马克西米努斯所统治的安纳托利亚、叙利亚以及埃及。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佐西穆斯根据他的逻辑,将312年二人军队规模的数据用在了324年上,顺便将所有的三十桨帆船和运输船归在君士坦丁一世名下,把所有的三列桨座战船归在在李锡尼名下。
以上的这个假说可以使用百官志内出现的军队建制与235年的军队建制来验证,这些数据与285年的相仿。无论是235年还是之后的百官志的数据,都如312年那样将军队分配在帝国的四大分区之内(312年时的伊利里亚西部仍归属于帝国的东部地区,详情可见四帝共治时期的大区规划)。我们可以设定235年的每个军团的人数为5,500人,每支军团都依附有2支辅助军团部队,至于百官志记载的数据,应当排除6,000人编制的东、西教导军团,驻扎在东部的42,000人规模的两支中央常备军也必须要排除,因为他们是在324年和388年由西部转移过来的部队。由于军队转移严重打乱了建制,且因395年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帝国西部的军队的详细分配,要反映312年君士坦丁一世和马克森提乌斯的军队的实际情况已没有效用。就此我们做出的验证结果如下所示:

如果我们考虑到帝国西部的军队在百官志撰写时期遭遇到了极为严重的损失,那么总值应该相差无几。佐西穆斯在埃及、叙利亚和安纳托利亚驻守部队规模上所估算的数值,比235年的数据实际要高25%,但和百官志时期相比却相差无几,这意味着戴克里先时期的军队确实扩编了相应的比例,且这说法是可信的。
佐西穆斯对于巴尔干地区驻守部队规模的估值比235年的数据要高7.5%,而百官志的数据则高上15%,但我们就此总结说戴克里先和伽列里乌斯并未在巴尔干扩军是有误的,因为伽列里乌斯在307年率其部入侵意大利时,其中有大量的军队反而逃亡并投奔其对家马克森提乌斯,那些军队直至312年仍驻留在意大利,但他们之后返回了巴尔干地区。而之前的逃兵们被遣送回巴尔干地区便能解释为何当时马克森提乌斯在军队规模上要远大于君士坦丁一世的军队规模,并且事实上是四大分区内规模最庞大的军队。如果我们认定巴尔干地区多征召的85%的兵员源于戴克里先时期的措施,那么这个推断同样可以应用于安纳托利亚和埃及地区。就佐西穆斯的描述再进一步推断,从伽列里乌斯一方脱逃的士兵多达16,000人,就此可以得出307年前东部的军队有311,000人。
即使我们将西部的16,000人转至东部,佐西穆斯给出的数字仍可以说明马克西米安扩编了西部的军队,使得西部的总兵员数达到了东部的85%。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类似于拉克坦提乌斯这类西部出身的文人倾向于将兵员数据进行大规模灌水的原因。当然,马克西米安的行为某种意义上也证明了西部的地位开始在四世纪逐渐提升,并达到与东部的同等地位。这也是为何瓦伦提尼安一世在和瓦伦斯在分治东西帝国时仅将伊利里亚纳入帝国的西部。
如果出于比较的目的而将2,500人的西部教导军团和42,000人的东部中央常备军纳入百官志的西部军队之中,那么西部的军队总人数将会有190,000人,相比于佐西穆斯给出的312年有270,000人而言仍然少了接近30%,实际总人数相差80,000人,而此差不多就是A·H·M·琼斯估算的百官志成书时西部缺失的兵员数了,[4]当然这些结论似乎都不是不可接受或不可能的。不过就285年至312年这27年来陆军规模增长49%的比率来看,海军规模应该也增长了40%,从这个角度看佐西穆斯给出的数据还是准确的。
百官志和佐西穆斯给出的数据之间,最巨大的差异在于骑兵人数的急剧提升,数据由下表所示:

这个比较说明了在312年至395年间,帝国的军队规模大致保持了不变,但是那段时期大量的步兵建制变成了骑兵建制。佐西穆斯给出的骑兵数据大致与二世纪时期的罗马军队相似,G·L·齐斯曼(G·L·Ziseman)预估在二世纪时期帝国境内拥有47,500名辅助骑兵,分配在33个军团的120个骑兵大队内。如果包括了军团内部的骑兵,那么骑兵总人数应该在51,460人,而佐西穆斯给出的数据是51,000人左右。虽然G·L·齐斯曼回应称另外15,375名被纳入辅助部队的士兵是重装步兵,但是佐西穆斯按理会以官方的标准将其认定为步兵。排除驻地不明的骑兵,G·L·齐斯曼发现帝国军队有10,500人驻扎在埃及和小亚细亚地区,另外13,850人则驻扎在巴尔干地区。如果再纳入军团内的骑兵,那么埃及地区和亚细亚洲就驻扎着11,940名骑兵,在巴尔干地区则驻扎着15,290名骑兵,这个数据显然比佐西穆斯给出的数字要高上许多。二世纪时期,帝国东部拥有27,230名骑兵,这与佐西穆斯给出的25,000人的数据接近,这便意味着当时驻扎在巴尔干地区的部分骑兵被派遣至小亚细亚和埃及的前线。当然,其他的不同说法也有其依据所在,但是各种假说所给出的规模大致相同。
