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日的秘密(4)80万还是140万?
前两篇的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6235685/?spm_id_from=333.999.0.0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6214180/?spm_id_from=333.999.0.0
《扬州十日记》被质疑,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书中提到屠城后,根据焚尸记录,遇害者不少于80万人。
有人认为,这个数字过于夸大。
可是,这并非最高数字。
吴嘉纪(1618年-1684年),扬州府泰州人。他是地地道道的扬州十日屠杀的同时代和同地区人。他留下很多关于清军暴行的诗歌,有多首与扬州十日屠城直接有关:
其中一首是《李家娘》。全文如下:
乙酉(1645年)夏,兵陷郡城,李氏妇被掠,掠者百计求近,不屈。越七日,夜闻其夫殁,妇哀号撞壁,颅碎脑出而死.时掠者他出,归乃怒裂妇尸,剖腹取心肺示人,见者莫不惊悼,咸称李家娘云。
城中山白死人骨,城外水赤死人血。杀人一百四十万,新城旧城内有几人活?妻方对镜,夫已堕首;腥刀入鞘,红颜随走。西家女,东家妇,如花李家娘,亦落强梁手。手牵拽语,兜离笳吹。团团日低。归拥曼睩蛾眉。独有李家娘,不入穹庐栖。岂无利刃,断人肌肤,转嗔为悦,心念彼姝,彼姝孔多,容貌不如他。岂是贪生,夫子昨分散,未知存与亡。女伴何好,发泽衣香,甘言来劝李家娘。李家娘,肠崩摧,箠挞磨灭,珠玉成灰。愁思结衣带,千结百结解不开。李家娘,坐军中,夜深起望,不见故夫子,唯闻战马嘶悲风;又见邗沟月,清辉漾漾明心胸。令下止杀残人生,寨外人来,殊似舅声。云我故夫子,身没乱刀兵。恸仆厚地,哀号苍旻!夫既殁,妻复何求?脑髓与壁,心肺与雠。不嫌剖腹截头,俾观者觳觫似羊牛。若羊若牛何人?东家妇,西家女。来日撤营北去,驰驱辛苦。鸿鹄飞上天,毚兔不离土。乡园回忆李家娘,明驼背上泪如雨!
这是直接描写清军屠城和淫掠妇女的长篇诗歌。详细描述了清军残酷杀害不屈妇女,将更多妇女掠走的场面。
这首诗还提到了“杀人一百四十万”的具体数字。远超《扬州十日记》的80万。
其实呢,无论80万也好,140万也好,只能说明屠杀规模极大。古中国文人的确喜欢夸大数字。真实的具体数据,已经是无法论证的问题了。
但从人口角度说,屠杀近百万人,可能性是存在的。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喜欢定期统计人口。一方面可以扩大税源,一方面又可以借此歌功颂德。
唯独明朝是个例外,而且是绝无仅有的例外。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下“永不起科令”,规定自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田地,不论多寡,具不起科(永不征税)”。朱元璋还规定,对破坏永不起科的官员,“罪之”。
这道命令,实质上把财政规模给固定化了,而且整体趋势是越来越少。朱元璋时代,正税规模超过3200万石。而到了万历-天启时代,正税规模却只有2600万石(约折算为1400万两白银。但这也仅仅是征税计划。天启以来,实际征收额有时还不到计划的三分之一)。
同样受“永不起科令”的影响,明朝很早就实质上停止了人口统计。因为无论新增多少人口,都与税额无关。如果朝廷要认真清查人口,就可能被指责为破坏“永不起科令”。
于是明朝的人口统计,逐渐变成这样的模式:定期把以前的黄册重抄一边。一些地方的人口,往往几十年都不增一个也不减一个。有时还越抄越少。朱元璋朱棣时代,明朝官报人口有6000万。明末反而只有5000万。满清入关后的顺治十三年,满清官员发现,早在1642年,明朝已经提前写好了1651年的人口——把以前的数字再抄一边而已。
