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无为主义(2-2-2-1)——老子的哲学
2-2-2-1.无为主义(Passivism)
代表人物老子
在场域论上是时间与空间的对立。空间对应着天下,世俗百姓所居之所;时间对应着道。无为主义以《太一生水》作为基础,水即一种时间性,场域的涌现力量;天即最低限度的空间的开放性;而道则处于水与天之间,可以说是天反辅水所得到的,是一种最低限度空间化的时间。换一种带有比喻性质的方式来说,道是一种敞开的时间流,作为时间性维度的载体处于所有存在者之下,将存在的位置让给所有的存在者,使得它们的存在得以可能。这一种时间性的载体正与在场形而上学的实体性载体区分开来
在本体论上是湿与燥的对立,或者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说法是柔与刚的对立,两者都是实体化的(ontic),是不具有本体论地位的。当将刚与柔看作为一体时,即刚柔,则具有了本体论地位(ontology)。刚柔即《道德经》四大”人地天道“中的人,对应《太一生水》中的内容则是神明,以内在空间性维度呈现出来的意识结构,其中具有主体性的维度,介于实体化与本体之间
在认识论上是知与愚的对立,无为主义站在愚那一边
在目的论上是无为。无为即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但这种被动并非一种消极的被动,也并非能够很轻松地达到,个体的行动总是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符号秩序的牵制,而被动地做出"主动"的行动,"被动"反倒是一种主动的,难以达成的姿态。这种姿态的实质是一种去主体化,在行动个上去空间化,不随着符号秩序的运动而运动,而是使自己的行动变成一种时间性的承载,能够支撑与维持符号学框架的运转,成为舞台的舞台,历史的时间与空间的坐标系,成为得“天下”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