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对力量训练的审美观》

2022-01-22 00:20 作者:--单走一个6  | 我要投稿

  这篇文章,我想谈谈我对力量训练的美感的感受。但是,美感的东西是很难讲的,之所以难讲,就是因为它太抽象了,它关乎于我大脑的潜意识对它的抽象感受,那种感受很微弱,如同夜间飘荡的幽火,时隐时现,不可具象。但另一方面,确实也正是它奠定了我对力量训练深层次的审美感受,保持了对它我的热爱 ,所以我依然要斗胆尝试性地讲出来。

  要谈力量训练,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力量训练。

  很多人都有个误区,认为力量训练,就等同于健美,或者力量举。

  什么是力量训练呢?

  哈哈不是,这是健美。

  唔,也不是,这是力量举。

  如果你认为,力量训练就是单纯“练肌肉”,毫无疑问,这是错的,虽然力量训练用来练肌肉,是非常高效的,这是它的优势。

  但是,你要知道,没有任何一个体育运动(或者锻炼方式),它们被设计出来,目的只是为了“练肌肉”本身,——健美除外,如果你把健美看做一项体育运动的话。(这点其实有争议,我个人的观点是,健美更接近“艺术”,而不是“体育”)

  但凡我们发明一项体育运动,无非都是为了展示和提升人类的某一项(或者多项)能力,跑的快,举的重,跳的高,手眼协调,甚至是心理素质的展示。

  很显然,要实现这些目标,肌肉固然很重要,骨骼关节,神经系统,也都缺一不可。

  骨骼的稳定支撑,肌肉收缩的快慢,持续做功的能力,你的反应速度,灵敏,协调,心理素质,对空间位置的感知,等等。

  在很多运动项目里,以上这些能力,都比单纯的肌肉多粗大多漂亮,要更加重要。

  力量训练同样如此,如果你只是单纯拿它来练肌肉,这相当于什么呢?你买了台单反,但只拿它嘟嘴自拍做大头贴。不是说不行,有钱难买你高兴,行肯定是行的,就是,挺浪费的么不是?

  那么力量训练,到底练的是什么?我认为是

“对重心和平衡的掌控”,“本体感觉”与“运动表现”的和谐统一,它原本就是运动锻炼,能给我们带来的一项核心价值。

  按扬达提出的肌肉失衡理论,前提就是整合你的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这两个系统虽然在解剖的角度是互相独立的,但功能上却相互统一。

  你去感知重物和身体的重心,然后肢体要如何保持稳定,来让动力链的传导更顺畅,力量训练玩的是这个。这个能力可以很好地迁移到其他运动,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才是对于业余健身爱好者而言,力量训练的最大价值所在,也是其美感所在。

  举个例子,没有系统学习过力量训练的人,常常在弯腰搬东西时“闪到腰”,哪怕东西并不重,因为他不知道该怎样去感知重物的重心,和稳定肢体,并将两者协调统一,来让发力更顺畅和高效。

  这也是为什么,我偏爱用自由重量,而不喜欢使用固定器械来做力量训练(除非存在运动机能障碍),因为它剥夺了你发展本体感觉的能力。没有任何一项运动里面的动作,或者某个日常动作,要求你把注意力放在“肌肉发力感觉”上的,这是本末倒置。

  为什么不能是固定器械为主呢?它不是比杠铃更新,更进一步的发展吗?

  固定器械更适合为“健美”“练肌肉”这样的专项去服务,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提升力量,或者说运动能力,它就不那么适合了。

你的目的是为了对外输出做功,举起重量,移动自体重,等等,而肌肉发力只是实现目标的具体方式。

  你做一个训练动作,需要考虑的是,用身体去感知重心、平衡,移动轨迹,这些内容。

大脑发出“我要把球踢出去”“我要把杠铃举起来”,这个指令就行了,至于轮到哪块肌肉发力哪块肌肉放松哪块肌肉该持续紧张,交给小脑和中枢神经来调控。

  然后你在这个过程里,大脑该去体会的是身子有没有歪、核心有没有软、重心是不是偏移……这些大方向、宏观调控的东西。

就像马克瑞比托在教学深蹲的时候,他不会告诉你某块具体的肌群怎么发力,他只是用杠铃提示法,说深蹲应该是直上直下的,这那当你深蹲时,你就想象着让功率直上直下,结果呢?它就真的直上直下了。一旦杠铃直上直下,你的膝角、背角该成什么角度,身体自己会去调整。

