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记忆里的那对父女教师

2023-09-23 19:43 作者:露冷枫林月  | 我要投稿

(一)闲谈教育

       九月十日教师节已经过去,现在才开始想起写下这篇文章,着实是有点不合时宜了,可是我还是要写,我想用这篇文章,来记录我对可敬师长的回忆。

      关于教育,我对曾经看过的这样一段话,印象非常深刻。它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名言,他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深以为然。

       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是教给孩子们知识,可是更重要的是,是用教育来影响人,感化人,她就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生。

       知识,固然重要,可很多时候,真正的教育往往是在知识之外,并且往往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以前看过作家迟子建的在港大演讲的记录片。她讲道,她高考之后,考入了大兴安岭师范学校,学校很小,也不规范,很多时候老师讲课,都充满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她还特别提到一个例子,讲当时有个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坚定的认为,人的起源是女娲造人,学生们纷纷表示不解,老师一本正经的说“如果人不是泥造的,为什么每次洗澡都能搓下泥来”,逗的学生们满堂大笑,可就是这样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科学之外,更多了几分想象,多了几分人文色彩,迟子建的文章,洋洋洒洒,色彩瑰丽,她自述这段教育深刻的影响到了她。

       很多时候,真正的教育家,不在高楼大厦里,而是在乡野深山。

 

(二)教育的进退

       不得不说,现在教师的社会地位相比于过去,可以说是相差甚远了,原来的时候,提起来某个人是老师,那人们肯定心里多几分敬佩,可现在越来越不是这个样子了。

      我的爷爷就是一名教师,那个年代的教师,非常的清贫,辛苦。

      爷爷在世的时候,经常给我讲他曾经经历的故事,他们那个年代,老师,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还要下乡扫盲,有文盲班,和半文盲班。还要学会农业技术,给农民讲解农业知识,还有防汛任务,得去守堤坝,暑假的时候,还要参加培训,总之,忙忙碌碌。

       听爷爷讲,有一次他沿着夜晚的小路(夜晚的道路,在月光的照耀下,呈现一种独特的白色),骑着自行车,赶往一个扫盲班讲课,结果因为骑的太快了(晚上骑车,看不到四周的景物,会不自觉的骑快),结果突然看到前边一道黑色,似乎是一道小沟,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就重重的摔到了地上,脸上摔出了一个大口子,疤痕很长时间都无法祛除。

       可即便如此辛苦,我看到的是,爷爷留下来的笔记本,通篇都是流畅,一丝不苟的笔体,还有那藏在橱子里成沓的奖状。

       曾经的人,都信奉毛主席的那句话“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教师,可以做到如此呢!

      如果连老师自己都嫌贫爱富,厌恶劳动,追求待遇,又有什么心情钻研教学呢!

      社会地位怎么可能会好。

 

(三)第一次在黑板上写字
     说的很多思考的话,还是步入正题吧!

     今天来说一说,我一年级的时候,遇到的一对父女老师。

     说起来遇到他们,其实非常偶然,当时本来我们有一位语文老师,结果因为生病,没有人给我们上课,于是请了一位老教师来给我们代课,这位老教师的面庞早已记不清什么模样了,因为时间太久远了,记忆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了,可是仍然记得当时这位老教师给我们讲,他虽然是来代课的,可是依然会严格的要求我们。

      他说到做到,不过有点过犹不及了。

      我们当时学的是一年级的课文,可是他经常提问的时候,提问二年级的字词,背不下来,或者写不下了,还要罚站,我们都感觉这位老师太严厉了,感觉都有点适应不过来。

      有一天上课的时候,老师默写字词,还点名让几位同学上讲台黑板上去默写,不出意外,点到我了,我内心紧张极了,心脏砰砰直跳,第一次到讲台黑板上写字,拿着粉笔,可我还是跟在纸上写字一样,于是写的又小,又团络,其中有一个字“翻”还落掉了最右边的“羽”字旁,老师看了看我写的字,让我走下讲台,站到离讲台几步远的地方,看我自己写的字,看是不是看得清,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在讲台黑板上写字,和在纸上写字,是要不一样的,在黑板上写字,要换另外一种写法,要写的大一些,写的更有力度才好看。

       然而这位老师在我写错字和在黑板上写字太小之后,并没有惩罚我,可我却一直将这件事情记在心上,这件事情给我什么教训呢?一个是,凡是都必须亲自去做,才会明白怎么做好,总是看别人做,看起来很容易,或许并不容易。还有一个就是,同样的事情,你在这样的地方,可以做的很漂亮,可是换一个地方,你还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可能就会适得其反,俗话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四)请老师吃饭

      那位严厉的老教师,她的女儿也在我们小学教书,当时估计也就是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当时并没有教我,而是教我的姐姐,听姐姐说,他的女儿就没有那么严厉,反而是公认的脾气好的老师。

      有一天,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中午的话,老师就没有办法回家了,吃饭就成了问题。

      那时候每逢阴天下雨,小孩子们的家长都会抢着要请老师回家吃饭,一来,无非就是想着老师多关注一下自己的孩子,可更重要的是,对请老师回家吃饭,乡下人都会当成一种骄傲,那是一种对于老师的发自内心的尊重。

      我也不知道我的父母是怎么邀请这位女老师的,最后反正是成功的将老师请到了我们家,按今天来看,饭菜,并不丰盛,反而是有点寒酸了,下的面条,还有从爷爷奶奶那边拿过来的一碗炖的鲅鱼,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可那已经是我们家在下雨的时候所能做出的最好的饭菜了。

      人们对自己获得的赞扬,总是记忆犹新,对自己的批评,却总是两耳塞豆,我也不例外,只记得当时请这位女老师吃饭,她一直提到,说她的父亲很喜欢我,说我聪明好学,听到这话,我心里愈发惭愧了,当时在黑板上写的一塌糊涂,没想到那位老教师,还能这样评价我。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这对父女老师怎么样了。

      可惜的是,我甚至都没有记住他们的姓名。

 

(五)上帝视角

      现在人们评价那些思维领先、洞察一切的本领,称之为“上帝视角”,我们可能缺乏的就是这样的能力,我们普遍都是囿于自己的局限性,在一叶障目下,不见泰山。

      比如,在上学的时候,我们通常只会看到老师在讲台上为我们授课,可是从来不会思索,老师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们也要吃喝拉撒,他们也有亲戚朋友,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上学的时候,看到的老师,只是老师的一个侧面。

      就像小学的时候,曾经学过一篇课文,《画杨桃》,从这个角度看,杨桃是五角星,那个角度看,或许就是个椭圆形。
我们认识一个人很难,或许就是源于此吧!
接受了这么多年教育,其实回过头来看,很多知识,早已抛之脑后,再说直白一点,很多知识压根就没有用,比如曾经在大学里学的高等数学,简直是浪费了很多时间。

       可贵的是那些,在接受教育中,引发感悟的一些事情,这或许比知识更加重要。
正是这样,才能让人明白了怎么正确看待事物,怎么正确评价自己,怎么样理解他人。

      可惜我的悟性很低,做的很差,辜负了这些可敬师长们的期望!


记忆里的那对父女教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