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撕开孤独摇滚的面具 关于虚构艺术的思考(下)

2023-03-28 15:00 作者:拼图小理Shawlee  | 我要投稿

接下来我们做做"需求与商业模式分析"的所谓竞品比较

首先pk一下《轻音少女》,我们可以发现这两部作品题材上的相似,都是四个少女玩摇滚/轻音,讴歌青春的故事。但是,在主角的驱动力上,是大相径庭的。两者都是芳文社的漫改作品,而就漫画上,轻音少女中呆唯的天然呆和其本身天赋的反差,构成了前期推动剧情的重要感受,且轻音的改编很大程度上完全消解了剧情的存在,做到了片段化,日常化,自然而然的把每个片段在剧情中的作用降低了,而是强调了桥段性和氛围感,导致我看过几遍后,每遍都能沉浸在那种温暖欢乐的氛围中忘记了时间的推移和剧情的推动。

但是孤独摇滚与之不同,孤独摇滚我们看到从一开始就有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波奇的社恐"失败"人生,于是波奇主动学吉他改变,实际上是一个励志故事,这与轻音是有本质区别的。而且,在孤独摇滚的"社恐表现"精彩夸张的同时,我们褪去这些,我觉得青春故事与波奇改变自我的想法应该是对半开的,这导致了这部作品严格上没有非常"空气系"的感觉,实质上是被乐队的一般经历以及波奇的自我改变驱动所引导的。这作品所展现的"乐队日常",事实上我的感觉总是有波奇摆脱社恐这一达摩克里斯之剑悬着。氛围感上比起轻音的温暖,应该更加偏向于欢乐(波奇的颜艺)以及对音乐的理解,毕竟这种在地下LIVEHOUSE演出的乐队应该需要比社团更加ROCK一点嘛。这当然不错

其次我想说一下丧女,其实很简单,当你在某个小团体中的时候,你就已经不属于波奇了,所以波奇的波奇在动画里并不波奇,且也没有上升到"一个人的狂欢"的那种孤独。而丧女可能更加接近(当然也是美化过的)一个狂热二次元的形象(中度到重度)而且你要知道,波奇是懂音乐的,不是二次元,这本身与我不同,她是不懂二次元的,而丧女中存有的那种偏执,可能更加褪去了一些"主角气息",更加接近孤独与二次元的无奈。这种孤独的营造其实早已有之,屡见不鲜,比如《孤独的在角落里画圈圈》(这部更没法碰瓷滚了),但是对于一个"二次元孤独"人,可能我认为现实中比较正确的选择是像中二病里的丹妈或者田中君里的班长(记错紫砂)那样了。
波奇被人喜欢,很大程度上可能在于其活灵活现的表现,实在是太适合表情包了,可是这种"可以被喜欢"的特质,是波奇酱真正具备的一种特质,这使得在她迈出一步之后,是可以不社恐的,自然滋润的,因为她有这个特质,我们喜欢她,但我们真的都不是她,如果我们的反应能有她一样好玩,同样会成为一种焦点而获得同伴的青睐,但是,我们没有这种表现的天赋,更没有这种吉他的天赋,我们笑着波奇,但我们都不是波奇,波奇已经在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而屏幕外的我们,可能没有察觉这其中被淡化了的差距,或许,你可以想象成"社恐线虫的养成"来思考孤独摇滚里这种"凤傲天"的改变,与其所谓"现实性",和共情性的缺失。


