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紧刀锋话古龙》系列开篇文


一直觉得,中国的武侠小说和日本的推理小说,均在各自国度大兴其道,可谓亚洲双璧,交相争辉。与日本推理小说的思维缜密、注重逻辑严谨相比,中国武侠小说,故事五彩斑斓,思维天马行空,幻想波澜壮阔,明媚璀璨恰如当空明月。创造的一系列经典作品以及精彩人物,给民众留下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小李飞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这是倪匡(写卫斯理系列和六指琴魔的那位)用一位武侠小说作者笔下的两位人物,写成的一副挽联,用来悼念该作者英年早逝。如果不看武侠小说的你,也知道这个两人物和他们的出处,也知道这位武侠小说作者的名字,那就足够证明其创造者的名声之响了。
当代论起中国武侠小说作家,声名最著又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新派武侠小说三大宗师:金庸、古龙、梁羽生。前承旧派还珠楼主、平江不肖生、王度庐(李安改编王度庐作品《卧虎藏龙》,拍摄的同名影片,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奖项)等,后起新秀凤歌、孙晓等。影响最广的的金庸,被称誉为“凡有华人处,即有金庸书”。这种说法,颇似宋时夸赞柳永的那句“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溢美之词可见一斑。
梁羽生,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崇仁义守礼仪,正派谦逊,令人敬佩。金庸、古龙二人可能成就更大、地位更高,可三人中堪称君子的,唯梁羽生一人。当然,君子谨慎克己,于是就往往多显得呆板而略显无趣,君子之作也如此,所以梁羽生的排名列三大宗师之末。不过,《萍踪侠影》、《云海玉弓缘》、《白发魔女传》等多部作品,质量上乘,令人称赞。形如《萍踪侠影》中侠情万丈如长虹贯日的张丹枫这样的伟岸男子,《白发魔女传》中痴情决绝一夜白头的练霓裳这样的奇女子,几人看过能忘呢?
而我谈兴最浓的,是古龙。


这个原名熊耀华,这个好结交朋友、好酒、好色的性情之人,在年轻时境遇坎坷,贫穷且多流离,抱以进入纯文学圈子想法的家伙,最终进入了武侠小说的江湖。奋笔耕耘,在短暂的一生里写下五十多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文风,脱离传统拘束,镕铸中外经典于一炉,成就了自己不朽的盛名。
笔下的铁中棠、水灵光、胡不愁、沈浪、李寻欢、阿飞、花无缺、楚留香、陆小凤、花满楼、萧十一郎、风四娘等这些人物,脍炙人口。他们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千百回。
第一次看金庸的书是什么时候?是哪本?这早已记不清了。而看古龙的第一部作品和时间,却还历历在目,那是初三那年临近中考的时候,借阅是那部《血鹦鹉》。一个好的作者,能够给人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借这本书,开始了读古龙小说的岁月。
初读时,无限的惊奇,巨大的惊喜,原来有小说可以写得这样绘色绘色、引人入胜,时而令人汗毛倒立,时而让人血脉喷张。欲罢不能的感觉,就像现在黑夜中一个人躲在被窝里读《盗墓笔记》,既害怕又不忍释卷。多年后发现,《血鹦鹉》虽署名古龙作品,但文风和行笔似乎更像另一位武侠小说作家黄鹰的作品。《血鹦鹉》代笔争议之说,历来有之,我也以为,《血鹦鹉》该归入黄鹰的“惊魂六计“系列。


深红色的书脊,封面以黄、红为主,中上方绘一升腾之龙,那套珠海出版社发行的古龙作品集,每每见到,既熟悉又欣喜。以今天的审美来看,封面设计该归为俗气,不美且少韵味。但在当时,简直酷毙了。攒了不知道多少久的钱,才拥有了第一本古龙作品《英雄无泪》。
浪子三唱,只唱英雄。浪子无根,英雄无泪。都说武侠小说夸张无稽,而剔除那些虚无之后,浪子在草莽江湖沉浮,跟凡人在人间俗世生活,又有什么不同?面对变故、境遇,一样各有所求、各有所溺、各有所决。一样的心态之下,在各种生活的悲欢离合中,努力地去书写属于自己的壮志豪情。

作者介绍中的照片,用的是古龙早期站立在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卧龙生的身后的合影照。卧龙生肃然而坐,古龙则是立在其后,手扶其肩,流露亲近之意,脸上多肉,面脸笑容,笑得露了牙齿,极像跟尊敬的师长前辈合照的规矩孩子。也确实如此,在古龙尚无名气之时,曾与“三剑客”交好,也曾代笔为文挣钱果腹。这是古龙流传最广的一张照片,像极了一位笑容憨厚,又有些鲁直呆萌的农民。

还有一张照片,对比一看,相差很大。留八字胡,脸上无肉,脸型尖削,眼神冷酷阴鹫,目无余子的模样,令人心生戒惧。一张是摄于籍籍无名时,一张则是摄于功成名就后。同一个人,气质却迥异非常。人不成功之前,对人对事,多半更热情些;成功之后,多半长了脾气,少了热情。名家,也不例外啊。故啊,不成功之前,少做冷酷面瘫状,也莫要直立风中扮帅,多些热情,多前后跑动经营些,寻觅机遇。貌丑男子尤该谨记。


对于金庸古龙,作品孰高孰低之争,历来纷纭、难有定论。性格不同,出身环境不同,教育不同,决定了每个人对两个人作品高低的判断也截然不同。我以为金庸的作品写得更好些。金庸的作品,通达中国社会人情世故,深谙民众心理,适合人群之多,颇有老少皆宜之感。但我更爱,古龙的作品和人物。
喜欢古龙作品的人,读之甚乐,视之若宝;不喜欢古龙作品的人,则以为故事情节夸张、矫情做作,不屑论之。以岁数来看,受古龙影响最深的,往往多是初中高中阶段的少年人,认知非此即彼,不耐纠烦,追求行事干净利落。待到步入社会,洪炉锤炼,五彩浸染,锐气尽消,金庸作品中透着的中庸在这时期得到认可,行事转为平和谨慎。又到暮年,尽知人生苦短琐事累人后,负担尽卸,言辞去巧,回归本我,再读古龙作品中虽执拗欠妥却不失本真,原来亦有可爱之处。

刀,是古龙最爱的武器。那是属于平民的,市井的武器,随处可见,无比接近生活。握紧刀锋,是古龙去世前不久自己手书的四个字,后为其子保存。握紧刀锋的痛,有多少人能够忍受。可,生命中又真切地存在着许多的痛楚、许多的苦难,需要去忍受。尤其是男子,经历与心理上的巨大变故,方得成熟。李寻欢、阿飞、傅红雪不都是如此?
剥石始得玉,蜕甲方成龙。忍且能进,终有所成。
相对于古龙的那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壮士暮年的无奈和疲倦,更喜欢憧憬握紧刀锋的前行。起码,血未冷,心尤在。前行吧,更也许,前路之上,还有绝世之花。
故,以“握紧刀锋话古龙“为专题名,写一写那些读古龙作品的时光,写一写古龙笔下值得一赞的精彩人物,写一写绵延疾走出去的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点念想。
原文载自本人微信公众号《仙熊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