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缔人祭文化有多艰难?商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翦商【思维实验室】

在周人观念中 ,生是“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左传 · 成公 4年》 ) ,死则“神不歆非类 ,民不祀非族” (《左传· 僖公 10年》 ) ,生生死死唯有同系血亲才是世上最值得信赖的关系。 这种狭隘的血缘集团意识正是巩固家天下所必须的情感内容 ,它使祭祖活动在超越了原始生存的本来目的开始指向现世族类团结的意义上时 ,逐渐成为周人祭祀的最重要内容。
我们知道 ,一个人死后总要举行安葬仪式 ,但丧礼却往往是由本来的哀悼死者、抚慰亲属发展为活人表达感情的集会 ,甚或成为生人的节日狂欢。正如雷蒙德· 弗思对农业部落丧礼仪式进行考察时所总结的: 丧礼的主要功能与其说是为死者打算 ,还不如说是为了生者打算 ,……丧礼强调个人在所属社会中的价值 ,这是它的一大功能;它又帮助人们把分裂的群体重新结合在一起 ,使人们认识到应当建立新的关系。这是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实际上 ,它也正是每一次祭祖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所在。
首先我们看《周颂》中的四首成王诗。 成王继位时年纪尚小 ,面对已经加到稚嫩双肩上的重担 ,他在表现出一种责无旁贷的勇气的同时 ,也难免感到忧心忡忡 ,《闵予小子》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完成的。 “闵予小子 ,遭家不造 , 在疚。”诗篇首先表达出一种丧亲后孤单悲凉的心情 ,然后便是用追溯先王及祖父的功德来自勉 ,表示一定要“断序思不忘! ”把周的事业发扬光大。 但自他继位后 ,时局就动荡不安 ,发生了三监之难 ,“维予小子 ,未堪家多难。”他又一次真实清醒地感受到了肩上的重压 ,于是便又一次向亡父祈求保佑 ,并冀望群臣能象辅佐先王一样帮助自己 ,“《访落》 ,嗣王谋于庙也” (《毛序》 )。 出兵淮夷后 ,又罹困境 ,《小毖》在深深的自戒与自强之中仍难免流露出不胜负荷之情 ,故《毛序》亦云: “嗣王求助也。”《敬之》是嗣王自戒并告诫群臣的诗篇 ,天命无常 ,为君者自当谨记天命 ,承继前祖之德 ,但亦希望各位先王的旧臣们教我、助我 ,“示我显德行” ,胡承珙《后笺》曰: “尚赖群臣示以显明之德行耳。”我们看到 ,这四首诗四次求告武王 ,不论是以其功德自勉还是以其情打动老臣为己辅政 ,其旨皆不在于对武王表示什么哀悼和纪念 ,而是直接指向现世的要求;帮助自己 ,重新振兴周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