 ◆◇◆◇◆ 


 第二部分,我们简单赞扬一些本片的制作和设计
首先,所谓本片的“与现实贴合”,在某种层面上讲,是白日梦
本片是极具艺术性的
就比如虹夏挥手转身的那个片段,大家都觉得很好,甚至有人说"很真实",我想,这其中其实是有一种异端性的
这个片段真的是自然的吗
其实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是有一种奇怪的感觉的,是"不顺眼"的,感到了那种"一个人怎么会这样转身"的这种感觉,这比大卫的军用异体还要不可思议
这是故意设计的,通过这种"你觉得有点奇怪难受但就是挑不出毛病"强调的,巧妙的,神乎其神的一手
这种艺术设计,就是让你感到真实,所以真实没有问题,但实际是艺术性的真实,而不是接近真实的艺术
然后,我想说,这里应该是换了拍数,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这里的观感就是在于过于流畅,这种流畅就产生了异质感。
她是故意的,我觉得这里的流畅不是一种令人舒服的流畅,而是混沌流畅(比如别当哥的流畅大部分是前者,也有后者出现(有吗))这种流畅所带来的体验是一针强心剂
虹夏真的天使!
所以说,如果所有动画都是这样的,流畅的,甚至是混沌流畅的,这显然不是一个好主意,这会把观众的口味养刁,在这种细节上卷死,降低整个体系的效率,这是所谓的良币驱逐劣币后带来的另一种无奈。当下日本的动画工业消费体系是非常先进的,毋庸置疑,这其中有不少先辈的探索、实验和优化,最终落到了基本一拍三,部分一拍二的,比如电锯人的日常一拍二,就也有一种特殊的膈应的感觉,但是,这是电锯人,可以接受的,
这就是现在一般的,一拍二给习惯日本动画一拍三的观众带来的感受,通常这种处理上可以惊叹到观众的,所以问题不大,但是在使用时也要注意情景的适用,比如孤独摇滚的LIVE上可能对于本片的高评价来说还是比较可惜的

就是重申一下,我们看动画的人理应完全适应了一拍三的动画的动起来的一个视觉处理预设框架,这种预设会在遇到不同的拍数动画的时候遇到一些特殊的反馈(没有褒贬),而通过这种反馈烹饪出一种提升观感的体验,是重要的。
以上赞扬了本片的艺术性,但纠正(其实也没必要)重申了艺术真实这样一个观点

 ◆◇◆◇◆ 


简单提一下动画里的波奇酱孤独行为的夸张化,首先,动画本就是夸张的,从最开始的铁臂阿童木开始,从对口型,速度线开始,本身动画就会通过这样一些符号去表达自己的意图,而夸张与想象是必然的,在动画里是需要的,也是无处不在的,也是作为动画这种媒介的一个特性(我对动画这个媒介是极高度评价的)也有成本的考量(维持极度真实是不经济的)
也就是说,大家都夸张,为什么孤独摇滚夸张的这么好(脑洞大开,狂新颖的开创性就不提了)
1是喜欢脱离原有的叙事,强行把叙事打断甚至毁灭,碎片化
也就是这样的处理会使孤独摇滚的"无叙事化"操作更容易使人接受,回头想的时候会感到疑惑
2是即使如此,在动画表现上很有效,有服务性,没有分散动画的主义,很厉害
这两者是矛盾的,但是这却同时出现在了孤独摇滚的夸张化表现上,没有牵强也基本一点也不让人厌烦,没有被打断的堵塞感,反而形成了一种更加顿挫的节奏,这怎么不是神呢 

本片在动画制作上,音乐,声优等等部分,我觉得都是无可挑剔的,但是,我希望这个动画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孤独摇滚在这点上,我完全可以给到满分,但是,这个满分不是语文的满分,而是数学的满分


 ◆◇◆◇◆ 



还是在本片的最后聊一点联想的,有一些困难的,关于二次元与现实的关系的理解。我们所说的二次元,一般还是指通过A、C、G、N等等虚拟文本形式创建出的一个虚拟世界。那么虚拟和现实有着怎样的关系

首先,现实世界是所有虚拟世界的基础,现实世界先于虚拟世界在实质上产生,尽管虚拟世界可以通过时间跨度转到现实世界前。虚拟世界一定存在在现实世界之上,以现实为依托,没有现实世界是没有虚拟世界的,我想这是正在上马原课的我应该回答出来的

