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君的评弹人生
前不久在哔哩哔哩上看到有朋友介绍说已过九十(1931年)的马小君应苏州电视书场之邀准备录制长篇,并播放了她的一段张调篇子《相府求情》,记得同样的张调篇子也是长篇《林子文》中的《贵府账房》,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张调代表作,听(看)到这段唱应该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马小君和她的已故丈夫袁逸良曾是浙江嘉兴团的艺人,他们的三个子女袁小良袁小萍袁小芳都曾经在嘉兴团呆过,小小三个档曾经在浙江颇为引人瞩目。后来袁小良通过马小君疏通关节调往苏州团,袁氏姐妹还曾以女双档走过一段江湖路,最后都转业了,要说子承父业的只有袁小良一个,还市面做得比爷大,真正的强爷胜祖宗。五六年前苏州电视书场有一档评弹昆曲和苏滩的老艺人被邀到电视台来叙述他们的艺术人生,袁小良的母亲马小君是第一个被邀请的,也算是母凭子贵的范例。现在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们,无一不是体制内的贵人,否则做不到这些,这也是当今的一种特色吧。
听袁逸良和马小君的书,自然绕不开长篇《血臊图》的那十五回书,还有两位留下的中篇四回《长江游击队》,若论艺术袁逸良比袁小良精彩得多,但是现在毕竟崇尚功夫在书外的时代,所以袁小良身上的桂冠比他老子多得勿是一眼眼。一直以来都知道袁逸良是徐天翔的弟子,听马小君介绍袁逸良也是自学成才,待到有一定的名气之后再拜了名师,有过堂的意思在内。而马小君的人生经历就比一般评弹艺人丰富多彩得多,她二十二岁下海说书,之前小学教员,出身在当年的昆山评弹票房,马小君在学弹唱的时候提到众多我们所熟悉的艺人,如金月庵,还有徐云志之徒孙珏亭,还有蒋月泉的表弟兼学徒华国荫等等。昆山评弹票房曾出过两位大名鼎鼎的响档,一位是后来组建浙江德清团的张雪麟,说《董小宛》书坛只此一家,还有一位是从昆山团上调苏州地区团(后来并进苏州团)的刘宗英,说《法门寺》和《拜月记》两部书。刘宗英和张雪麟都是编书的好手,现在书码头有不少人在弹唱的《蝴蝶杯》据说就是出自两外的手笔,还是他俩在昆山评弹票房时期的产物。
马小君的张调长的不错,记得袁逸良在长篇弹唱中也是多用张调来演绎的,毕竟《血臊图》就是张家《林子文》(《顾鼎臣》)一书的延续。女声张调首推东方团的刘敏,不过刘敏的张调唱得妩媚,真正听张调还是要表现得刚一点,上海的余红仙,浙江的马小君都在意这些没听起来张调的韵味就出来。马小君不知道和谁合作录制长篇书目,真的很好奇,我想起常熟的冯月珍曾婉拒苏州电视书场准备邀请他们(张慧麟冯月珍夫妻档)录制长篇《二度梅》,盖因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有损形象,其实我们从朋友私底下在现场录制张慧麟冯月珍的演出视频看,冯月珍的形象还好嘛。这也算是人各有志吧,姚荫梅被录制那十一回的《啼笑因缘》结果弹词变评话,一句唱词都没有,为啥?已经唱勿动,毕竟他的唱虽然自成一派,还是无法和那些有味道的流派相比,再加上无精打采的,还是不唱的好。我们准备着九十有二的马小君给我们带来惊喜,比如欣赏枯墨山水,听韵味了。马小君的整个人生叙述似乎没有提到她一前一后的两位男性人物,不知道为甚回避,尤其是最后一个陈毓麟?
202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