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Organic Chemistry 101 之浅谈电子效应

2022-03-27 11:40 作者:威廉亨利布拉格  | 我要投稿

笔者认为,学习有机化学,必须学习反应机理;学习反应机理,就必须学习电子效应。决定物质反应性有两个影响因素:电子密度以及空间结构,而电子效应就是影响电子密度最大的因素之一。除去应用和理解上都颇为复杂的场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以及超共轭效应都是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概念。本文旨在快速、简略介绍常见的电子效应,帮助同学们从这个角度判断电子密度。

 

一、诱导效应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个在无机化学中学习过的概念,就是电负性。所谓电负性,就是表征原子吸电子能力的物理量。一般的,F原子电负性最大,在Pauling电负性标度为4. 与有机化学相关的几种元素中,O为3.5, C为2.5, H为2.1. 这意味着在C-O键体系中,电子更偏向于氧原子,而碳原子则带有一定的正电性,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说明。

说完了电负性,我们步入正题,来说诱导效应。在化合物中,由于原子或者基团拉电子或者推电子能力不同,导致的原子上电子密度不同,称之为诱导效应。而原子或者基团的推拉电子能力,就是取决于上文中所说的电负性。(注:严格区分的话,由于电负性导致的是静态诱导效应,还有由于溶剂等外部因素导致的电荷分布不均的动态诱导效应,但是这已经超出了范畴,我们不予讲述)

例如,我们利用诱导效应分析一下溴乙烷的电荷分布。

如图所示,我们已经知道溴原子的电负性大于碳原子,那么由于电负性,1号碳原子和溴原子成键后,负电荷就集中在溴原子上,而1号碳原子上就更多集中了正电荷。而由于诱导效应的传递性,2号碳原子因为和1号碳原子相连,也带有了一部分正电性。因为碳原子带有一定的正电性,所以在发生取代反应时,如果是亲核取代,亲核试剂会进攻1号碳原子。这就是诱导效应对判断反应性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分析诱导效应对于卤代羧酸的酸性的影响

对于以上所示的羧酸,在1、2、3号位上取代后,都会引起羧酸酸性的增强。原因在于被羧酸取代后,强电负性的卤原子会把氢离子解离后的负电荷向自身吸引,使得整个体系更加稳定。而且,在1、2、3号位取代,酸性会依次减小,因为诱导效应具有传递性,而且传递的范围大概为5到6个化学键。对于以上所示的羧酸,如果取代基变为推电子的取代基,那么酸性还会相对原羧酸减小。

此外,利用诱导效应也可以分析反应性

对于上述分子,正丁醛,如果要和格氏试剂乙基溴化镁反应,应该如何反应呢?首先,我们知道,格氏试剂的反应活性部分是烃基负离子。那么根据电性规则,我们应该找的反应位点应该带有强正电性。由诱导效应,羰基氧原子的电负性很大,因此在羰基体系中,碳原子带有强烈的正电性。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其与正丁醛发生反应的位点应该在于羰基碳。如果将正丁醛换成正丁酸,那么由于正丁酸带有活泼氢(质子),质子的正电性更强,因此格氏试剂会优先与质子反应;对于其他有活泼氢的分子同理,例如醇和酚。

 

二、共轭效应

在讲解共轭效应之前,我们还是要提一嘴电子离域的概念。我们以碳酸根CO32-为例

从传统的价键理论上看,体系的负电荷都在氧原子上。从共振论的观点上看,碳酸根有三种共振式,体系的负电荷会以三种极端形态均分于三个氧原子上。而根据电子离域的概念,负电荷会整体分布于体系中的四个原子中,形成了一个大的π46键,这就是所谓的共轭大π键。而有机中的共轭效应,就与此十分类似。

共轭效应指的是在一个共轭体系中,由于电子的离域,p或者π电子分布发生变化的效应。例如硝基苯

所有的原子都处在同一平面,除去原本的苯上的共轭大π键,硝基上氮原子的p电子,氧原子与氮原子形成的π键键合电子都参与形成了共轭体系。由此造成苯上电子云分布的变化,比如由于硝基为吸电子共轭效应基团,苯上的电子云密度会减少,发生亲电取代的反应性会降低。再来说一下,为何硝基为吸电子呢?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诱导效应(氮氧的电负性均大于碳),硝基上电子云密度小于苯环,而且同处共轭体系,如同两个水位不同的系统,中间的隔板被拿走,那么为了保证水位一致,高水位就要流动到低水位,电子云密度大处的电子就会向电子云密度小处分布。综上,硝基苯上苯环的电子云密度比苯环低,发生亲电取代的反应性降低,再度发生亲电取代的难度增加了。

