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印度的教育(粤语版)
教育 儿童启蒙,引其入门,则教悉昙十二章先。七岁之后,逐步讲授五明大论:第一称为声明,旨在解字释义,分门别类。第二称为工巧明,教授技术机巧,天文历算。第三称为医方明,利用咒语制邪,研究草药针灸。第四称为因明,确定学说嘅正邪,考定理论嘅真假。第五称为内明,研究五乘嘅因果与精妙道理。 婆罗门则学四吠陀论(旧称毗陀,误):第一称为寿,意旨养生修性之道。第二称为祠,意为祈祷。第三称为平,意思系礼仪、占卜、兵法、阵法。第四称为术,意思系特异技能、驱邪咒语,以及医药处方。 老师必须广泛研究精微义理,深入探索奥妙玄旨,用精微要妙之言,向学生展示圣典嘅正道要义,令到学生警悟大道,循循善诱,犹如将腐朽之木雕刻成器,将金属薄片磨成利刃。如果卓有胆识度量嘅机变聪明者,意欲逃避艰苦认真嘅学习,老师则将佢地拘禁喺屋里头,直到其学成为止。 学生到三十岁,志向既定,学业亦成,如果身居官职,亦要多谢师恩先。有啲学生崇尚古风,爱好清雅,乐于隐居,守正不阿;逍遥自在,置身于世俗事务之外,立身行事,并毋受人间荣辱影响;声誉传播远方,就算君王十分之欣赏,亦未得迫使佢地来朝。但系国家重视聪慧之士,习俗崇尚饱学之人,奖励赞扬,尊敬之极,礼敬有加,推崇备至。所以啲人能够矢志求学,努力学艺,寻访有道之士,归依仁爱之人。纵横千里,亦毋以为远。家中虽然巨富,却都立志远游,日常饮食,亦靠各地乞食而得;佢地注重获知真理,但系毋以贫穷为耻。至于有人只想游乐,懒懒散散,苟且贪食,衣着华贵,既无德行,又无技艺,则会导致一切耻辱,丑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