其次,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是不同的,最简单的,什么是虚拟?虚拟是改变现实的事物通过一定的规则演化出的现实并未发生(不存在)的事物,比如我说,期末考试如果我复习充分的话,绩点一定不会和现实一样难看,这就是虚拟。那么更加庞大一点的虚拟,会重构一些合理的,体系化的法则,根据这些发则改变现实世界的规则,但是还是符合这个世界本身的运行规律。当然,也可以是虚拟一些人物(包括人物性格,背景等等),把他放在所谓现实的世界里,模拟他的行为,然后叙事,当然这里的现实世界在虚拟文本中也一定是虚拟的,只是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较小,与现实世界的特征大多共同符合,比较接近现实世界。虚拟一个物品这种是小事了,在此不谈(注意,我所说的是虚拟文本)

这是现实中抽象出的虚拟,而至于通过虚拟文本做出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这属于是BONUS加成,虚拟是不一定发生的,但是不可否认有些虚拟的东西感觉上是可以真实发生的,也就是可存在性,这是虚拟世界合理之后的必然结果,但具体是否发生是不可知的,这种是贴近现实的,而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可能就离现实“距离”稍大一些,不过也说不定呢,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有时生活比艺术离谱。

 

那么现在作者创造一个虚拟世界了,有虚拟的人物,有虚拟的叙事。这时候就回到了我们上一篇所说的,读者通过解读作者提供的符号化语言架构出、再创造出虚拟世界,理解文本。理解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其中会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读者自己的前置知识与主观判断,当然也忠于文本,这一过程受读者自由操作的。

在建构出这样一个世界后,我们仍旧会以一个(甚至是一些)人称视角带入这个故事,这是我们体验一个事件的必有条件。(你可以说这是反复的,但是我认为这样的反复是真实存在的可分析过程)把自己带入一个与自己最接近,最容易共情的人,去获得作为一个“虚拟人物”时获得的情感冲动与趋向:

你可能会作为参观者用上帝视角观看你这个世界,也可能作为主角去观赏作品,(我的第一印象竟然是悲惨世界)也可能错误的带入反派去和他共情。事实上,对于欣赏一个作品,一个普通的作品,这是人所存在的普遍心理所存在的认识。所以,对于“不合口味,无法共情”的作品,就是不喜欢的作品,不好的作品。这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停下来根据一般评价想一想会更好,当然想了之后也可以坚信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改变。作品是与社会环境,观众状态密不可分的。

 

到底如何评价二次元这类虚构文本与现实的关系?作为读者,我们需要有一定的觉悟和信仰。我们知道他是虚拟的,是不会发生的,但我们选择相信它,选择给予她一次被我们相信的机会(思路来自《我们不曾目见三维》)我们选择了一个虚构文本去阅读,其实就是我们选择了去完成一个作品的最后阶段,再创造阶段,这是与一次作者的对话,所以不是没有闹掰的可能(再次强调这里的是虚构作者)。我们需要相信作者,有和作者对话的冲动,才会翻开一个文本。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但是至于这有没有指导现实的意义,事实上是根据改变人们的心境,对于事件的看法来改变的(我想最有利的论据是《革命机》的预言),这并不一定吗,毕竟你聊天吹水也不一定有收获,如果你和大家聊天自然会有可能顿悟,但和“讲故事的”聊聊天,也没啥不可。

 

 ◆◇◆◇◆ 


而关于当今二次元的美少女化,甚至现在的表情包化趋向,我觉得也是有很多讨论的空间的,只是本作就到此为止了,笔者要去玩游戏了,下面是早就写好的结尾。

为滚码这些字,我可以真心的说,我真的不是不喜欢滚,我只是想继续看下去,12集是不够的。这篇文章只是我的一个憋了比较久的情绪的宣泄,我真的还是对它动了情的

“甚至,你可以想象,这部动画是以波奇的视角来看的 而现实中的我,会是波奇旁边的一个羡慕嫉妒恨的旁观者”
这不直接把我拿捏

 

 

1(如果你能做到自己的平衡,放弃所谓现充,也是很值得鼓励的,但我认为这种人占少数)

2(我想你们的社交圈里应该都有类似“主角”的人,波奇就属于这种人,只是这样的“反应天赋”一不小心和“严重社恐”天赋点到一起了所以,在本片里我觉得大家都能注意到)


撕开孤独摇滚的面具 关于虚构艺术的思考(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