再例如甲氧基苯

与上文中参与共轭体系的有π键合电子不同,甲氧基参与共轭的仅有氧原子的p孤对电子,由于密度比苯环上的电子云大,因此为推电子的共轭效应,苯环上的电子云密度比单纯的苯密度要高,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的反应性的增强。

据此,同学们可以思考,为何氯乙烯很难发生水解反应?

再来说共轭效应的一个重要应用,即解释苄基、烯丙基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我们都知道,苄基、烯丙基碳正离子都具有额外的稳定性,那么这个稳定性从何而来?

我们先从烯丙基说起,上图是烯丙基的结构,其中最右边的碳原子为离去了基团的碳正离子,其空的p轨道垂直了这个平面。而旁边的π键合电子也平行于平面,与空轨道共轭,稳定了碳正离子,也让整个体系(三个碳原子)都带有一定的正电性,只是每个原子带的正电性不同。把原本集中于一个原子的正电荷分散,如此烯丙基结构带有额外的稳定性。

苄基的分析与上述相同,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带正电荷的碳原子的空轨道,与苯环上的π电子云同处一个平面,由于共轭效应,正电荷的分布被极大改变,因此苄基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点是,与诱导效应不同,共轭效应的传递是没有距离限制的。只要有共轭体系的存在,共轭效应就能在该体系内传递。而且,共轭的体系越大,共轭效应就越明显。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共轭效应与空间因素是息息相关的。从以上我们分析烯丙基与苄基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当且仅当轨道之间处于特定的空间取向时,才会体现出共轭效应。这一点与π键、共轭大π键形成的条件是一致的,如果同学们有精力。可以重温无机化学中对这方面的讲解。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借此分析一下,邻硝基甲苯和对硝基甲苯相比,哪种物质更容易发生傅克反应?为什么?

 

三、超共轭效应

首先,超共轭效应有多个种类,限于篇幅与本文的难度,在这里我们只讲最基础的C-H键的超共轭效应。

首先,我们说一个广泛存在于各类碳氢化合物中的超共轭效应,即C-H键对于p空轨道的超共轭效应。由于氢原子的体积比较小,因此C-H键中电子云不易被保持在一个小区域内,更多地会将电子给到旁边的空轨道,如下例:

在上图的叔丁基碳正离子中,中央的碳正离子的空p轨道是垂直于四个碳原子所构成的平面的。而三个周围的碳原子各有一个碳氢键几乎平行于碳正离子的p轨道。这三个碳氢键中的电子云都会被中间的碳正离子吸引,使得部分电荷被吸引分布到中央的碳正离子上,将其稳定化。

这也是三级碳正离子稳定高于二级碳正离子,高于一级碳正离子的解释。超共轭效应是烷基具有微弱的给电子性的原因,而非诱导效应。

此外,与之类似的还有C-H键对于π键的超共轭,C-C键对于p轨道、π键的超共轭等等,这里按下不表。

相比上文中提到的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的作用力更小,稳定性更差。

 

除去场效应,三种在基础有机化学中常用的电子效应就基本上讲解完成了。裴坚老师说过,有机化学反应的绝大多数仍然是酸碱反应,只是相比无机化学,有机中的Lewis酸碱更难找到而已。而电子效应的应用,可以帮助同学们找出绝大多数反应的酸碱,进而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有机反应。

本文只是粗浅的讲解,如果各位同学有兴趣,可以翻阅私以为是中国最好的基础有机化学教材——《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又称刑大本,第四版又称裴巨本,都是在中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教育家邢其毅老先生编写的教材基础上改进的)进行进一步学习。

限于本人水平有限,本文难免有错误或者不妥,欢迎各位阅读本文的朋友们不吝期缴,本人不胜感激。


Organic Chemistry 101 之浅谈电子效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