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诗与路(应试之作)

2023-01-07 19:55 作者:小客体-萩  | 我要投稿

自从中考失利考上职高,与现有的文科应试体系脱轨,已经有数年没从事教育系统的规范化写作了。去年,老师联系到我,要我出一份力,写一篇征文参加省里的比赛,于是便有了这篇《我的诗与路》。文章本身缺少我所期翼的美感与斗争,但却化作了一个路标,铭刻了我这几年来孤身一人的生活。数年来的第一篇规范化写作,它对各种形式的社会关系的隐喻。

我们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道路上。或许其中没有诗歌的赞美,没有鲜花的簇拥,却仍然能闻到诗意,闻到花香,感受到美的存在。关于这些事物,我们岂没有耳濡目染吗?但它们究竟现身何处呢?

带着这一疑问,我离开人群,独自找寻自己的道路。

于是我开始查询历史,将目光放眼于我们脚下的土地。

浙江是文人风骨的浙江:直言“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高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一代代浙江文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风骨、傲气、家国情怀。沉浸在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之中的袁枚,痛感“错,错,错”的陆游,我们又曾多少次在诗中感受过生活的乐趣与忧伤呢?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寄托于文字之间的思想感情,也一直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塑造着我们的人生道路。

这是什么样的一条路啊!

“在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这是荷尔德林发自肺腑的疑问。在他眼中诗歌与人类的道路息息相关,因为无论哪一个时代,诗人都更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贫困与富饶。语言是存在之家,而他们的语言即是诗的语言。对荷尔德林有关“诗人何为”的问题,于谦难道没用“我劝天公重抖擞”的痛吼来回答他吗?这种跨时空的交流,同样也是诗歌的精神之所在。

我不禁回想起一个过去的日子。那是一次简单的晚上,我照常刷着手机,但这注定不是一个平常的晚上。我因为刷到了陆游那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痛哭,脑海中尽是那些日子无人理解的悲哀与折磨。但我是因为受苦而哭泣吗,扪心自问回答不是这样。我是透过文字,嗅到了蕴藏在我们繁忙生活背后那不可扼杀、一往如故的香气。陆游曾在梅花身上看到了这种芬芳扑面而来,惊叹之余遂留下文字与我们共享。

那次痛哭坚定了我的道路。

于是我迫切地将目光放大,想要证明我这条路的正确性:

诗与路的关系岂不是这样吗?对比东西方的诗歌,中国诗人在表达感情的时候更爱借物喻人,因为关于人的话语已经由一个时代的交往方式所塑造,若想给彼此留出空间,我们只有将话语转移到物,我们知道在它身上曾停留过我们两个共同的目光。人们对诗本身的阅读亦是如此。关于生活的话语数不胜数,它们本来就是交往关系的派生,可心灵却在呐喊,它想要独自宁静,更想要对另一个心灵敞开。心对心的距离永远不会因为时空的差距而增大,它们能定义出独属于自己的空间。

于是我发觉到我从未远离过人群。当我第一次被要求背诵诗歌的时候,正是小学一年级懵懵懂懂地背上书包,第一次踏入进校园之时,那童年的日子。最后一次和朋友一起谈论诗词呢,那次我们不也是用如今的话语来唤回昔日的记忆吗?在我人生的道路上,诗歌一直都与我共行。不论年月,不论失去了什么。

现在我们知道柳永那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究竟意指什么了。“依”走了,他在对我们诉说,此去千年。可千年之后呢?直面现实生活,爱与人间的话题在这类文本上,与血与火的史诗交织在一起,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唐诗宋词之外,我们看到无数革命先烈将激情倾注在一首首绝笔当中,为人民的解放而奋斗。毛主席更是以一位诗人著称,他告诉我们,“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唯有一次次牺牲才带来了花的盛开,带来了她在丛中的笑颜。唯有诗,才能将宏大的历史运动和个人那似乎渺小得不可见的喜怒哀乐,统一铭刻在简练的文本当中。它记录下我们是如何来到了这个崭新的时代。于是,通过字里行间灵魂的相遇,我孤身一人,再次手捧起书,寻觅着那样一条路......

过往的岁月识得这条路,它们懂得什么叫在诗的路上。


 2022年12月18日

我的诗与路(应试之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