然而G·L·齐斯曼所给出的数据也仅仅是个预估值,因为在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内,帝国境内的军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他的作品也充分佐证了佐西穆斯给出的骑兵人数。佐西穆斯暗示了三世纪时期帝国军队的骑兵比例大致不变,戴克里先则往帝国军队内补充了大量的步兵。因此在接下来的四世纪,骑兵的规模也随之大幅增长。我们从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帝国军队的总人数在相当长期内保持不变。第二个结论便是除了扩编军队(步兵终究比骑兵容易招募)和修建要塞(步兵可驻守要塞),戴克里先本人对军队的改革其实相当抗拒。[5]
那究竟有什么证据能够表明四世纪时期帝国的骑兵规模有大幅度的增长呢?根据百官志对于巴尔干、小亚细亚和埃及地区的军队建制的记载,A·H·M·琼斯发现有29个军团是狄奥多西一世在379年—395年间为了填补亚德里亚堡惨败带来的兵员短缺而设置的,这其中有20个军团是骑兵军团。[6]A·H·M·琼斯认为君士坦丁一世对巴尔干前线的部队进行了重组,引入了全新的骑兵大队(Cunei)的建制(人数在200人—300人,边防军的骑兵编制),并往当地补充了43个骑兵大队。由此,史学家们得出狄奥多西一世和君士坦丁一世在312年—395年间往帝国军队内额外补充了31,500名骑兵。
不仅如此,众多过去便存在的单位也在百官志记载范围之外的四世纪期间从步兵建制转变为骑兵建制,这其中大多数都是将辅助部队单位改变成骑兵单位,将这些“骑马的步兵”界定为骑兵。我们应该意识到在百官志中,军队的中坚仍应是步兵,在更为重要的野战部队中尤为如此。很明显,故人的那句格言,“罗马人以步兵安身立命,拜占庭人在马背大战四方”[7],还是有那么一点点道理的,即使这个格言的观点有所夸大。
通常,当三个翔实的史料来源提供了一致并与其他材料兼容的信息,那我们可以认定这个信息是真实的。因此我们采用了吕底亚人约安尼斯、佐西穆斯和阿伽提亚斯所给出的数据作为当时军队的实际规模(虽然佐西穆斯有误用数据的情况)。实际上,佐西穆斯和阿伽提亚斯给出的数据几乎一致,以至于看上去他们使用的似乎是同一份文献,只不过佐西穆斯采用的是君士坦丁一世个人的部分,而阿伽提亚斯采用的是几位皇帝的军队总人数。阿伽提亚斯所说的“故往数帝”想必指的便是312年的君士坦丁一世、马克森提乌斯、李锡尼和马克西米安,但由于当军队总人数在四世纪时期鲜有变化,因此将他所提供的数字放在295年—395年的任何时间点都是有可能的。
正因为军队总人数反映的数据是花名册上所有士兵的总数,这意味着参与一场战役的人数并不等同于军队的总人数。比如说君士坦丁一世时期的一位不知名的传记作家声称在324年,君士坦丁一世率领20,000名步兵与骑兵同李锡尼的35,000人的军队作战。[8]拉姆塞·麦克穆伦认为这位匿名者所给出的数字:[9]
“(此人)从另外的史料描述中给出了相当不错的数据,佐西穆斯对于李锡尼在当时所拥有的军队仅提到了165,000人的总人数,这对时代背景下的其他事实造成了相当的干扰,我们应当将其放置一边不予考虑,就如同我们应该将薛西斯所率领的1,700,000人的军队总人数放置一边一样[10];或者是将拉克坦提乌斯声称戴克里先将军队规模扩张了四倍一样;吕底亚人约安尼斯声称君士坦丁一世将军队规模翻倍也是如此;抑或是阿伽提亚斯对四世纪的帝国军队有645,000人的描述,都应适当搁置。”