  对于单关节动作例如二头肌弯举,你可以去感受“目标肌肉发力”,它不会有什么影响,但也不会有额外的加成效果。

把注意力放在“目标肌肉发力”,并不能提升肌肉募集能力,很多“健美大师”鼓吹的10公斤举出20公斤的效果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于多关节复合动作来说,把注意力放在“目标肌肉发力感觉”上,这是本末倒置,你的动作会做的稀烂。

  我对于力量训练的美感,第一条就是,它足够简单,一个杠铃,完成推、举、拉的动作,这是人类最本能的动作,它能最粗暴、最简单、最直接地展示人类的力量。大力士比赛之所以吸引我,也正是因为其足够野蛮。

   既然人体的功能如此,那么训练,也应该如此。

现在健身有一个主流误区,肌肉是拿来看的,应该把肌肉分解成无数个小肌群,然后逐个孤立训练它们。我没有说这样不好,因为这是很正确的健美训练方式,我自己也把健美训练当做辅助项,来增加肌肉量、完善形体。

但是另一方面,不要忘了对自身“整体美”的感受。身体是一个整体,完整和谐,训练时如果能体会到那种浑然一体的感觉,是非常美妙的。

  做到以上这些,你自然就可以举的更重,给肌肉更多刺激,让它变得粗大,所以举的重,还有大肌肉,是正确进行力量训练,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就拿肩部来说,肩的功能就是举,把重物举过头顶,举的重量就是自身力量的展现,生命的野性。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力量举和大力士训练的原因,足够简单、足够野蛮。反观现在的主流训练风气,把好看当做唯一目标,一个简单的肌群,分化分化再分化,如同做解剖学,这会失去力量训练的美感、失去我们对于自身生命力的美的感受。

  美感的东西之所以难讲,就是因为它太抽象了。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肩部,应该思考的不是它有没有拉丝,纬度够不够大,有没有外翻……而是,你能推起多重的重物,至于外形,只是锦上添花的额外之物。

  但换句话说,如果你能推足够重的重物,你的肩部就必然是浑圆有力的,至于外形,你不需要追求,它自然就会具备,他是力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天天只盯着自己的围度看,肌肉看。

我可以坦然地穿着低调的黑t恤,而不展漏任何肌肉,因为,穿衣的艺术,在于藏与漏的平衡,而往往,藏反而比漏更有魅力。

  即便有人会说,你没什么训练痕迹,无所谓,因为我的关注点就不再所谓的训练痕迹,训练本身就是乐趣。你要摆清楚自己的位置,你只是个喜欢力量训练的普通人。做一个普通人,“正常”一些有什么不好?非要特立独行才叫酷吗?

丹老板的气质总是充满了艺术感
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我欣赏独特,可是讨厌做作,真正有独特个性的人,不会极力显示自己的独特,他不怕自己显得跟别人一样,相反,那种时时处处想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往往是一些虚荣心十足的平庸之辈。人首先要活的真实、自在,如果你太关注自己活的样子,总是活给别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给自己看的,那么,你越是表演得独特,你实际上活的越是平庸”。

这样,就从对外形的热爱,转移到了对力量训练本身的痴迷。如果只关注外形,每天照镜子,你每次都会觉得自己不行,想变得更大。而如果把注意力关注到力量训练本身,外形只是附属品,无论你是什么身材,你都会自爱,欣赏自己,当有一天你脱下衣服,你会赞叹:“噢!原来我身材还不错嘛,真没想到”。

  有些人健身,是为了穿衣服好看,我却不同,我更喜欢力量训练的过程本身。

  我倒没有说哪一个更优秀,毕竟人与人的追求和审美感受不同。

  对我而言,对于一个男人而言,他的身体应该野蛮式生长,正如峭壁夹缝中生存的树苗,环境给它提供什么,他就承受什么,是阳光雨露,他就疯狂吸收,是滚石砸落,它也承受着,顶多留下个疤痕。但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不变的,是蓬勃向上的力量。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如此,人类也应如此,力量训练也是如此。

