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无名》评价会走向两个极端
这次写了很多,也谈到了一些这个影片本身以外的东西,希望有人可以耐心看完。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部看完之后回味无穷的好电影。走出影院你会反复回想电影中的情节。上一次有这种感觉是考研复习最后阶段,看到一个知识点会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会想要查阅资料深挖与拓展这个知识。往往因为拓展更多知识而拖慢复习进度,但会因为补充到新的知识而得到满足。 抛开粉粉黑黑的干扰我能够理解这部作品好坏参半的现象。我相信认真投入地观看完整部电影的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一定不会很差。但我们无法强求每一个人投入地看到最后。现代人的习惯是当一个事物在短的时间内没有给到我明确的信息,我就会失去对它的兴趣和耐心。这跟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有关,我们会因此错过很多值得欣赏的美的事物,但我表示理解那些没有看完就离场的观众,这不是一件该去责备的事情,而是导演和观众都该去深思的问题。 程耳导演多次强调不要低估观众的品味。其实观众的品味从来都不低,与其去讨论程耳导演的电影有没有门槛,我觉得不如讨论大多数观众的观影习惯以及大众对于电影市场的一个刻板印象。我们都习惯了直线式叙事方式,习惯了“直给式”的表达,但这并不代表着观众无法接受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无法接受隐喻象征和抽象化表达。《罗曼蒂克消亡史》的高评价证明了观众有欣赏和接受这种表现手法的能力,而《无名》走进商业市场我觉得将会成为打破观影习惯的一个契机,成为文艺片与商业片走向融合的一个开始。在大多数人的普遍认知里,春节档要看喜庆的阖家欢乐的作品,所以这部片子可能不是一些人的首选。但我认为一部好的电影不论放在合众档期都不应该被埋没,如果因为刻板印象而不被选择,对于这类影片来说是不公平的。 我如此长篇大论而提到这部电影本身的还比较少。其实各个平台都已经有很多观众写了非常精彩的影评,大家多少也都有了解了。 程耳导演是一位个人风格非常明显的导演,他对镜头语言有独特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整个电影的画面都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说几个令我影响很深刻的画面,一个是两位主角在黄玻璃前的画面,光透过黄色玻璃就好像给整个画面上了一层滤镜,结合剧情看就让这个滤镜仿佛带有一种天然的情绪。一个画面是井口向下俯拍,井里的百姓抬头仰望。那一刻整个影院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我的心为之一颤。光照在他们仰起的面庞,可那光明不属于他们,他们置身黑暗。还有一个画面是影片最后一段叶先生从地下通道口的台阶往上走的一个画面,光从上面撒下来叶先生向光里走去,而镜头从叶先生背后拍摄,那一刻突然体会到了海报上那句话“隧道尽头终有光”。 再说说剧情,整个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但由于导演独特的叙事方式,观众需要像拼图一样将碎片式的片段拼凑在一起,直到将最后一块碎片拼好你才能看懂这个故事。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部观众参与感极强的电影,观众不是被动去接受故事发展,而是主动去建构故事框架。熟悉和喜欢东野圭吾小说的朋友应该会喜欢这样的叙事方式(我个人比较喜欢东野圭吾,当然如果有其他喜欢东野圭吾的观众不赞同我的观点我也可以接受)。 我并不觉得观众会没有能力接受这样的叙事方式,也并不觉得一定要有历史基础才能看懂,我更倾向于缺少继续看下去的耐心和兴趣。我记得我在微博上吐槽过一个电影,我连续看了两个午饭时间看完的,其实这部电影从开头到中间我都完全不明白导演想要表达什么,但我个人的观影习惯是我打开一部片子即便我看不懂,只要我有这个时间我一定会看到结尾,直到我看完那不片子,我发了一条弹幕:我究竟在期待些什么。同时我看到画面里飘过很多跟我有同样感慨的弹幕。我到结尾都没有明白这部电影要表达什么。 但我很负责任的告诉将要去看《无名》以及在观望中的朋友,当你看完这部影片一定不会很失望。你会一点点拼凑出一副很美的拼图,从电影的三分之一开始兴奋直到结尾豁然开朗。 那么我斗胆也评价几句演员的表演。梁先生和迅哥其实不用谁多说什么演技也是有目共睹的。看了《无名》你就明白导演说的周迅每一个毛孔梁朝伟每一条皱纹都会演戏是毫不夸张的。两个人的对手戏台词并不多而且很简单,但是二位贡献了整部影片其中的一个情感高潮,那种情感是足以感染影院所有观众的。 迅哥跟黄磊老师有一场对手戏,我被那场戏迅哥一个挑眉抓到了,完全是一个令我意想不到的处理,但是放在那个情景下又很合理,我不知道这是导演安排的还是迅哥自己发挥的,但我倾向于是一个成熟的演员自己的发挥,很惊喜,很精彩。 最让我意外的是大鹏,大鹏这一次完全出乎意料,走进影院你会完全不认识他。我觉得程耳导演在调教演员上是很厉害的,这个角色真的非常不大鹏,非常的惊喜。 最后想说一下王一博。我觉得在评判表演上我对王一博还是很严格的,很少去夸他的演技,因为我希望他能更好能给到更多。但是这一次王一博的表演完成度很高,各位观众可以放心食用,放下偏见,我们去客观的评价。不止一个导演夸奖过王一博是一个很干净的演员,我之前在微博也说过他没有那些“演员的坏习惯”。简单说就是不去卖弄技巧,不通过外放的肢体语言和声音去表达情感。我觉得这是他的优点也是导演认为他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原因。 很多人夸奖王一博上海话和日语的原声台词,包括导演。诚然王一博是一个有语言天赋的人,但我觉得天赋不是一个值得夸赞的点。演员为了完成一段表演塑造一个角色而不断的吸纳一些新的东西,去学习,而不是表演任务因为演员不具备某种能力而做出让步,我认为这是一个优秀的演员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一个合格的演员必备的职业素养。(包括梁先生,作为一个成熟的优秀的获得一致好评的演员,他依然会为了完成一个角色去学习,这一次梁先生全程使用普通话原声台词完成表演)。 看到大家都在讨论那个卡车笑,但其实那个不是最戳我的,可能因为提前被微博网友剧透到了,在影院看的时候还没演到这块我就意识到接下来要到网友疯狂讨论的点了,所以惊喜感减一半。 我感触最深的是叶先生和王对峙的那一段,扣动扳机的声音一响,叶先生眼皮颤动了一下,随之掉下的眼泪,就好像砸在我心上,然后叶先生缓缓转身。这段戏王一博表现的很出色,观众是能够通过这段表演感受到角色的内心情感的。我相信走进影院的观众会对这段表演印象深刻。 说了这么多,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认真看完。我真心地希望许多人可以放下偏见走进影院去欣赏这部电影。即便你不想要贡献一张电影票,那我也希望等影片在网络平台上线之后,大家可以去看看。
最后,祝福《无名》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