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春晚小品【羊肉串】:聊聊以前的小品为啥好看

2022-02-01 21:59 作者:无月白熊  | 我要投稿

有位网友曾经说过,最无聊的人莫过于解释笑话的人。但有些笑话,如果不去解析,那他就始终只是一个笑话。曾经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四大名著,其电视剧质量之高,大家有目共睹。那些电视剧,就已说明了那一辈的文艺工作者,是非常严谨认真的。

私以为曾经上过春晚的小品,虽然看起来只是个随随便便的小故事,但这种自然,一半来源于生活,一半则来自于大师级的斧凿。以巧匠之手,锻造出“浑然天成”的效果。

顺带一提,那时的舞台虽然老旧(1986年),但是舞台和观众的距离也很近,大家凑在一起,仿佛就像是朋友聚会一样,看看那时台下的观众的笑脸。其中有好多本身就是联欢晚会的演员老师,另一些则是应邀前来的名人大师。

相信《羊肉串》这个小品,凡是看过的朋友,基本都能自己把剧情演一遍了,这里关于小品的具体内容就不再赘述了。

自然且根植群众中的演技

在故事里陈佩斯扮老师演的是个无照经营的小摊摊贩,而朱时茂老师扮演的则是一位市场管理人员。从人物的职业设计上,摊贩和管理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能经常见到的普通人。剧情理解上,就已经极大降低了门槛。

难点也随之而来,正是因为对这两种职业的熟悉,两位老师是否能将小贩和管理者扮演的像,是小品是否能够成功的根基。而设定平常,剧情之中必须要有奇招。

两位老师的演技,在小品的表演里,已经不以“像”为表演目的了,他们仿佛就“是”他们所扮演的人。

可以说,那个年代的演员老师,其实就是站在我们这些普通百姓群众之中的,用近年来兴起的词,叫做“接地气”。当然,“接地气”这个词的诞生,大概也是因为许多演员的表演,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人设与形象,而对本职工作,如何成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就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如何将“正确”灌注于幽默之中

民族一家亲

羊肉串最为经典的情节,当然是陈佩斯带上假胡子,穿上维族服饰,说着“舌头打结”的普通话。

而这身衣服,是维族大哥送给他的。他穿上这套衣服,则是为了掩人耳目,继续售卖购入的羊肉。整个剧情,略显夸张,但作为小品,却天然增加了一份幽默效果。

这段剧情潜移默化地包含了许多有趣的内容。维族大哥送给陈佩斯老师衣服,说明:“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不分彼此,都是兄弟”。

朱时茂老师来到陈佩斯老师身边时,对他说得台词是:“他们都有执照。他们丰富了我们首都的市场,应该支持他们保护他们。”

这也正是说明了,无论是哪一族的人,也都需要“合法依规经营,绝不搞特殊化”。而未在剧情中出现的维族大哥,也是遵纪守法,为祖国人民带来特色风味,并且生意红火,也能赚到钱。

这绝非过度解读,在春晚的舞台上,几乎每一句台词都要经过审核。而这些台词的设计,也的确起到了这些信息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内容,只是让你从欢声笑语中被动接受,并没有教条一般的从演员嘴里念出来。

而从陈佩斯老师贿赂朱时茂老师这一段情节,则体现了普通人民群众,对于管理者的“刻板印象”。朱时茂老师所表演的“说撕票就撕票”的形象,则体现了市场管理人员,对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负责,你没有执照就不让你经营的铁面无私的形象。

再来看陈佩斯老师扮演的小贩,如果一个人有正经的工作,家里也不穷,他有必要上午修鞋,下午卖肉串,又懂得机敏变通,练得如此巧舌如簧吗?

他本身扮演的是个有点小坏的人,同时也是个穷人,但他却并没有刻意去凸显这种“贫穷”,让他人同情,甚至讲出出摊的理由,让大家感动,而是用一种“圆滑甚至是滑稽”的形象,消解了自身的“穷困”。若是放到近年来的剧作,则凡是需要追求“圆满”,相声小品里出现的问题,在结尾时则必须有“明确且圆满且强行的解决方案”。

就像是小学生书本上的问题,必须要得到正确答案一般。

在这个故事里,朱时茂当然从他的字里行间理解到了这一点,于是才肯网开一面,叫他赶紧走,而撤销了对他的罚款。

这也正是体现了一位“铁面无私”的市场管理人员,能够“灵活执法”,并不刻意为难生活困苦的人。

相信这样一塑造,一位优异执法者的形象一下就在大家心中立住了。

对了,在这个小品中,还顺便推销了一下北京的特产“臭豆腐”。

至于两位老师的无实物表演,不用字幕也能听清谈吐的台词功底,活灵活现的表情与肢体动作。这则是他们每个小品中所共有的特点,这里便不再赘述了。


春晚小品【羊肉串】:聊聊以前的小品为啥好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