  正如力量训练一样,我不执着于自己形体如何,我喜欢的是杠铃训练训练本身带来的对生命力的感受,至于杠铃训练本身会给我带来什么形体,我只会接受并欣赏自己 ,但我知道,三大项训练给我带来的形体,在气质上,一定是充满精气神的,这就够了。决定外型的,绝不是局部部位的雕刻,而是整体,整体协同带来的协调感,奔涌而出的力量感。

  我不喜欢像一个园丁一样,修剪一颗精致的盆栽,而是任凭自己的野性,自己的生命力,蓬勃生长,竭尽自己的潜能去成长,而不是只用一小半生命力去成长,另一半用来去修饰讨好别人,那会妨碍我的成长。

  一头雄狮在捕猎,奔跑中的它,野性十足,充满魅力。它不必思考,在观众眼里,它要怎么奔跑姿势才会更优美,更讨好观众……

  因为奔跑本身,就是魅力。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野性,失去一切。那些身上散发着野性的男人和女人,会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或许那种野性,正是本能和原始生命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真正的美,不是具象的,而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抽象的感觉,内化于心,外显于外界各个方面。这种美,不肤浅,经得起时间的打磨。
  这就是我对于力量训练的审美观,不一定对,但确确实实是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可能是受玩核桃的影响,我变得更不在乎具象的东西,而更喜欢具象的背后,那种抽象的美感。从绘画角度来讲,就是从印象派过渡到了抽象派;从书法角度来说,就是从赵孟頫过度到了董其昌。

董的具象不精正是其抽象良好之源。董的一生都在与赵孟頫比,其实他不用比,因为赵的器识要高于他,所以在具象的质感和由质感所产生的底蕴上董是不可及的。但是赵字过实、无处不展现在人们的眼底,反而产生不出回味的感受。这种字令人敬佩,但宫中端庄美女摆在面前,再美也会被人说三道四;董字之美未必及赵,可远在天边的婀娜,想想都是美。                                                                        ——崔寒柏

从健身角度来说,就是从健美过度到了力量举、大力士,更准确一点,是力量训练这个大的框架范围内。

  肌肉不是力量训练的主要目的,但却是力量训练必然产生的结果。

  健身房曾有人问我,你只练卧推吗?我想了想,我说是的。一个半小时内,我的训练全部围绕卧推这个动作展开,一个凳子,一根杠铃,一个人。5*5、3*8、4*10,我为什么要加入别的动作?光是卧推一个动作,就足够我陶醉其中了。训练不是杂耍,动作的花哨不能代替训练时的刻苦,而刻苦,是不需要太多花式的。有的人,沉迷于龙门架和哑铃孤立训练,其实是忽视了最爽、最有建设性的训练:三大项。他们沉迷于小重量给肌肉带来的酸痛感、代谢压力,并以此自我感动,把它当做自己努力的象征,其实,这只是一种虚假的卖力,一种对真正刻苦的逃避。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健身几年,依然毫无成果的原因。他们痴迷于肌肉的细节雕刻,把自己当成花瓶去雕刻,却忘记了力量,忘记了作为万物之灵该有的那种蓬勃的生命力。

  也许他们有一些训练痕迹,也许他们对自己还算满意,甚至沾沾自喜,但是,在我眼里,如果一个训练者终日只会玩龙门架拉钢丝、玩哑铃孤立,他永远只能在健身的门外徘徊。因为,一旦当他们做起三大项,一个个都是病秧子,他们没有核心,没有腰腹,没有伸髋发力,没有稳定性,这都是运动能力不足的表现。

  杠铃训练的美,就在于它足够简单、足够纯粹,一个人,一根杠。

  力量训练是一门掌控和维持重心与平衡的艺术,而固定器械不需要你去感知重心和平衡,也不需要你去维持稳定从而最大化地发力,于是它也剥夺了你发展“本体感觉”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力量训练带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

  我认为,力量训练对每个人来说,应当都是一个“终生运动”,通过对本体感觉与运动表现和谐统一的反复打磨,来享受力量训练带来的健康状态,和运动能力的提升,这是力量训练的美感所在。

  运动就是为了更好的运动本身。

  你的力量,是一种感觉。

《我对力量训练的审美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