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文学相处

广义上的文学。
以文学为消遣者。闲适的文字,散文,杂文者。网络小说,侦探小说大致也算。民国时期作家的散杂文都不错。入门去读朱自清,梁实秋,林语堂。读到一定阶段可以尝试周作人。我非常推荐周作人,文章平实中蕴含力道,文字本身的美感极强。当代的首推李娟,畅快舒适。当然,还有王小波。他的杂文可以归到消遣一方,也是可以归到指导一方。侦探小说算是智力上的跃动,网络小说算是过“爽瘾”,这里就不列举了。
以文学为指导者。这个类别相当大。感情失意了,找婚恋书解惑。家庭矛盾了,相关的心理学作品会帮你梳理思绪。性不和谐,去翻找一些性的书籍。工作需要,财经科技商业文化等方面的书籍。精神困惑,从亚里士多德到罗素,感兴趣的话还可以更深入。这些都属于直接的对症下药。更多是平日修炼内功,各类书籍,文学作品习惯性地拿起来读,不是为解决特定的困惑,就是扩充自己。不知不觉,自己的精神世界就强健起来了。
以文学为生命者。最重的是这个,没有文学整个生命都感到枯竭,或者程度更甚,活不下去。杨绛说:“一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其夫钱钟书自不用说。王小波,在文学中体验思维的乐趣,在脖子上拴一块大饼就能过活。再深一些,尼采有云:“所有文学,吾独爱以血书者。”《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林奕含,精神肉体受到教师摧残,只能从文学中寻找依靠。《人生海海》作者麦家,家庭因素,童年受尽歧视,没有朋友。只好不停写日记,虚构出一个可以对话的人来寻找慰藉。《红楼梦》不离手的白先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困苦到极致的诗人周梦蝶。李白杜甫苏轼这些耳熟能详自不用说,叫得上名号的大家没有一个不把文学当生命的。
抛去身份的光环,我们普通人与大家们相差无几。生活沉重,从文字中汲取力量;日常枯燥,在书中与先哲对话擦出智慧的乐趣。久而久之,书籍从陪伴化为自身的血液,再也离不开了。
文学教育大致可以分为此三类,但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读者必须跳入其一。但总之,这个分类能帮读者梳理一些思绪。不喜读书也无妨,但要记住有这么个精神家园。可能有一天,你会义无反顾拿起书来,寻找精神慰藉,并以之作依靠。如果没有,那要祝贺你,你是一个极其幸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