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抽丝计划#058 终于在390页找到了看这本书的初衷

2021-02-24 21:28 作者:_Qin_  | 我要投稿

兴趣问题

这里面有个问题我以前倒是从来没想过,就是我们看电影的时候,无论主人公是个大英雄还是黑道大哥,是个警察还是小偷,只要他是主人公,我们总会在某个点上对他特别宽容,甚至为一个杀人犯流泪,等我们回过神来的时候惊觉,我怎么会共情于一个罪大恶极的人。这,都是剧作者和电影导演的把戏。

首先,我们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善良的或正确的,并想要认同这些正面价值。即便是十恶不赦的罪人,也会觉得自己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善良或正确的,做出某种不堪的事情都是被迫的无奈的事出有因的。

无论观众是谁,它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善之中心,即移情和情感兴趣的正面焦点。

那么剧作者在创造一个主人公的时候,无论他是怎样一个人,要让观众对主人公产生移情,产生情感兴趣,那就必须在人物的某个面上加入正面价值的成分。比如《教父》中,按照正常是非观念来说,柯里昂家族每一个人都是罪犯或者与犯罪有关,但它们有一个正面素质——忠诚。与其他帮派对比,这个素质非常珍贵且值得肯定,那么当观众感受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的情感就会倾向于此。我们会产生一种类似“如果我是一个杀人犯,我至少也想像他一样”的感受,在故事构建的道德体系里努力寻找善的部分并且向它靠近。



神秘 悬念和戏剧反讽

神秘:观众知道的比人物少

悬念:观众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

反讽:观众知道的比人物多

戏剧反讽鼓励观众深入探寻人物生活中起作用的动机和因果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在第二次看一部优秀影片时会更欣赏,或至少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不仅会充分释放那些不常使用的同情和恐惧情感,而且由于免除了对事实和结果的好奇,我们现在可以将注意力集中于内心生活、不自觉的能量以及社会的微妙作用。


关于巧合

以前经常听,说一个故事的关键点不能都靠巧合来完成。虽然巧合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但这也是生活和故事的区别。

我们不是要回避巧合,而是要戏剧化的表现出它是如何毫无意义地进入生活,然后随着时间的逝去而获得意义,表现出随意的反逻辑如何变成生活现实的逻辑。

所以,如果一个故事里有巧合,它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要尽早出现,后面就有充分的时间来构建这个巧合的意义。其次,千万不要利用巧合来转折一个结局,这会让这个故事相当无趣,观众兴致勃勃地跟着你编制的一条条线索真情实感地走到了最后,等待着每一个因最终构成最后不可逆转的果,结果你突然告诉观众,最后这个结局就是靠巧合,一切都靠运气、靠命,观众不吐你一脸才怪呢。


主观视点的问题

看到390页了,终于出现了能回应我选择这个时候看这本书的初衷的内容了。

电影在叙事的时候,它也有自己的视角的,你是站在这个人物A的视角,还是人物B的视角,或者在他们俩之间来回切换以求关照和客观,还是站在远远的位置上冷眼旁观。主观视点的每一次选择都会对移情和情感产生不同的影响。

站在人物A的视点上就在鼓励我们移情A,站在人物B的视点上就在鼓励我们移情B,站在A和B之间,就相当于把我们拉到了这两个人身边,而采用一个中立视角,隔着一定的距离侧面看AB二人,就选择了不移情于任何人并且,指使我们去笑话它们。

那么,VR视频的叙事就面临这样的问题,不适宜或者无法实现在不同角色之间来回切换的实视点,因为360度全景记录,平面视觉里蒙太奇、剪辑这一套,在这里很难适用。那么就只剩下两个选项,要么全程跟随某个角色的视点,参考平面电影史上那些一镜到底的影片;要么就是全程客观视角,作为一个局外人存在于这个故事发生的空间里,但这就有冷眼旁观,产生冷漠、嘲笑等意味的风险。

和人物一起度过的时间越多,目睹其选择的机会也就越多。其结果是观众和人物之间更多的移情和情感卷入。

所以,目前看来,如果用VR的形式来讲故事,最好最安全的选择应该是选择一个人物,完全从他的视点来讲述他所有的经历和选择,且VR在共情和体验方面比平面视觉更有优势。


抽丝计划#058 终于在390页找到了看这本书的初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