那么,明朝实际人口是否只有这么一点呢?明朝人自己就知道不是如此。万历时代,徐渭写过一篇文章,说会稽县官报人口是6.2万,而没有列入官报的人口,则是官报人口的三倍。也就是说,会稽县实际人口是25万(《会稽县志诸论户口论》)。
同一时期,西班牙人在福建观察到,明朝的纳税人口,往往只有实际人口的六分之一甚至八分之一。一个大家族有70人,却只有7个纳税;另一个大家族有60人,则只有4人纳税(《出使福建记》)。
地方官和人民都很喜欢这种马马虎虎的人口统计模式。大量人口得以避税。
再说辽东地区。根据《全辽志》,明朝官报人口只有不到40万人(在明朝,辽东大体属于不征农业正税的特别开发区,对新增人口统计更马虎)。努尔哈赤打过来以后,明朝官方才粗粗估计辽东地区的人口超过280万人(《三朝辽事录》)。比原有官数膨胀了七倍以上。还有些明朝官员推测辽东人口有300-400万。而这些人口,大部分又被努尔哈赤的“杀谷汉人”和“杀富户”政策所害。
有些人口史著作认为这280万人大部分都逃入关内。其实这是对史料的解读错误。因为有些明朝官员如王在晋,喜欢把对辽东人口的总估计,全部说成是逃难人口。而根据崇祯二年五月一份报告,全部逃难人口只有百万左右(明档 6)。
综上所述,明末官报人口,往往只有实际人口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搂抱现象极为普遍。
另一方面,绝对不要低估满清军队的屠杀能力。
满清的五次入塞劫掠,执行皇太极下达的“彼等杀戮明朝之人民,既盈城盈野(既要屠城也要屠村)”的命令(《王氏东华录》),屠戮掠夺过的大小城市不少于上百座。大多集中于北直隶和山东。由于地方志在康熙时代遭到广泛篡改和销毁,只有少数地区留下了相关数据记载。
目前保存有一批明末的档案原件,是关于清军在1642年底屠杀山东临清的。首先,根据监军太监高起潜的报告,临清原有人口“近百万”。清军攻破临清后,屠城持续了十六天。根据明廷兵部档案,遭受清军屠杀后的临清,“尸骸如山若巅”,幸存居民“有者未足一分”。也就是说,十六天内,临清丧失了超过90%的人口,屠杀规模近百万人(《明清史料》乙五;明档 40、42、43)。
在一些小城市,清军的屠杀也非常厉害。崇祯十二年一份档案报告显示,遭受清军屠杀后的北直隶赵县,可以查实身份的尸体就有两万五千两百具,另有4800多人被清军掠走。再如济南城,被清军屠杀后,留下被害者的尸体”死者九万四千二百七十二躯”(杨山松《孤儿吁天录.济南失陷之案第七》)。又根据地方史料,山东诸城县在崇祯十五年底到崇祯十六年初,被清军占据期间遭到广泛屠杀和掠夺,人口损失60%。
清军的屠杀对象并不只局限于城市。事实上,他们往往会对周边乡村也进行扫荡性屠杀。如江阴和昆山屠杀期间,都有周边乡村遭到屠戮的记录。皇太极所要求的“彼等杀戮明朝之人民,既盈城盈野”,本身就明确规定既屠城也要屠村。山东诸城县也有清军在乡村地区屠杀掠夺的明确记录。满清战报档里,甚至有专门的“进掠乡村所获”报告(《清代档案史料丛编》14)。
从这些幸存的零星数据看,满清军队动辄屠杀几万几十万人,对他们是家常便饭。如果他们在扬州真杀了80-140万人,也不是什么很奇怪的事。
那么,扬州屠城真的持续了十天吗?
于扬州被俘的明军副将史德威,在“家祭文”等文章里明言,他自四月二十五日被俘,被扣押在清军营内长达十二天,所谓“旋复被执,羁绁十有二日”(恰好是屠城的十日期间)。获释后,史德威于五月七日(某些版本错印为一日)再度去扬州城内寻找史可法尸体,只见城内尸体堆积如山,已经完全找不到史可法。此后,他又去段姓商人家寻找史可法遗笔,而段氏已全家被杀。
从清军的作战日程看,攻占扬州是四月二十五日,随后开始渡江攻打南京则是五月九日(《清世祖实录》卷十七;《史料丛刊初编》)。也就是说,清军在扬州停留了超过十四天。
屠城十日,并非虚言。
下一篇还有更多关于扬州十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