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申威隆:咸阳文庙,距离我家最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07-22 10:43 作者:申威隆l关中拍客  | 我要投稿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养成了一个爱好: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合影!跑遍全国各地,寻访各类“国保”,到达7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与300多个“国保”单位碑合过影。但是,距离我家最近的一处“国保”单位碑,我却从来没有跟它拍过一张照片,这就是所谓的“灯下黑”吧?因此,前几天,专门补上——

 

咸阳文庙位于渭城区中山街中段北侧,面朝渭河,背靠老街,乃咸阳城区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我家住在乐育北路,与文庙的直线距离只有1公里,所以从小到大经常从这里经过。但是,直到2004年5月,我才第一次走进。


如今,这里是咸阳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珍贵文物,所以文庙的价值往往被忽视。咸阳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由县丞孔文郁主持修建,明宣德二年(1427)、明天顺三年(1459)、明成化十年(1474)、明万历二年(1574)、清同治五年(1866)均进行过修葺。 

据《咸阳县志》记载:文庙宫墙七十丈,占地3364平方米,墙内房屋,由南向北,依次为大成门,有左右两门,左为金声门,右为玉振门;棂星门,有左右两坊,左坊书“德配天地”,右坊书“道贯古今”;戟门,门前有伴池,东厢为名宦祠,西厢为乡贤祠;戟门北有东西两庑,庑北为大成殿。宫墙以外,南有大成坊,东有文昌阁和崇圣祠,北有明伦堂和尊经阁,西有教谕署和训导署。 

可惜,1949年以后,咸阳文庙仅存大成殿和东西庑,其他建筑,荡然无存。如今,我们在文庙看到的建筑,大多搬迁自咸阳城隍庙。作为文庙大门的木牌楼,原本就位于城隍庙前方,1962年筹建博物馆之际搬迁至此,包括雕刻精美的柱基和门前一对石狮子。

 

1978年,扩建咸阳博物馆,又利用城隍庙的建筑材料,在文庙大成殿的西北侧修建起小牌楼、偏殿和东西厢房。如今,这个独立的小院子,成为“西汉兵马俑馆”,陈列着1965年出土于咸阳杨家湾的西汉彩绘兵马俑。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咸阳文庙不断修缮,形成三进院落的格局,包括前殿、中殿和后殿,从南向北依次为戟门、大成殿和明伦堂,两侧有东西廊庑、偏殿和厢房等,占地面积大约9050平方米。2003年9月,咸阳文庙被公布为第四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戟门(前殿)

1987年,由城隍庙搬迁至此,下部为甃砖台基,正中有青石台阶,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歇山顶,有脊饰,檐下施三踩斗拱。如今,这里作为秦咸阳历史文物展厅,陈列着安邑下官钟、修武府温杯、雍工敃铜壶、工师初铜壶、陈爰金币、战国骑马俑等珍贵文物。

 

2、大成殿(中殿)

这座大殿位于文庙中央,曾经供奉着孔子和他的弟子,乃咸阳文庙原本保存下来的建筑。下部为甃砖台基,高约1.1米,东西长22米,南北宽17米,东、西、南三面有台阶。殿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前有月台。如今,这里作为精品文物展厅,陈列着咸阳博物馆收藏的精美玉器。

 

3、明伦堂(后殿)

从东西两侧的小门,可以绕到后方院落,这座后殿也是从城隍庙搬迁而来。下部为甃砖台基,高约0.45米,东西长16.8米,南北宽12.3米;殿身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硬山顶,前、后檐均施三踩斗拱。如今,这里是宗教文物展厅,正中安放着来自北杜镇的释迦牟尼佛铜像。

 

除了中轴线上恢宏的建筑之外,在文庙可以看到很多建筑小品,大成殿西侧的碑亭,大约修建于1985年,陈列着《重修咸阳县城碑记》,原本矗立在果子市街的周四王庙内。由此可见,所谓的“咸阳文庙”,包括咸阳城隍庙和周四王庙的一些重要的建筑,咸阳人把原本称得上“国保”的三处建筑,精心地整合成为了一处!


申威隆:咸阳文庙,距离我家最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