于此,拉姆塞·麦克穆伦认为佐西穆斯将参与一场战役的军队人数与实质上的军队总人数相混淆。毫无疑问,希罗多德夸大了薛西斯的军队规模,拉克坦提乌斯和吕底亚人约安尼斯对军队扩编为原来的四倍和两倍的模糊描述也不应进行字面上的理解。如果那是官方给出的确切的军队总人数,那么佐西穆斯和阿伽提亚斯所给出的数据就会被约安尼斯以及后世其他的学者认可并记录下来。
四世纪时期的帝国实际拥有的常备军的规模究竟有多大则是另一个问题,约安尼斯根据埃及的莎草纸文献而给出的名义上的普查数据,推测当时的军队总人数与戴克里先时期接近,少数部队的人数则可能会有高估。在其他时期,帝国军队的规模也会随着近期出现的损失、征募以及皇帝和中央官员对此的关注度而多次变化。能够推测出官方的数据是难能可贵的,通过它我们才能知道军队的薪金总额。
为了统计最后有多少人成为东罗马帝国的军队,我们应该知晓395年之后归属东罗马帝国的地界上在235年驻扎着198,000名士兵(即18个军团及其附属的辅助军团),这个数据在285年时并未发生变化。在305年,戴克里先将这个规模提升了25%,将总人数提升至250,000人。324年,君士坦丁一世又增加了3,500人规模的教导军团、数千名边防官兵以及21,000人规模的中央常备军。在388年出现的另一支21,000人的中央常备军,使得东罗马帝国的军队总人数达到了303,000人,这相比于285年的军队来说增长了50%。
395年,在303,000人的帝国军队中,有104,000人是野战部队,3,500人是教导军团,剩余的195,500人则是除海军以外的边防军。如果东罗马帝国拥有一半的帝国海军,那么东罗马帝国在285年应该拥有23,000名海军官兵,在305年则有32,000人。包括海军官兵在内,395年的东罗马帝国的军队总人数约在335,000人左右。这个数据虽然不是绝对精确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已足够精确。
在235年至285年间,以及在305年至395年间,官方所记载的军队规模鲜少有变。在后者时段,大量的步兵建制被替换成为骑兵编制,很多情况下这些所谓的“骑兵”无疑是骑着马的步兵。在亚德里亚堡之战中被消灭的军队单位被全新的单位所替代,那些军人们在他们战死后被全新的血液替代。在395年之后,全新的野战军、全新的边防军以及300人规模的禁军警备军团(Excubiti)被设立。[11]在三至四世纪,甚至在五世纪的东罗马帝国,帝国军队的规模仅在戴克里先及其同僚在位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作为帝国东部的奥古斯都,戴克里先足以被称作拜占庭军队的创立者。

[1]又译为佐西姆斯,活动于六世纪前后。拜占庭帝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常年在君士坦丁堡活动。他曾著有多卷本的反映古罗马历史的著作——《新历史》(Historia Nova),文笔简洁纯正,受到同一时期学者的普遍赞扬。该书在中世纪时期被多次再版发行。
[2]见于佐西穆斯,II.15.1—2和II.22.1—2。
[3]见于拉姆塞·麦克穆伦,“大小?”,p.459—460。
[4]参考A·H·M·琼斯,《晚期罗马帝国史:284–602年》,p.683。
[5]戴克里先的保守主义,见于A·H·M·琼斯,《晚期罗马帝国史:284–602年》,p.607—608和p.55—60。
[6]见于同前引,p.1429—1430。
[7]见于比瓦尔,“骑兵的装备”,p.273。
[8]见于瓦卢瓦(Valois)的无名氏,《君士坦丁的发迹》,5.16。
[9]见于拉姆塞·麦克穆伦,“规模大小?”,p.459—460。
[10]指公元前480年,薛西斯亲率陆军十万及战舰千余艘再度进兵希腊的发生在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的希波战争(Greco-Persian Wars)。薛西斯,即薛西斯一世(Ξερξης/خشایارشا),公元前519年—公元前465年在世,是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皇帝(前485年—前465年在位)。
[11]关于禁军警备军团的建制和人数,见于吕底亚人约安尼斯,《论元帅》,I.16。

『前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